浅谈自然类节目的选片规划

2020-11-16 05:53王晶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1期

王晶

摘 要: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让南极的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森林面积减少,让动物失去了栖身的家园。而这一切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人类必须严肃对待的命题。笔者作为一个自然类节目的编导,对于所在栏目的定位,也开始有了更多新的思考。

关键词:自然类;节目;选片规划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1-0043-02

笔者是《人与自然》栏目的责编,《人与自然》栏目于1994年5月11日开播至今,已经有26个年头了,栏目的宗旨是“讴歌生命,关注环境”。主要介绍动物、植物、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栏目从初创至今,经历过不断地发展,已从最初侧重动物类的选题,发展到如今的全方位关注动植物与生态协调发展。

作为一个以译制为主的栏目,《人与自然》在选片上始终坚持精挑细选的原则,购买英国BBC、美国国家地理、德国ZDF等著名电视机构制作的纪录片。并努力拓宽引进渠道,从全方位、多视角选择出最优质的纪录片。不断扩大选片范围,涉及探索自然、环境保护、逃离灾难、生存挑战等各个领域,并着重探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基于以往的选片经验,笔者把海量的片源精分细化,归纳为几大类,分别为:动物类主题、自然生态类、科普知识类、环境保护类。在每一类主题下面,再加以细分,让选片方向更加明确,避免题材扎堆,确保片源的配比合理。以下对这几个类别的选片规划做一个具体阐述。

一、动物类主题

(一)以动物为主角,情节感人,故事完整,剪辑流畅

在这个标准下,一批作品入选了:《袋鼠之王》《象族迷踪》《熊的王国》《非洲走失的狼》《旅鼠》《盲猴岁月》等。对于这批作品,我们有以下几重衡量。

首先,从选取动物多样性来说,既有大动物如大象、棕熊,也有体型中等的袋鼠、盲猴,还有体型相对较小的狼和旅鼠。

其次,从生存地来看,覆盖全球:澳洲的袋鼠、非洲象、东北非的狼、北美的棕熊、北欧的旅鼠、亚洲的猕猴。

从故事性来看,《象族迷踪》以侦探片般的拍摄技巧,抽丝剥茧般破解出大象的死因,揭示了非洲象的生存困境,画面唯美,配乐感人,是一部难得的佳作;《非洲走失的狼》則刻画出了一只名叫麦加的狼,在失去族群后如何寻找新家的故事,故事忧伤,引人深思。特别要提到的是《盲猴岁月》这部纪录片,是我们之前从未购买过的国内纪录片,讲述了太行山上的一只母猕猴抚养患有眼疾的幼崽的艰难历程,故事感人,画面及配乐生动,是国内不多见的佳作。

这批作品制作水准普遍较高,各有千秋,或以情节取胜,或以拍摄技法见长,称得上是剪辑流畅、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二)表现人与动物的友爱和互动,展现温馨美好的情感

系列纪录片《飞越地球》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记录了大自然最壮观的景象,讲述了世界各国的爱鸟者保护鸟类的感人故事,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一位法国爱鸟者和他的儿女一道,悉心照料小黑雁并为其保驾护航,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与《飞越地球》的“鸟瞰”视角不同,《小熊的故事》则以亲情记录的视角,讲述了一对被人类“爸爸”收养的双胞胎小熊,已经失去了对人的疑惑和畏惧。为了让它们早日适应野生环境,“爸爸”开始对它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野化训练。人与熊之间的默契和亲情互动,贯穿于全片,感人至深。

(三)以归纳法表现动物的智慧和不为人知的一面,令人耳目一新

纪录片《超级聪明的动物》中的动物们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潜能,其记忆力超乎人类的想象。不仅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还能通过学习人类的语言与我们交流,用自己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超凡的能力》则从嗅觉、触觉、视觉、催眠、听觉、力量和速度七个方面分析展现了各种动物超强的生存本领。

《集群猎手》分析狮子、鬣狗、獴、座头鲸、狼、黑猩猩、猎豹、兵蚁、逆戟鲸、非洲野狗等动物集体捕猎的生存状态。

这组纪录片以另辟蹊径的方式,把各种动物以不同的主题编辑到一起,体现出超强的编辑思路,既妙趣横生,又让人惊叹。

二、自然生态类

(一)森林生态系统

地球上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总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系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常表现这一类主题的自然类纪录片比较多,我们从中甄选出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作品:《重造古老森林》讲述了在奥地利卡尔克国家公园的森林,如何重新繁茂,猞猁、埃及蠓等奇特动物重返这片森林的过程,证明了人类对自然保护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幻想之林》则借助一位成长于当地的著名诗人之口,呈现出奥地利斯塔利亚高山丘陵地带的风景绮丽,讲述了这片幻想之林的神奇故事。[1]如梦如画的风景,优美动人的诗篇,构成了如故事片式的风格特点;《森林星球》展现了森林之美,物种之奇特,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感动。这一组纪录片的画面拍摄精美,切入角度独特,让人在欣赏高清画面的动植物之余,也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

(二)高山生态系统

高山生态系统的自然景观呈垂直分布,不同海拔高度的景观变化明显,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画面的立体感、层次感突出,是纪录片拍摄者偏好的一类题材,因此选择余地很大。《大高加索山脉》和《小高加索山脉》是这一类题材中非常优秀的作品,无论是解说词、画面、配乐方面都十分精美大气,把“山”的气质完美呈现了出来。小高加索山脉地处欧洲与亚洲之间,环绕波斯森林、里海与黑海,跨越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节目展现出这片山地的奇特景观和牧民的生活,平静唯美。而高加索山脉的极端气候则造就了独特的物种,是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区之一。野牛、羚羊、松鸡在山上奔跑,短趾蛇鹰在山脊上自由飞翔,一种大气磅礴的质感扑面而来。[2]此外,《安第斯山》也是此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从南美洲的南端到最北面的加勒比海岸,形成一道连续不断的屏障,对周围的自然生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河流生态系统

奔流不息的河流,自古以来就与人类文明密不可分,它既滋养了人类,也养育着众多动植物,也是纪录片拍摄者更乐于选择的题材。以下这些跟河流相关的作品,分别采用不同的拍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与河流相关的自然生态与风土人情:《欧洲亚马逊:多瑙河》呈现了维也纳、伯拉第斯瓦拉、布达佩斯以及多瑙河南部的峡谷、三角洲等地的迷人景色和丰富的物种,我们的耳边仿佛一直回旋着《多瑙河之波》的乐曲,美景与音乐浑然一体;《终极之河:尼罗河》介绍了尼罗河的起源,呈现尼罗河两岸自然景观和物种以及风土人情。娓娓道来的解说与变换的画面完美地结合起来,让人不由想亲自游历;《瓜达基维尔河》以一只狐狸的视角,将瓜达基维尔河的动物与生态缩写成一个童话故事,美好而温情。

(四)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有关这个主题的纪录片也较为多见,而且多数画面感都很好。我们所选取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堡礁》《狂野加勒比海》等作品。《大堡礁》主要围绕着大堡礁的自然生态,讲述保护大堡礁生态平衡的意义;而《狂野加勒比海》则展现加勒比海神秘的物种和奇特自然景观。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画质优美,节奏明快,剪辑流畅。

(五)国别自然生态

以国别为单位展示不同国家的生态特点,其实是一种不错的拍摄选题,就好比是一套视觉自然地理丛书,可以把每个国家的自然生态拍得很深入、很具象:《野性墨西哥》描摹出墨西哥拥有葱翠的雨林、橙色的沙漠、蓝色的湖泊和活跃的火山,更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物种,呈现墨西哥多样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觀;《狂野加拿大》展示加拿大海岸独特的自然景象和野生物种;《狂野巴西》 近距离展现各种动物在巴西的雨季和旱季里如何生存;《深入法兰西》记录了生物学家在法国各地考察各种野生物种的过程,呈现了丰富的物种和奇异的自然景象。

三、科普知识类

(一)动物的常识

用电视画面来讲解科普知识是个很讨巧的办法,让人们在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增长了知识。我们挑选了一系列讲解海洋动物的纪录片:《软体动物的秘密》介绍海蛞蝓、乌贼、海螺等无脊椎动物的习性、繁殖、觅食方法以及伪装技巧;《鱼类生活》将海豚、鲨鱼、蝠鲼、鲸、小丑鱼、章鱼、蓑鲉、珊瑚等海底生物组成了一座生动的海洋迷宫,节目以轻松有趣的解说、清晰的画面、全新的视野展现了海洋生物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自然探秘

如果说讲解动物常识是轻松活泼的,那么探秘自然的话题则显得有些高深莫测。《大陆的起源》用现代电脑成像技术讲述每块大陆变迁的历史,展现大陆壮观的地貌、海洋及火山的奇特景观,并展示多种多样的生物;《冰冻星球》深入极地的冰下世界,展现神奇的冰下植物、喷发中的极地火山、南极冰冠等自然奇观。纪录动物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本领。《水生命》从沙漠、丛林、珊瑚礁等不同自然环境表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这一组作品将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枯燥的数据、图表,化为真实生动的画面,把抽象的科学名词演绎得通俗易懂,是此类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四、环境保护类

在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引进有关协调人与环境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主题的作品,越来越迫在眉睫。纪录片《道法自然》以新颖的视角,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动物学家讲述壮观的自然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故事,能让人从中受益匪浅;《平衡法则——探寻自然的平衡》呈现地球上四个重要的地理坐标,提出自然环境被破坏之后应当如何修复的问题。两部作品的主题鲜明、构思精巧,得以从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电视人,笔者认为今后应该更多引进一些环保主题的作品,更多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理念,让人与自然更多一分亲近,因为关爱生命,保护环境,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穆云华,詹菁.电视节目编排的新思维[J].南方电视学刊,2015(2):110-111.

[2]王安菊.从“大自然声景”自媒体节目谈地方广播节目[J].锋绘,2018(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