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陌生人社交” 行为的心理与本质

2020-11-17 04:04潘泽泉
人民论坛 2020年30期
关键词:个体化陌生人个体

潘泽泉

这是一个社交网络的时代。全球有21 亿人拥有社交网络账户,其中17 亿人是活跃用户。在中国,社交网络的使用率超过了90%,几乎所有网民都在使用微信、微博、QQ 等各类社交软件,我们与陌生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且彻底的变革。我们不再只是通过社交网络与熟人聊天,我们可以轻松结交陌生人,甚至快速与陌生人建立感情关系。

近年来,陌生人社交软件在90后及00后群体中悄然盛行,各类社交软件不断涌现。数据显示,中国陌生人社交领域中的两大软件均取得了巨大的用户群体,其中,“陌陌” 6 月月活跃用户(MAU) 为1.115 亿,“探探” 全球总用户数已达3.6亿多,90 年后出生的用户占比近80%。作为独生子女的最高峰,每一个95 后都诞生在信息网络时代,他们的成长都伴随着线下生活的无尽孤单与线上生活的无限繁华,愿意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来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线上交友、分享、点赞、互动、购物、娱乐,形成了另一个世界。事实上,在现代人际交往过程中,仅从新的网络技术使用或满足人们人际交往、娱乐需求的角度难以解释陌生人社交软件迅速发展及其引发的各种效应。

“陌生人社交” 行为折射出青年群体新的社交需求,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消费实践,是青年的一场新的文化消费革命

一是折射了青年实现人际社交、情感体验、满足与补偿的社会心理需求。陌生人社交软件的使用实现了超越时空的数字化生存共同体的建构和精神共同体的形成,以补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断裂。在陌生人社交的网络中,个体的行动具有体验性、沉浸性、交互性、社会性、场景性和匿名性,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能锻炼或完成一种新的人际社交,实现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匿名陪伴和心理满足需求。人际情感满足匮乏是导致人际情感型动机者的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的重要心理基础,基于消费主义个体化过程中的社会疏离、人际困扰、社交焦虑和旷世孤独等引发了个体情感上的恐惧体验,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是一种新的消费情感体验,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焦虑和人际敏感,满足个体在现实中缺少的情感获得,有利于寻求替代满足和补偿,分享情感经验,分享特定的经验、感受及情绪等动因,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体验不同人生,产生满足和快乐的情感体验。

二是折射了青年实现个体化意义建构、获得权力与地位的需求。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是一种新的基于消费主义个体化过程的权力技术,即逃避、策略与技巧,是基于社会压抑性的对抗和释放。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个体的行动具有主动性、参与性、群体性、互动性、双向性和自反性,其意义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和创造性,其角色扮演具有体验性、解放性和反身性。外界实在的社区是一个身体在场、充满归属感、认同感、本体性安全、特殊信任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的社区,社区本身是主观客观的存在,是具有实在性的。在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过程中,网络虚拟社区已经取代了外界真实的社区,赋予了网络虚拟陌生人社区中的符号以新的意义系统,权力与地位获得的新的机制,完成了一种全新的心理角色体验、积极参与的权力实践和 “新的身份建构”。

三是折射了青年实现一种新的文化消费革命、身份建构和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能充分展示理想自我,获取虚拟空间中的权力、地位和身份,不仅仅可以获得交际需求的满足,也可以展现理想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青年群体是生活在传统社区、家中权威、主流文化等中心文化的牢笼之中,是一种边缘化人群,处于一种次要、从属的、无足轻重、遭受主流意识形态忽视的边缘地位。在青年与社会关系上,青年主要接受社会文化的教化,而缺乏青年独立的话语表达,不受社会关注的状态,传统和长辈的消费逻辑和权威的存在,以一种过时、陈旧而又迂腐的方式,产生了一系列威胁青少年社会地位的形式,威胁到他们能在其中建构一种地位差异的文化逻辑。为强调生活方式对社会地位的区分,实现对传统叙述方式的颠覆,青年经由陌生人社交软件的使用,通过消费标识社会差异和地位的区分,实现一种新的权力实践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消费实践,是年轻人的一场新的文化消费革命,是一种通过符号与区分的编码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体现了一种意义表达、社会分类、符号区分及社会地位区分的社会逻辑。作为意义表达、意义建构和交流过程的消费,是一种交流体系,是一种激情、欲望、刺激、宣泄、煽动的意义建构和意义表达;作为社会分类、社会地位和符号区分中的消费,是一种社会区分、地位获得和寻求解放的逻辑,自我的塑造与自我认同、个性化过程以及差异化建构的逻辑。陌生人社交软件消费不是物质性的,而是建立在符号逻辑上差异性消费,体现为一种全新消费体验,一种全新的消费自由实践、个体参与的实践抑或寻求差异的个体化生活策略。

网络陌生人社交行为是一种私人化、个体化社会的全新的文化消费革命。个体化与消费社会具有亲和性,个体化、私人化、“陌生人的技艺” 是消费社会的特征,体现了社会群体向个体化转型,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是走向 “个体化” 的生存之道,是个体获得短暂快乐的场所,是品味永恒、消除恐惧的栖居之地,是现代社会的一种 “视若陌生人的技艺”,彻底的个体化承载的是个人自由与个体解放,强调独立重写自己的生活叙事、实现自我身份重建的个体化过程。

青年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的本质:源于人际成就性动机、情感性动机、生存性动机、工具性动机和关系性动机

一是源于消费主义实践中对新信仰的渴望、自我实现的成就性动机。在网络社会,家庭和地方社群的团结纽带已经被摧毁,地方观念的信仰受到质疑,传统的社会习俗和道德处在不断变动之中,个人丧失了前后一致的自我同一性,生存性焦虑加剧,产生了对新信仰的渴望。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表达独立、另类、陌生意义的宣言,是对无个性特征的从属地位的反抗,是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是对缺乏权力这一事实的确认,是一场有关注意、有关拒绝的颂扬。通过陌生人社交软件的使用,不断炫耀性消费和象征性消费,不断通过消费标识社会差异和地位区分,对传统叙述方式的颠覆,养成一种风格化、差异性的表意性生活型态,是一种自我意识确定、一种自我财富、自我表达权利实施。通过形式上与众不同来标新立异,通过伪装表象、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完成青年个性及与他人差异,建立一种差异与符号等级、一种青年感性主宰的成就文化,一场青年的反叛运动,一种主体创造性过程和身份建构过程,完成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社会应答、个体自由选择与自我成就。

二是源于情感宣泄、欲望解放和展现个性的情感性动机。由于消费主义思潮蔓延及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青年文化消费观念转向享受生活、寻求刺激、释放快感。使用陌生人社交软件等现代人际交往网络技术是一种新时尚、新感觉和新体验,是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欲望解放和个性展现,是一种快感和刺激的情感表意性符号的消费。在虚拟、陌生人的世界里,借由陌生人社交软件,能够使快感、欲望等消费影像流通起来,实现激情、情感的宣泄,带有强烈感受性、超负荷性和激情参与,带有追求刺激、快感、好奇和冲动。经由松懈或匿名的态度、非正式化情感,寻求快意、刺激和满足的虚拟消费空间场所,分化瓦解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地方性的习惯与传统,背叛了规范性角色的社会期待,激起了一股刺激欲望和激情的洪流,这是一种展现个性、情感释放和宣泄的情感文化消费实践。

三是源于个人主义对自由的无止境追求和面临不确定性的生存性动机。“大众社会” 揭示了工业化社会摧毁传统社群结构之后个人的原子化生存状态,工业化促进了个体的自由流动,割裂了社区层面的感情纽带,居民不是和睦共处,而是躲避与隔离,成了主要生存策略。现代性意味着不确定性和生存性风险增加,不确定性使人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感觉,带来一种持续的焦虑不安状态,“一种不知何为终点目标的不确定性取代了传统的不知何为工具方法的不确定性。” 在 “晚期现代性” 中,“重新发现自我” 过程充满了 “风险” 和 “机遇”。现代生活和个体决策所经历的 “转换的每一个片段都倾向于变成一种认同危机”,这种危机常常伴随焦虑,正在发展的焦虑会威胁自我认同觉知,“焦虑与所有形式危险的自然相关”。陌生人社交软件变成一种现代社会时空中的重要消费产品,青年通过对这种陌生人社交软件连续性消费,完成了自己身份的建构,形成一种独特生活品味、个人气质、实践图式和秉性,实现了青年文化的消费梦想、影像与快感以及生产了一种身体文化的现代生存性隐喻。

四是源于情感焦虑、自我认同困境与自我保护的工具性动机。陌生人社交软件的使用“存在一种向内心和室内的退隐” 的工具性动机,由于相互矜持和冷漠,人们在都市人群中感到孤独和迷失。”“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过程是一个动态性的连续体,是作为行动着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是建立在西方“现代性” 语境中展开,将个体置于断裂性、动态性、风险性、连续性和关系性的现代情景之中,在 “现代性” 情境下西方人之追求 “自我认同” 的 “现代性” 所陷入的 “悖论”。自我保护的人际工具性动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视若陌生人的技艺” 同样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在面对潜在互动的人群时,面对不可抵抗的社会力量,个人不断寻求某种形式的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机制,即以冷漠作为相处之道,以之作为一种保持社会距离和维护个体自我完好无损的工具性手段。

五是源于主体性回归、意义性表达与多元身份认同建构的关系性动机。人之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与集体或家庭的和谐相处中获得意义和价值,结构性紧张的存在,导致了 “意义丧失”“视界模糊”“对无意义的恐惧”,反映到个人身上,就形成了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严重冲突、内在精神生活与外在环境生活的脱节以及人的身份的多重性与整体性要求的分歧,产生困惑、迷惘、沮丧、孤独、空虚、无助等等心理体验。在一体化的社会里,最使人感到痛苦的事就是被孤立和被抛弃,就是主体的崩溃和主体化的丧失,在不同的空间中,人与人之间不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而是关系冷漠、相互疏远与社会孤立,接触的是一种身份上的不合理存在所带来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社会歧视,缺乏一种认同所需要的基本的精神归属感、本体性安全和温暖幸福的心理体验,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充满了 “敌视”,在这种缺乏团结、宽容、互助、内部和谐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的社会关系背景中,分裂和认同的丧失带来的是个体的痛苦,“对这种痛苦的感受将愈来愈强烈”,自我身份感、自我意义感、自我价值感丧失,不是一种简单的断裂,而是标志着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建构阶段,呈现新的认同关系型态的开始。

如何为陌生人社交构筑 “网络安全阀”

在个体化社会中,许多社会问题直接体现为个体问题,致使人们不再到社会领域中去寻找它们的根源,而是直接回到“个体”之中去寻求解答。“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的个体化” 所呈现出来的消费主义个体化,带来了当代社会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风险。针对个性化社会困局和社会发展伦理困境,如何进行当代社会重建、实现为陌生人网络社交构筑 “网络安全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

一是需要以 “启蒙式个人主义”,重建个体主义的道德空间,重建自主道德共同体,实现道德责任重塑。消费社会的特点体现为流动性、个体性、矛盾性、模糊性、风险性、匿名性和不确定性,消费的自由和个体化社会带来流动生活中的共同体道德空间的碎片化,技术责任侵蚀了集体的道德责任,侵蚀了群体的共同道德,带来了 “他者自治” 毁灭、共同体道德冷漠、道德钝化,道德主体进入旷世孤独。陌生人社交软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的技术手段,需要培育个体主义的道德责任,重塑个体主义道德良知,经由 “道德责任” 代替 “技术责任”,需要激发网民的道德自觉,捍卫自我的道德自治形式,重建自主的道德共同体空间,实现从 “旁观者” 到“行动者”转变,从道德上的“他律”向“自主”转变,从“道德身份的承受者” 向 “责任者” 转变。

二是需要拓展公共交往空间,提高青年的社交效能,重建人际交往生活共同体。在一个充满差异、“他者” 的个体化社会里,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宽容 “他性” 的存在,承认相互间的相异性,在差异中谋求一致,才是保障个体自由的前提。要建立一个在人与人之间差异性的共享基础上的、在他人和社会对个体的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尊重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消费的个体化和 “陌生人” 身份建构带来了自由与消费的双重困境,陌生人社交软件使用给个体带来了社会交往的极大自由,扩大了个体社会交往中的自由选项,也带来新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带来了“共存的焦虑”和“普遍的无根性”,带来传统人际关系纽带脆弱,带来孤立的原子化的个体自我价值迷失,失去了社群共同体,失去了安全感,需要提高青年的社交效能,重建一个承认个体权利、包容个体差异的自主生活共同体。

三是需要一种反思性、批判性和自反性精神,需要一种反思的审美特质和反思性理性的投入。基于消费主义、个体化社会的消费实践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存困境,体现了个体生活方式和自我选择的矛盾性,消费自由的背后蕴含着现代技术对个人的全面控制,在这样一个社会,感性、欲望和情感释放取代了理性、控制和责任。陌生人网络社交构筑的背后隐藏着 “资本逻辑” 的重新登场,体现了更深层次的资本符号的控制,这是一个技术生成的拟真的、超现实的社交世界,技术生成了消费背后的需求假象。

【延伸阅读】

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在理想中的城市奋斗,“独居青年” 这一群体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据统计,我国目前独居青年超过2000 万。线下独处、线上 “热闹” 成为常态。《2020 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显示,26-30 岁成为独居主力人群,64.83%的被调研对象选择通过社交软件结交新朋友,线上交友是不少独居青年们缓解孤独的 “必选项”。在社会快速变迁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人,是社交方式变革的亲历者,他们的人际交往注定呈现出新的特点。

由易观智库和腾讯QQ 发布的《中国90 后青年调查报告》显示,90 后青年群体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孤独” 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状态——“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童年的回忆里就充满孤独的色彩;他们在高楼大厦中成长,忙碌的父母顾不上他们;钢筋水泥阻隔了孩子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 在网络世界中,交友则不受时空限制。社交软件一秒钟即可把一个陌生人 “加为好友”。即使线下不见面,社交媒体中也可以和陌生人互动频繁,看似好不热闹。

(资料来源:新华网)

猜你喜欢
个体化陌生人个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个体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疼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