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实施“12531”工程谱写宁安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

2020-11-17 07:38中共宁安市委史志研究室
黑龙江史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修志全市工作

中共宁安市委史志研究室

宁安市地方志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和《黑龙江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年)》,以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为依托,精准实施“12531”工程,在坚持依法治志、推进志鉴编纂、方志资源开发、加强自身建设上实现了“五个转变”和“三个突破”,率先完成“两全目标”工作任务。2019 年7月,宁安市代表黑龙江省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交流经验。

一、依法修志、依法治志,志鉴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

多年来,宁安市志办始终坚持向市四个班子汇报修志工作情况,征求对做好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地方志工作做到了“五纳入”,实现依规修志向依法修志、依法治志转变。一是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之中,不断加大对地方志工作管理和监督指导力度,为完成“两全目标”提供有力保障。二是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评体系。市委、市政府将修志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评体系,与全市中心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评比、同奖惩。依据绩效考评管理卡和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每年对各部门的志鉴工作进行督办检查和绩效考评,为地方志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三是纳入全市执法检查总体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推进法治建设各年度目标管理,开展常态化检查。检查结果以市政府文件形式通报全市,实现了地方志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 四是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市委、市政府每年将志鉴工作写入党委、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地方志的编修成果。五是纳入财政经费预算,在人、财、物上全力支持地方志事业。宁安市第二轮修志以来,几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把地方志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全力支持。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主管副市长为副主任、相关责任单位为成员的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明确目标任务、明确质量要求、明确完成时限。各部门、各单位也建立地方志领导小组,共同参与修志工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市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50 万元用于志书的编纂出版。年鉴编纂经费也于2016 年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市政府还对市志办用人政策实施倾斜,在全市机关编制“空3 招1”的规定下,允许市志办“空1 招1”,使修志工作在人力上得到充分保障。

二、多业并举、全面发展,开创“全方位”“大修志”工作格局

(一)专业修志

经过十年笔润,2015 年《宁安市志(1986—2005)》出版。为弘扬修志传统,延续历史文脉,在宁安建县百年之际,宁安市委、市政府为此部志书纂记立碑,以示后人。宁安综合年鉴出版五部,第六部《宁安年鉴(2019)》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审校待印。在全省率先完成国家“两全目标”。参与《牡丹江东安区志》《牡丹江西安区志》等单位志稿审校工作。参与地方志援藏工作,圆满完成西藏自治区《岗巴县志》的修改与审稿。

(二)创编新志

2015 年,由市志办牵头,近30 个部门配合,创编《宁安水志》系列篇。采用三维立体写法,全方位记录宁安境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状况。该书由《山泉篇》《水利篇》《江河湖泊篇》三部分组成。2016 年《宁安水志·山泉篇》出版。该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集阅读性和科学性于一体。附全市山泉分布图、山泉水质检验检测报告和水温水流量统计表,为宁安市矿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目前《宁安水志·水利篇》定稿付排。

(三)特色修志

市志办多次赴省内外征集清代宁古塔文献、资料,征集到清代流人方拱乾《绝域纪略》、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柳边纪略》、吴桭臣《宁古塔纪略》、方式济《龙沙纪略》及方拱乾《何陋居集》《甦庵集》、吴兆骞《秋笳集》《归来草堂尺牍》等稿本、善本甚至孤本的地方志、山水志、诗集、书信集等,分类整理集成《宁古塔旧志七种》《宁古塔诗集》。历时两年时间查考、搜集到金毓黻先生民国千华馆版本渤海国史料《渤海国志长编》。在整理过程中,坚持“整旧如旧”原则,采用原版影印的方式,保持原著风貌,制成古线装书籍及简装两种版本,实施“古籍再造”。“古籍再造”工程多次受到省志办领导的褒奖。

(四)举城修志

2017 年,宁安市制发《关于开展行业志、乡(镇)志、村志编纂工作的通知》,鼓励引导各部门、乡镇、村屯广泛开展修志工作。启动续编《宁安公安志》《宁安朝鲜民族志》《红城村志》等。2018 年,全市12 个乡镇240 个行政村全面启动乡村史、志编纂工作。目前有69 村屯完成初稿,其中朝鲜族村志初稿全部完成,《江西村志》《响水村志》已出版。启动工业志、农业志、工会志编纂工作。全市修志工作百花齐放,呈现前所未有的举城修志局面。

三、聚焦中心、资政辅治,拓展“多元化”“大服务”领域

(一)特色征集,传承地域文明

为丰富地域文化特色,更好的保存社会记忆,市志办与相关部门合作,通过公开征集、特色征集,采取无偿捐赠、有偿购买等方式,先后到省内外征集明清及日伪时期反映宁安历史的文献资料15 套。征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家族祭祀活动等声像69 盘;满族家谱4 部和村史村志9 部进馆保存。满族、朝鲜族舞蹈照片、民俗婚礼照片、宁安各类古迹、风光、古民居照片3500 余张。征集清代流人所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等宁古塔地方专著及方拱乾、吴兆骞等流人诗集、书信集。其中《何陋居集》等5 部资料为清代木刻板珍贵资料,《甦庵集》为海内外孤本。系列征编成果成为宁古塔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物化载体,不仅为编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研究和传承宁古塔文化、渤海文化、黑龙江历史文化、东北地域文化提供珍贵史料。对研究我国清代诗史、词史意义重大。

(二)围绕中心,服务社会发展

凭借区域资源优势,编纂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发展。《宁安水志》《宁安市志·特色农业篇》《宁安水志·江河湖泊篇》等多个系列编研成果为区域内农产品论证和地理标志的申请注册等工作提供准确依据,为宁安、打造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做优生态经济、做强农业产业、做美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动力,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元文化内涵,以宁安历史、文化、旅游、民俗、英模等内容合作共建编纂宁安地情书籍、画册等,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校本开发课本,为机关、企事业部门编写干部读本,让志书走进校园,走进机关、企事业,发挥其育人功能,推动乡土文化建设,保护和延续地方文脉。

四、专业提升、协作共羸,展示“宁安方志”品牌效应

(一)打造专业化修志团队

宁安市志办通过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招录中文、历史、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员3 名,为专业修志提供人才保证。坚持修志人员术业有专攻,为每名工作人员量身定制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在高端设计、文字校订、版面设计与摄影等方面,各持所长,各尽其责,互相协作,努力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广、技能强的专业化修志团队,理念创新、团队一流、成果丰硕、作用突显,“宁安方志”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探索合作型编研路径

宁安市志办打破传统封闭、机械的编研定式,借助社会各方力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广泛利用多部门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引进高科技技术手段“协同作战”,形成“开放式”的“大编研”模式,突破编研“瓶颈”,构建志、鉴编研共建互利的共赢模式。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三地形测量队、中国矿业大学、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联合开展“地理信息更新与服务软件系统集成平台项目”研究,被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授予“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三等奖”。加强与高校档案馆、图书馆联系,实现史料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邀请相关专业教师或专家学者参与志鉴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共同完成研究课题。此外,邀约文化传媒、多媒体工作室等群体参与到志书编研开发工作中。这种大开发、大合作的工作格局被全市上下所认可,得到社会各方支持,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大编研格局。

宁安市地方志工作在上级志办的正确领导下,精准实施“12531”工程,有力推动了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发展,“宁安方志”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多次荣获黑龙江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地方志先进个人称号。连续5 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绩效考评标兵单位。四篇地方志理论研究成果在中指组常州年会、长沙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国家级理论研讨会上交流。2018 年3 月,在黑龙江省第十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作为唯一的县级单位交流 经验。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要有新作为。宁安方志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谱写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修志全市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河北区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期推动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选工作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