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战略”对贵州装备制造业的启示

2020-11-17 07:23李少波
当代贵州 2020年4期
关键词:装备贵州制造业

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大力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快提升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及人才培养,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推进制造业国际化进程。

2019年11月26日,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在柏林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报告最终版,其总体目标是:稳固并重振德国经济和科技水平,保持德国工业在欧洲和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主要内容由工业政策是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竞争力的工业政策、欧洲工业政策的基石和工业政策对话和评估4部分组成,提出到2030年将工业产值占比提升至25%。

贵州装备制造业逐步形成了覆盖航空航天、汽车、工程机械、能矿机械、机床、轨道交通、农业机械及其他特色装备等8大类主机系列产品,初步建成了门类相对齐全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尽管贵州省制造业近年发展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产业规模小、配套能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受贸易摩擦、关税壁垒、市场、环保等诸多因素影响,制造业面临诸多压力和困难。通过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贵州装备制造业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制造业发展具有资金投入密集、超前投资、集群化发展等特征,推动贵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尊重市场规律,更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政府引导。将基础设施、人才智力、金融支撑、产业配套等纳入总体规划,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植适宜土壤。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首先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特别是要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严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要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全力优化提升,激发市场活力,推动贵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借鉴德国制造业经验,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进一步大力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德国政府引导企业瞄准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迅速实现创新成果产品化,从而在优势产品和关键技术上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德国政府还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创新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政府和科研院所等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互联网+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并整合资源,按照国家布局,积极抓紧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布局与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又服务贵州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进一步加快提升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及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工程。重点关注智能机器人技术及产品、3D打印制造技术及产品、智能车间/工厂技术及系统、工业互联网技术及系统、制造大数据技术与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加快深度融合集成应用示范建设。推动企业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如智能机器人、新型传感器、制造大数据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要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突破以及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进一步加大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机械工程类专业发展和智能制造各类人才培养。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推进制造业国际化进程。“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制造业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市场优势,贵州制造企业完全有可能把产品、服务输送到“一带一路”沿线的这些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通过推进制造业国际化进程,建立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释放内在潜能,不断创造新的机遇。

猜你喜欢
装备贵州制造业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