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提升新闻价值
——都市类报纸新闻作品赏析

2020-11-17 11:02◎黄
新闻前哨 2020年11期
关键词:悬崖角度

◎黄 海 杨 琴

一篇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新闻事件的角度选取。以一个适合的角度切入,能够更准确地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关注,充分体现新闻价值;发挥出新闻报道对社会的最大影响力,同时也吻合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工作要求。

所谓新闻角度,《宣传舆论学大辞典》表述为:“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由于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因而只有选择好角度,才能够迅速、顺利地入手,准确鲜明地表现事实的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角度的选取在于追求新闻价值。”

细小切口入手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是文学创作中较为常见的写作手法,将其运用于新闻角度的选择,同样能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小”指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以小角度扩张,即选择与大主题有相似性的一事一景,统一起来,最终达到用细节突出重大主题的目的。以2020年1月15日《钱江晚报》刊载的《三位省政协委员做客“同心桥”,热议买药“网订店送”——以外卖的思维,解决一部分人的买药难》为例。

在各省市两会时间,宏大的主题背景下,所有媒体发挥团队智慧,以求两会报道今年与往年不同,本省与外省各异。结合时代主旋律,精准、有效传递两会精神,达到做出新意的目标。

钱江晚报抓住“买药难”这个和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事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策划了一条对话,从“同心桥”上,让三位省政协委员和记者一起,热议买药“网订店送”。

通常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洋洋洒洒几万字,媒体报道不可能面面俱到。“建成24小时‘网订店送’药房500家”是浙江省政府要做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网订店送”这个新名词,也是在今年的浙江省两会上首次进入公众视野。选择这一实事,事件具体,切口小,单一事件易于把握,谈得透彻,深入人心。“以外卖思维解决买药难”政策变化的硬新闻因此得到广泛关注,读者看得懂、用得上。通过“一键下单,送药上门”民生实事窗口,带领市民直观感受两会全貌——民心即最大的政治,主题得以升华。

“以小见大”选择角度的实质,就是要学会“解剖麻雀”,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性见共性,深入挖掘蕴藏在具体事例中的普遍意义。

两会选题,如何让严肃、严谨的时政选题生动活泼,吸引眼球,却又不失其原有的新闻意义呢?我们不妨再透过《南方都市报》2020年1月13日的这一篇报道来体会其中的奥妙。

《连山女县长直播卖地瓜 成了带货王》巧妙地给这一条两会人物报道捎带上众多网络热点元素:“女县长”、“直播”、“带货”、“网红”等标签将原本古板、守旧的新闻气氛搅活。而其实,这一切不过只是一个引子。该报道的导语是这样的:

刚推出了第一条“直播带货”视频,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长冯红云万万没想到,短短半天时间内,她的首场“县长直播”就吸引了超30万网友的“围观”,点赞量破6万次。

以具体细微的场景切入,两会新闻也可以如此接地气。一个人(女县长)、一件事(直播带货)的新闻事实背后传递政府服务群众的真诚与决心。以县长身份走出第一步,发挥公信力“带飞”农产品营销,加上一连串的热点素材,使得两会选题灵动起来,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立足发散思维反弹琵琶

“发散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他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特质,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以发散思维寻找新闻角度,即要求以一个新闻目标(或一个新闻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种类似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寻找不同的侧重点,往往就能收到一种反弹琵琶的意外效果。

《成都商报》2020年4月24日06版一条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陕西日报、榆林发布、共青团中央等外网信息的报道进入读者视线。

“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陕西省林业局发布信息,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媒体以“治沙成效”为中心发散思维想到“绿进沙退”的新闻角度,“毛乌素沙漠又称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交界,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榆林境内,是中国的四大沙地之一。”绿林增加,沙漠减少,四大沙地之一将从版图中“消失”,这是何等的生态奇迹!《生态奇迹!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以其独特的视角赋予新闻最强冲击力,震撼读者。“七十年治沙造林,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2157万亩葱郁的绿林将毛乌素沙漠拥在怀中,成功锁住了860万亩流沙,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一系列专业数据借“版图消失”的视角悬念,从容再现榆林70年治沙造林的成效。

发散思维选取新闻角度亦可理解为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

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环境带来困扰,给市民带来焦虑,媒体报道全部围绕疫情防控展开,报道基调以正面舆论引导为主,借媒体宣传助力防疫工作,传递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常见报道角度有:公布官方疫情数据,关注各地疫情动态,挖掘各战线的抗疫典型等等。《新京报》2020年6月19日A08版《一个核酸样本的实验室检测“旅程”》则以“非一般”的视角,给予人们力量和信心。

发散思维考量新闻着眼点,新京报紧盯疫情动态的同时,将视线范围延展到“实验室”,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地方,全新视角毫无痕迹地将多重防控细节包裹其内,袒露核酸检测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对外界一些质疑声音的最好回应。一条完整的检测过程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走进实验室,走近核酸检测,了解医学常识,体会疫情工作者的艰辛。“一个核酸样本”的“旅程”拟人化语调轻松,缓解读者对检测过程产生的紧张情绪,解除市民对防疫工作的担忧,最大限度取得了市民的信任,从而加大战胜疫情的信心,有利于全民防疫大计。

平民视角出发披沙拣金

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基本原则,平民化视角寻找报道事实与读者在地理和心理上最接近的点,以“点”服务主题(面),以“点”传导感染力、渗透力,既增强了媒体与受众的亲和力,也提升了新闻价值。

在此,以《华西都市报》2020年5月16日05版《走下天梯搬新居/直击凉山“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 悬崖村的“最后”一夜》为例赏析。

“2020年5月12日,被称为‘悬崖村’的四川凉山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精准扶贫户开始易地搬迁,山脚下的首批26户村民搬迁至县城集中安置点。12日至14日,‘悬崖村'山上山下共84户精准扶贫户将陆续搬进县城,搬迁后悬崖村将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悬崖村”时隔4年再度进入大众视线,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站在村民的角度,从“悬崖村”的“最后一夜”出发,以村民的亲历承前启后,回看“悬崖村”的过去,展望“悬崖村”的未来,通过“最后一夜”这个支点,撬起一篇情深意重的报道。“所有人都明了,这不是悬崖村最后的晚餐,而是新乐章的前奏。人们终于走下大山,走向未来,开启阿土列尔村的历史新传承”。

直击“悬崖村”搬迁“最后”一夜,即抓住了村民最质朴的情感点,这个角度最易引起读者关心和共情,令读者心头一震。村民们真切的感受,真实体现政府为民服务的真心,作品散发的新闻力量将读者引入一种思辨模式,报道主题依托读者情感温度得到升华。赢得读者赞许也迎合了当下扶贫攻坚政策宣传需要。

正是情真意切的平民化视角成就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镇政府放下身段,亲情呼唤,游子情怀被激发,这一贴近百姓的站位,感召乡亲,感动读者。报道一发即成网传热点,其他媒体纷纷开始追踪报道蹭热点。

深入新闻背景抽丝剥茧

从背景材料中找寻新闻主体,“以旧见新”寻找角度,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此类操作手法多见于副刊或行业新闻报道,从这样的角度来做新闻报道,同样有着不一样的效果。

看一看《华西都市报》2020年7月4日A06版的这一组报道:“《三国志》若改名,还会有流量吗 罗伟章:若改为《汉末晋初志》,一点劲也没有”;“陈寿搞‘有偿新闻'?《晋书》是咋‘黑'他的”。

新闻由头是“6月5日,经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正式出炉,《三国志》作者陈寿榜上有名。”

为历史文化名人作传,写给当下的人们来看,是一件看似容易却实质上很难的工作。除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外,还必须了解时下人们日常生活与时尚。《华西都市报》的这篇报道说古论今,既有历史典故,又有现代元素,十分接地气,具有生活气息。三国演义的故事,妇孺皆知。但“从王朝划分,本无‘三国’之谓,其前段,东汉,后段,属魏晋”,你可曾想过,如果把“三国志”改为《汉末晋初志》,还会有我们看到的这么大的流量吗?如此看来,幸好陈寿从文字书本上首创了这样一个“三国”,才有了后面的《三国演义》以及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三国故事。

同样是历史人物,从上述这样的角度来做报道,是不是更具有现代气息?是不是会更受读者喜欢?深入背景资料多个角度去分析,才能够让整个新闻的创新点突出,让整个新闻变得吸引眼球。

今年白玉兰颁奖典礼上,由谢隽执导、展现1986年长江漂流事件的《热流》获最佳纪录片奖,这也是白玉兰奖历史上第一部获得最佳单集纪录片奖项的中国作品。“一群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以10条生命的代价,完成了首次长江的全线漂流。”当时的长漂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重现历史可以有很多角度,如果要讲述勾心斗角,那长漂呈现出来的则是另一个故事。新京报选择这样一个角度来“揭秘”当年往事:“长漂事件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迹,它只属于80年代”,“这些年轻人当年都是为国家牺牲的,他们是最纯粹的爱国。”影片最后,“3支队伍牺牲了10条生命。到底值得不值得?要是早知道死这么多人,还不如不干”。这些都是放在现在这个时代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历史没有办法回头”正是新京报结合历史与时代敏锐扑捉到的新闻角度。

事件表象的信息易得,而“为什么发生”的事实本质真相却不易探究。以专业的眼光和新闻职业的敏感选择最具有价值的新闻背景,独具眼力看到更深层次的新闻本质,再结合时代气息发掘出相应的新闻主题,选取这样的角度来做报道,通过逐步“抽丝”的手法,终究会得到“剥茧”的小目标,不仅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进一步增强了报道对象的可读性,提升了其背后的新闻价值。

猜你喜欢
悬崖角度
神奇的角度
悬崖上的理想居
悬崖采割夏至蜜
悬崖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悬崖边的树
如何选择报道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