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村民美好生活
——大同市云州区移民搬迁靓点工程纪实

2020-11-17 23:42米厚民何海亮
支部建设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村村民

□ 米厚民 何海亮

走进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采访,就像误入江南,整洁的街道花坛围绕,红瓦白墙的主房与灰色院墙合成的农家小院浑然天成,一排排、一行行,整齐划一地向远方延伸,蔚为壮观。

不错,这是大同市云州区移民搬迁的靓点工程,这是政府、帮扶工作队、基层干部群众三方通力合作脱贫攻坚成果,这也是大同市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无缝衔接的乡村典范。

解放思想 勇于担当基层干部:由不敢干到拼命干

“西咀村属偏远山区,离镇政府20 多公里,二十余户人住在七岭八岗破旧的窑洞里,几乎与世隔绝,没有水没有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养一方人。给老百姓修路通电修房,花一堆钱也见不了成效。”云州区西坪镇党委书记闫红对西咀村脱贫工作很是无奈。

2015 年脱贫攻坚工作刚开始,没有现成的经验,政策把握不准,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扶贫资金撒花椒面,不能有效集中使用。基层干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看到这种被动工作的局面,云州区区委书记王凤瑞主动担责,鼓舞大家积极开展工作。在区委书记的推动下,西坪镇一班人,抢抓政策机遇,用活用足政策。将农村的危房改造资金、农村抗震加固房等农口资金集中,实行多渠道蓄水,一个水龙头放水。

镇政府借市规划局驻村帮扶优势,联系市规划局对大坊城、西咀村移民搬迁做整体规划,镇政府、村委会、驻村工作队经常召开会议商讨选址地点、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等,有时一开就是一整天。大坊城原村址地势低洼又有古迹,应予搬迁,经反复比较后,移民新村选在村西南大塘公路湖东编组站路口。

“百姓住房是百年大计,质量必须过硬。”西坪镇党委书记闫红每次视察工地必强调工程质量问题。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开工时就定下了工程质量必须可以抗8 级地震,工程货料来源、供货渠道、质量追溯等都建立台账,每道工序都是专人负责。

“不仅要让村民住进新房子,还要让他们住得比以前更舒适。”这是西坪镇镇长张丽霞常说的一句话。房屋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村民生活习惯,每户房间统一盘上了土炕,从上到下都做了保温处理,力求做到冬暖夏凉。房屋内部进行了简单装修,刮了墙,铺了地砖,就连卫生间也全部贴上了瓷砖,做好了下水和防水。村民可以拎包入住。

主体工程完工后,乡村干部投入到基础实施建设中,硬化街道、建学校和文化广场,村民院落硬化、绿化,饮水、电力、下水、道路、天然气、网络、监控、路灯、村委会、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为了实现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愿景,在解决村民住房时,镇政府已经统筹规划好村民的就业问题,协调新村周围厂矿企业接纳村民进厂打工。村干部积极作为,改变村民种植业结构,打2 眼机井,埋设8000 米管道,新增水浇地400 亩,鼓励村民种植黄花。2016 年政府引入宜民公司战略投资栽种黄花530 亩,全村黄花达到700 亩,实现了人均2 亩的目标。黄花进入盛产期亩均收益可达8000 元左右,全村可以安居乐业。

记者住村采访的两天,有点遗憾,没有见上坊城新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世贵。刘书记一心赴在扶贫事业上,没有时间照顾妻子,妻子的病情一拖再拖,以致小病扛成大病。实在无奈才割舍下村里的工作,带着妻子去北京看病了。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扶贫工作队:由不想来到不愿走

坊城新村原名是大坊城村,一个破烂不堪的小村庄。它的变化从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开始,从扶贫工作队驻村开始。

2015 年8 月,大同市规划局结队帮扶西坪镇,派遣陈巨文到大坊城村任第一书记,帮扶大坊城人脱贫。习惯了城市生活的陈巨文初到大坊城有点不适应,每天吃饭就是一大难题,土豆、白菜,白菜、土豆,吃得反胃。晚上睡觉蚊虫叮咬,一周也洗不上一次澡,艰苦的生活,总有一种想回家的打算。

后来,与村民的相处中,看到了村民生活贫困,尤其居住条件特别简陋,大多数村民生活在将要倒塌的土窑里,村民艰辛的生活唤醒了陈巨文的责任意识:来此是帮扶百姓的,不是来享福的!

“只要能把大坊城的住房解决了,我们就自然脱贫了!”这是陈巨文在入户走访时村民的普遍愿望。

住房是村民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解决村民住房,陈巨文与村“两委”向上级申报农村易地搬迁扶贫建设项目,与此同时,陈巨文发挥行业优势,向局领导申请,抽调技术力量对大坊城村全面测绘勘探,陈巨文与同事一道每天泡在工地勘察选址、定桩、钎探,设计方案、绘制图纸。历经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到2017 年底,总占地面积80206 平方米的坊城新村主体工程竣工。

事无巨细的陈巨文不仅在移民工程上注入很大精力,在帮扶村民的过程中也是不遗余力。陈巨文竭尽所能为村民谋福利,每年给村民发“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多年的相处,村民早已把陈巨文当成自己人,村民有啥困难就找陈巨文,陈巨文遇到啥生活难题,村民也会主动帮忙解决。

“你走了,谁还会对我们这样好?”“即使我们脱贫了,你也不要走。”村民老魏对陈巨文的一番话倒出村民们的心声。

“说真心话,如果哪天上级让我走,我还真舍不得。”陈巨文感慨道,从破旧不堪的大坊城到面貌一新的新坊城,五年时间,这里的一草一木看上去都那么亲切。

坊城新村扶贫工作队还有一位为民请愿、为民操劳的好干部,西咀村驻村第一书记聂连寿。

坊城新村有对勤劳夫妻刘宏和李有生,他们从不易生存的西咀村搬迁到坊城新村后,点燃了生活热情,租种村民撂荒地,连同自家地,总共70 余亩地。夫妻二人每天早出晚归勤劳耕作,种黄花、种玉米,种豆类……即使勤奋卖命干活,一年下来刚能维持家庭温饱和三个孩子上学。他们家庭符合救济标准,只是因为李有生从云南省来,在本地没有户口,国家许多扶贫政策,他们享受不上。

第一书记聂连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别人不种地,年轻的夫妻俩拼命种,这样通过勤劳致富脱贫的人,政府不帮他帮谁?!为了让贫困户刘宏一家享受上国家扶贫政策,聂连寿运用网络,动用关系,帮助他们联系云南,并跋山涉水,远行千里为刘宏妻子李有生找亲人,落户口,让其享受上国家扶贫政策。

第一书记就是这样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他们组织村民到村周围企业打工,给村里的光棍汉说媳妇,燃起贫困户对生活的希望与激情,激发出内生动力……

扶贫场就是战场,村民就是亲人,因为投入了太多感情,因为用情太深,陈巨文、聂连寿等扶贫队员对第二故乡坊城新村有太多舍不得、放不下、离不开。

环境优美 安居乐业易地居民:由不想搬到抢着住

推开老党员魏继仁家红色的大门,整洁干净的小院映入眼帘,清色的瓜果香飘满园,精神矍铄的老魏正在给菜园浇水。“我和老伴住的75平方米的房子,宽敞明亮,天然气通到家里了,能做饭能洗澡,生活特别方便,每家每户都还有独立小院,可以种花、种菜……”老魏说起现在的生活满脸都是幸福。

记者在新房中看到每户格局都是统一标准,有晋北浓郁特色的土炕,卫生间、厨房、客厅,两个卧室,还有独立小院,即使城市也无法比拟。

老魏对记者说:“我把南房简单收拾了一下花了小两万,我们住的宽敞明亮的主房少数也得12 万元,可我只出了1 万元就住上了。遇上国家扶贫好政策,村民们都在偷着乐呢!”“儿子在内蒙古工作,每年过年回来,为了方便住就收拾了南房。儿子一家来了住着宽敞舒服。”老魏透着幸福的微笑。

村民冯生云每天都要带着孙子去健身广场玩耍一会儿,他与邻居们在休闲椅上聊天,孙子在健身器材上与儿童一起玩。蓝天白云、绿草广场、儿童戏耍构成一幅生态和谐美丽的风景画。冯生云感慨地说,共产党对老百姓真是好啊!他给记者讲述他的切身感受,以前,他们住的是土窑洞,吃了上顿愁下顿,出门靠双脚,现在住进了政府给的新房宽敞明亮,每天都能吃上鸡鸭鱼肉,蔬菜水果鸡蛋奶等食品出门就能买上。日常生活用品村里的积分超市也能兑换上。如今生活真是太好了,国家还管养老,看病能报销,种地不缴“皇粮”还倒发补助,搁在以前想也不敢想。

环境如此优美的移民新村,刚开始还有老百姓故土难离。

68 岁的刘德国就是其中之一。刘德国居住的土窑洞是祖上传下来的,破烂不堪,一下雨就成村干部重点盯防户。政府给他安排上新房,他就是不搬。“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任凭扶贫工作队、村干部做工作,就是两个字:“不搬!”

左邻右舍陆续搬迁到新村,他每天待在旧村破旧的窑洞内,出进就是一个人,看着邻居住上了干净舒适、宽敞明亮的新砖瓦房,他的悔意每日俱增,便通过其他村民找村干部说情,也想搬过来。

刘德国搬到新村后,居住环境变了,人也精神了,就像换了一个人,积极参加村委组织的各项工作,领取积分到村委爱心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村民们搬到新村后,生活环境好了,生产条件也极大改变了。村民们农忙时种植黄花,农闲时在周围厂矿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老有所养、少有所乐、病有所医、劳有所获,坊城新村实现了安居乐业。

如今,由西咀村和大坊城村组成的坊城新村,400 余村民其乐融融,互帮互助,不仅生产生活融在一起,大家精神文化上也紧紧连在一起,比贡献、比奉献,成为坊城新村的新时尚。

夜幕降临,美丽的坊城新村华灯初上,村民们吃过晚饭,聚集在村中心广场,伴随着悠扬的旋律欢快地跳起了广场舞,儿童嬉戏玩耍,老人纳凉聊天,欢歌笑语在坊城新村上空荡漾……

猜你喜欢
新村村民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云州区坊城新村 乡村蝶变万家兴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美味的鼠曲粑
非暴力
美丽的丽江古城
张家畈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