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支部建设》的一件小事

2020-11-17 17:06王志敏
支部建设 2020年28期
关键词:支部建设小事支部

□ 王志敏

我是做新闻工作的,上班时每天忙于工作,基本没时间看和专业无关的杂志。《支部建设》我早有接触,因为刊名是我的好朋友的父亲郑林(时任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1961年题写的,所以偶尔会翻看,但和我写论文、做节目关系不大,没有认真阅读过。是去年一次机缘巧合,让我对这份杂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90周年,国庆前夕,我就想起了我那1937年参加革命的父亲,假如父亲还在世,该是多么激动啊!我感慨颇深,于是就以“信仰的力量”为题,撰写了纪念父亲的文章,发表在当年9月20日的《太原日报》上。我想作品发表了,我的心思了了,这事也就过去了。没想到,作品发表第二天,我就接到了《支部建设》的电话,说他们想转载我的文章,征求我的意见,我当然同意了。事隔不久,我的这篇文章又见诸了《支部建设》,同时编辑人员还给我寄来了稿费,并感谢我,希望我能经常投稿。

一件小事,让我感动,也想了很多。首先,《支部建设》是一份有担当有眼光的杂志,在举国同庆建国90周年之际,他们独具慧眼,选中了我这篇文章。试想,在2019年全国有多少媒体在报道这个主题,而他们却从我的文章中看到了其独到的纪念意义。我的父亲是一位上过国庆观礼台的老红军,一生从事政治工作,对党对国家无比忠诚,正是从戎马生涯中走出来的革命者的典型代表。从这个典型人物身上,他们找到了国庆报道的切入点。我一辈子做新闻工作,当然明白万里挑一的不易。

其次,这本杂志是以内容需要为前提的,没有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我在高校做研究20多年,见过了太多凭版面费发文章的先例,我的邮箱经常充斥着花多少钱发多少字的广告。有的学校规定,学生能发论文,就能撤销在校的处分,于是,有些被处分过的学生花钱发表论文,尽管许多文章文理不通。我经常想,这样的杂志有质量吗?只为赚钱而办的杂志有价值吗?而《支部建设》主动找上门来要转载我的文章,岂不让我感动。

第三,说明《支部建设》办刊非常规范严谨。按说,我的文章已经发表了,想转载就转载呗,兴许我根本就看不到,兴许我看到了也不追究,即使追究了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杂志社不怕麻烦,不惜辗转多处,打听到我的联系方式,征得我同意,充分表现了对作者的尊重。

一件小事让我浮想良多,我开始关注《支部建设》这份杂志了(当然我退休了,有时间了)。从山西调到浙江后,我也一直兼任党务工作,做过系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最知道基层组织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希望看到哪一类的文章,当我回过头来关注这份杂志的时候,才感到多年来杂志刊登的文章十分有针对性,且合时宜,正是基层支部最喜爱的。以后凡得知有人写了相关文章,我都会建议他们投给《支部建设》,因为靠谱。凡有人在组织工作中遇到难题,我也推荐他们看《支部建设》,因为对路。明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支部建设》杂志创刊60周年,刊物开设了《我与〈支部建设〉专栏》,我很想把这件小事写出来,以表达我对《支部建设》的谢意。

猜你喜欢
支部建设小事支部
支部联建润“甘泉”
瑶山党支部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关于发型这件小事
民进吉林省直联合四支部的“支部经”
小事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新时期武警基层军政主官团结共事方法初探
高校学生党支部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生活那点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