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旧账”要翻彻底

2020-11-17 06:46王钟的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20年37期
关键词:旧账教育部门排查

王钟的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两年内,山东省内高校排查出242人涉嫌冒名顶替他人身份入学。对此,山东省教育厅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对个别地方出现的类似问题,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此外,安徽、山西等地也有高校公示并处理了冒名顶替者,还有媒体粗略统计冒名顶替案件已超过250起。

在这些冒名顶替入学案件的受害者中,有一些因新闻报道而让公众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罗彩霞和王娜娜,最近这份名单上又新增了陈秋嫒(化名)。因为她们的身份被盗用,人生发生了不可挽回的逆转。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即便冒名顶替者最终受到了惩治,受害者的青春却再也不可能重来。

为防止“罗彩霞事件”再演,教育部门曾于2009年严查疑似冒名顶替在校生,并严格实施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应该说,这些措施都取得了相应的效果,近年来较少有新发生的冒名顶替案件进入公众视野。在如今严格的学籍信息管理下,冒名顶替操作难以继续发生,面临高考升学的普通人不必为自己的身份会被别人冒用而过度担心。

可是,10多年之后,冒名顶替案件再次大批量浮出水面,难免让公众感到困惑与不平。不过,正如报道所言,这些冒名顶替者获得学历时间为2002年至2009年。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先前教育部门对冒名顶替的核查主要是针对在校生,对于在2009年之前已经毕业取得学历的学生,还没有彻底开展调查。

虽然这些冒名顶替案件都是“陈年旧案”,但是它们对受害者的影响仍在持续,冒名顶替者也仍在从中获得利益,凭借“偷来的学历”换取“偷来的人生”。很多时候,甚至连受害者本人都浑然不知。他们理应获得知情权利,为自己所遭遇的不公讨回一个公道。

也许有人认为,追查过去的冒名顶替案件,是翻“历史旧账”。诚然,有的冒名顶替案件牵涉到一大批人,查办这样的案件需要很大的決心和毅力。实事求是地说,有的冒名顶替者本人当初也是未成年人,他们完成不了一整套冒名顶替流程,更多是在监护人的唆使下冒用他人身份。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也被案件本身所累,不得不时刻扮演那个虚假的自己。

根据新闻报道,一些冒名顶替案件的曝光和查处,常常是受害者偶然发现的结果。这样的“偶然”无疑是令人无奈的。人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不偶然”的冒名顶替案件没有被发现?还有多少冒名顶替者仍在心安理得地享受“偷来的人生”?还有多少受害者因为当年这场“无妄之灾”而受苦受累?对此,教育部门理应积极作为,通过存档数据排查冒名顶替案件,主动排清隐藏在社会肌理内部、破坏教育公平的毒。

彻底排查冒名顶替案件,也为进一步开展后续处置和赔偿奠定基础。对于冒名顶替者的处置,应形成相对统一的处理方式,该撤销学历就撤销学历,该开除公职就开除公职,容不得任何妥协和讨价还价的空间。此外,对被冒名顶替者的民事赔偿也要积极跟进,司法机关要本着有利于维护受害者权益的方针,稳妥而不失灵活地裁决相关的民事案件,通过个案正义实现制度公平。

报道显示,有关地方教育部门正在查询、汇总总体的清查数据和情况。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以翔实具体的案情披露和公平公开的处置,为受害者找回公道与尊严,赢得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只要对冒名顶替的清查仍有漏网之鱼,相关工作就不能轻言停止。毕竟,距离罗彩霞等案件的曝光已过去10多年,其他受害者的人生还有几个10年经得起等待和消耗?

(摘自《中国青年报》)

【品读】

谁通过不法不公的手段得益,谁就要承担责任。何况,在过去的10多年里,有良知的冒名顶替者完全可以站出来澄清事实、纠正错误,承担相应的责任。即便冒名顶替不是自己有意实施的,但对错误的默许,以及对不当得利的占有,也无疑是一种恶。时间越长,受害者的损失越大,冒名顶替者应付出的代价也越大。早一日纠正冒名顶替的错误,就能早一日换回公平正义。

猜你喜欢
旧账教育部门排查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新官理旧账彰显更大担当
新官必须理旧账
新官理旧账折射出更大担当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如何排查并改错
抚松农发行开展贷款风险排查
用电安全知多少
蛟河农发行组织全体员工进行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