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11联合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

2020-11-17 09:39曹永平曹开耀曹连连王文华彭超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0年7期
关键词:特发性紫癜白介素

曹永平 曹开耀 曹连连 王文华 彭超

摘要:目的:探讨白介素-11联合使用升血小板胶囊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治疗上的疗效评估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ITP病人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冲击治疗,临床治疗7天后分别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7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8.83%,(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不良反应 16.13%,对照组40.00%,(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白介素-11联合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白介素-11;升血小板胶囊;地塞米松;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图分类号】R7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026(2020)07-015-0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122例患者均为我院2016.6-2020.6期间住院患者,诊断符合ITP诊断标准①,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3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3.56岁,血小板计数28±13.24×109/L;对照组59例,年龄20-70岁,女性32例,男性,27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45.52岁,血小板计数27±14.94×109/L;病程在1-10年,平均年龄4.6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激素冲击治疗,计量及用法:地塞米松(国药集团容生制药)40毫克*4天,静脉输注,评估治疗1周后血小板结果。

1.2.2观察组:采用白介素-11治疗,计量及用法:50毫克/Kg/天(齐鲁制药)*7天,皮下注射;升血小板胶囊1.35g(郝其军)(陕西郝其军制药),口服,一天三次*7天,评估治疗1周后血小板结果。

1.2.3对照组及观察组均在有出血表现时给与输注血小板治疗,排除存在心肺功能2级和2级以上疾病患者。

1.3观察指标: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报告,将治疗效果分为4级(显效、有效、进步、无效),显效:血小板完全恢复正常,无任何出血症状;有效:患者血小板在50×109/L以上或较治疗前提高30×109/L以上,基本无出血症状;进步:患者血小板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无效:患者血小板未见改善,或出血正在未见减轻或加重。显效、有效、进步均视为有治疗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2 ),数据对比采用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在治疗7天后,观察组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75±38.70×109/L;对照组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78±42.34×109/L。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不良反应组比较见:表2。

3.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临床上以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粘膜出血为表现;目前在临床上,一线治疗方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首选②,但是需长期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多③,而对于出血严重的患者,需要输注血小板,费用昂贵,使得这些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受到一定限制。

我院在以白介素-11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基础上联合使用升血小板胶囊,效果良好,并最终给予以升血小板胶囊巩固治疗。白介素-11于1997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主要用于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病人,目前已发展成良好升血小板药物,白介素-11属于促血小板生长因子,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祖细胞增殖,诱导巨核细胞成熟,促进高倍性巨核细胞生成,增加单位血小板产量,并能使成熟巨核细胞胞质伸向骨髓髓腔,裂解脱落为血小板进入血液,起到升血小板作用;升血小板胶囊为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斑、凉血止血等功效,主要成分有青黛、仙鹤草、连翘、甘草、牡丹皮,其中青黛为君药,具凉血消斑、清热解毒之功,可有效抗炎、镇痛、抑菌,同时具有保肝、护肝之功效;牡丹皮为臣药,可活血散瘀、清热凉血,具抗炎、镇痛、抑菌之功效;连翘与仙鹤草二者共为佐药,连翘疏风散结、清热解毒,仙鹤草收敛止血;甘草为使药,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止血、生血、调节免疫之功,标本兼治,在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缩短出血、凝血时间的同时能有效促进巨核细胞生产血小板,降低脾指数,调节患者机体免疫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二线治疗方案较多,如CD20单克隆抗体、血小板生成药物(rhTPO、艾曲波帕)、免疫抑制剂等,通过此次本研究显示:在白介素-11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效果良好,有效率达96.77%,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少,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白介素-11联合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1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王丽,唐尧.199例地塞米松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02(18):1623-1624

[4]于斌.升血小板胶囊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08):1319-1320.

作者简介:曹永平,男,1983.10,汉族,大学本科,主治医师专业:研究方向:血液内科

猜你喜欢
特发性紫癜白介素
整体护理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吗?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什么病
膝关节内注射左布比卡因对白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影响
牙龈癌患者血清白介素—6和白介素—8的水平改变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容易混淆的两种小儿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