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记张培民等四位老干部筹建翟家庄革命纪念馆的事迹

2020-11-18 04:57薛吉祥
支部建设 2020年1期
关键词:家庄海马纪念馆

梁 冬 薛吉祥

比起一些著名的革命圣地,新绛县的翟家庄名不见经传,少有人知。而正是这样千千万万个默默无名的红色基因擎起了共和国的脊梁。他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组织、发动群众燃起熊熊烈火,形成燎原之势,成就了新中国的成立。但在之后的年代里,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使一些红色基因销声匿迹。在庆祝我国建国70 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回顾新绛县张培民、张乱亮、张庶民、张海马四位老干部收集整理翟家庄革命历史史料,抢救红色文化资源,筹办运城市党史教育基地——翟家庄革命纪念馆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

“红色基因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翟家庄地处新绛东南部峨嵋岭上,在新绛、闻喜、侯马三县(市)交界处,北、西、南三面被山岭包围,西北为浍河、汾河交汇处,由于地形复杂,为该县早期革命活动提供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环境。从1931 年起到1947 年的17年间,绛垣中心县委、晋西南工委、乡吉地委、河东特委、新绛县委和政府在这里领导了革命斗争,许多早期地下共产党员转移到翟家庄当长工、打短工、做小商贩以及以教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这些抗日志士在这里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的组织,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府、发展民兵组织,组建地方武装保护解放区,支援全国解放,使这块红色的热土上留下了先辈们许多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5 年下半年的一天,从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退休、已70 岁的原局长张培民,回老家翟家庄与在村里担任25 年书记、村长、年过73岁的张海马闲聊,张海马说:“咱们村老党员、老民兵和村民有一件大事、难事,需要你用你在县里的人脉来办。翟家庄是柴泽民、嘉康杰、彭德怀等40多位老一代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有17 年的红色基因,这些红色基因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啊!”老书记张海马的恳切之谈,深深打动了张培民的心。回到家后,他辗转难眠,夜幕下,他一个人在村里来回踱步,低吟着熟悉的“红色中心翟家庄”的歌曲,儿时长辈们给他讲的一个个抗日故事,像过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一幕幕浮现开来。当年革命前辈以教学掩护革命的学校,已经破旧,不能适应要求;当年站岗放哨的二层炮楼已不复存在,独立大队100 多人的住房已经倒塌,没有原来的模样……这些原址要修复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这一夜,张培民几乎就没有入睡。第二天,他便把从乡镇企业局退休、70 岁的张乱亮和曾在工商局担任书记、年过70的张庶民连同张海马召集到一起。他说:“我们都是出生在翟家庄的共产党员,从小就经常听先辈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故事,慢慢地我们懂得了是先烈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共和国的长城,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把这种革命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让人们在内心激起认同感,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优良作风,这副担子理所当然、时不我待地要靠我们这一代人去做了。”张培民的一席话,燃起了其他人心里的一团火。就这样,他们做出“自愿、自费、自主抢救翟家庄革命遗址”的承诺。

话是这样说,但是面临的困难大家心里都清楚。革命遗址的修建,走访当年在翟家庄工作、战斗的前辈,收集先辈们留下的遗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一诺千金,这四位老干部能出彩吗?

困难再大没有我们毅力大

张培民等四个人筹建翟家庄革命纪念馆的消息一传开,闲言碎语也随之而来,有的说:“国家拨了一笔款筹建翟家庄革命纪念馆,这下他们几个人要发财了。”还有的说:“他们几个缺胳膊短腿的人,成不了大气候。”

听到这些话,他们不为所动。这时他们想的是深层次的事。筹建翟家庄革命纪念馆,是一项攻坚战,难度重重。时间跨度达七八十年,参与革命的老同志大多数已不健在,一些活着的也因年事已高,不是耳聋,就是老年痴呆,他们能提供多少闪光的亮点,不得而知;时代变迁,年代久远,住址更叠,联系不到人;独立大队的多次战斗,能否总结出大智大勇的战例?面对这些困难,他们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困难再大没有我们毅力大。”

下面是四位老干部用行动践行承诺、实现梦想的动人故事。

张培民为征集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抢救红色文化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他不会开车就驾驶自家的摩托车,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克服病痛和家务事,走访3 县、1 市、38 个村、4 个社区,真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为了找到郭家庄90 多岁的杨文奎同志,因其本人不在村里住,他多地多方打听联系方式,多次打电话才找到其人。为了访问时年97 岁、稷山县第一任公安局长张文亮,一连五次下稷山县向公安局的老同志了解情况。一次张培民骑摩托到稷山,半路摩托车爆胎,前不靠村,后不着店,他一直推了5里地,到了修车点差点晕倒,车修好后又驱车20 多里。狄庄村解放前民兵工作搞得好,为了捕捉信息,几个月里多次打听过去的老师、老同学、老同志,最后得知只有吉顺成健在,第二天赶到狄庄,得到的消息却是前两天吉顺成刚去世,这件事对他感触很深。一连两年时间,张培民八次到庄子上走访文志新;三伏天到翟家庄等村走访、拍照;数九寒天,前往闻喜县丰乐庄和苏店村征集资料……常常熬到深夜。有人问:“你为啥这样风风火火?”张培民回答:“为了纪念馆早日建成。”

张乱亮同志身体不好,经常带病工作。2016年、2017 年做了三次手术,切除了一个肾,心动脉血管支了一个架,出院回家时医用白纱布绷带围着整个腹部,怕伤口裂开不好愈合,出院时医生再三嘱咐生活中不能用劲。回家第二天听说要到翟家庄开座谈会,就毫不犹豫地要求开车拉大家回到村里。不论到稷山、侯马还是到翟家庄等村,都是张乱亮开的私家车,回家晚了赶不上饭点,张乱亮就自掏腰包管大家吃饭。张乱亮带病上阵、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张庶民同志在2018、2019 年两年时间里也做了三次手术,2018 年心脏主动脉支了一个架,膀胱内取了一块结石,还有严重的糖尿病和高血压。2019 年4 月下旬,他突发脑溢血,住进了运城市人民医院重病监护室,昏迷了三天三夜。几位老同志去看他,当他听说筹建纪念馆的事,突然眼睛睁开了,慢慢说:“我也去!”别人劝他,他说:“前辈为革命连命都不要了,我这一点病算什么?”听了这话,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泪下。

张海马同志,今年已经77 岁,老两口长年累月下地干活,使他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整天腰弯八九十度,起居十分不便。但为了筹建纪念馆,他奋不顾身。早上天不亮下地干活,晚上天不黑不回家休息。只要城里打电话,他都要放下农活,完成抢救红色历史资料的事情。他的老伴张花儿也帮他忙前跑后,被人们称为义务志愿者。

自己动手没有迈不过的坎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为我们造。”想不到,在过了80 年之后,这首歌在翟家庄又唱起来了。

开始时,抢救史料,多跑几次腿,多费一些神,他们没有怨言,但是要修建李永秀当年利用教学掩护革命的学校,建纪念馆,还有40 位老一辈革命家和100 多位独立大队队员居住的地方,需要一大笔资金。仅修建纪念馆,经过预算就需要23 万元。“钱不是万能的,没有是不行的。”经过党史办和村里的多次力争,横桥乡、党史办分别各拿出3 万元,还有17 万元的缺口。

怎么办?当大家急得团团转时,不知是谁一句“莫有枪,没有炮,敌人为我们造”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大家想起了当年打仗枪、炮缺乏的历史,茅塞顿开。“没有钱我们集资,自己动手没有迈不过的坎。”

就在大家紧张筹资的时候,党史办主任徐文耀来到翟家庄说:“今年县上财政十分紧张,各单位经费压了一半,实在挤不出来钱,我知道资金缺口大,我个人捐款5000 元。”张培民几个人听到后商量了一番说:“县上花钱地方多,我们理解,但也不能为难徐主任,钱我们自己筹。”于是张培民、张乱亮、张庶民和村干部张民民、张文亮带头每人筹集5000 元,村委委员张红卫、王学民、张来民每人筹集1000 元,张海马筹集1200 元,第二天到稷山见到老前辈张文亮筹集10000 元,翟家庄党员、复员军人张三马赞助200 元。这样就筹借资金48400 元。对以后的缺口张乱亮说:“如果资金还不够,我全负责。”

资金问题解决了,布展需要的遗物问题又接踵而来。这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于是他们发动全村民众,寻找志愿者广泛收集当年革命先辈留下的遗物。在纪念馆,我们看到198 件遗物,其中张培民就捐了37 件,张培民还给我们讲了他收集遗物的一件事。前辈廉怀德当年在独立大队做饭用的炉锅,他在村里找了几次,没有发现,他到侯马旧货市场找,当他发现有一个炉锅后,商家开价1 万元,搞到最后5000 元打住了。回到家张培民就动员自己的老伴,把自己家用的炉锅捐献出来,节约了5000 元。

“村民像这样捐遗物的事例不光是我家,还有很多。”张培民说。

2018 年6 月20 日,运城市党史教育基地——翟家庄革命纪念馆正式建成开馆。翟家庄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建成,在峨嵋岭上树起了一座革命的丰碑。从开馆到2019 年7 月底已有73 个单位,3800 名党员、群众和青少年学生来参观学习。这里已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和生动课堂。

猜你喜欢
家庄海马纪念馆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海马
萧军纪念馆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聂家庄泥塑:老手艺塑出新年味儿
留住都市里的“乡愁”
萌萌哒之长满痘痘的豆丁海马
曹家庄完小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
最佳操控奖 海马3运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