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遗爱
——记东昌木板年画传承人栾喜奎

2020-11-18 05:35
山东文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刻板年画木板

于 兰

两个老宅院

我记得在家乡杜梨树是常见的,或生长于田边地沿,或沟渠河堤之上。它生命力极其顽强,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都能很好地生长。我记得家乡有一棵在河沟边的杜梨树,它开始生长时有些倾斜,为了寻找阳光它长大后树干扭曲,当然这不妨碍它成为孩子们玩耍凉爽避阴的好地方。还有几棵生长在沙岗之上,它们总是能度过干旱和雷霆万钧,长成高大的树木,每当其它梨树开花时它也会繁花满枝,秋天时它的果实又酸又涩,要捂熟了才软面变甜。

我想很多人在对乡村的回忆中都会有这么一棵杜梨树吧,承载着儿时的喜怒哀乐,贫穷却快乐的童年时光里它的影子总在那里的一个角落里,给予我们很多难以忘怀的故事和乡情。

出生于东昌府区堂邑镇许堤口村的栾喜奎老人,他这一辈子都在跟杜梨树打交道,每天都要和一块块杜梨树的树板一起度过,因为他每天都要在上面制板刻板,然后印刷成木板年画。

东昌府木板年画始于明代,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年画与门神画合为一体的特点,因为构图较为简洁,整体感强,在人物造型上夸张,头部犹为突出。头部占了全身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物的眼形窄长,鼻梁和鼻翼瘦窄。人物形象丰满质朴,线条刚劲有力又流畅圆润,弧中有直,柔中有刚。印刷好的木板年画色彩颜丽而柔和,鲜明而古朴,2008年被列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栾喜奎老人回忆自己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学做木板年画,只是学校毕业后,那时他15岁,才开始正式跟父亲学起了这门手艺。他出生于制作木板年画的世家,他的祖父辈曾在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开门店,他记得自己的伯父、叔叔等亲戚在不同的地方都开有木板年画的门店,在漕运发达时期,他们家的门店开得更多。就连他生活的许堤口村会刻板的也有一些人,也有出去开门店就举家搬走的。他们的世家当然在东昌府也各自有门店,只是后来因受到机器制造业的冲击和现代人的需求发生变化,年画渐渐没落了。但老人说他这一辈子却从未放弃过,即使在文革期间也在偷偷刻板。

说起小时候,老人说,那时候赶集给人家刻个章也能赚个3毛钱,也算是很值钱的生意了。现在,老人在村子公路边的二层楼门店干活,从那里到许堤口村的老家不远,就是他的村子往北走500米就到了大公路,从那里回村往南也一样,而他在村子里的两个老宅院也离得很近。看到第一个宅院,四年前他还在这里居住,正中是鲁西民居中常见的五间平房,三间偏房,院子里有两棵四十余年树龄的老榆树,枝繁叶茂。我们站着的偏房边有一棵十几年的枣树,老人说这棵树上的枣又脆又甜。再看正房时,那里屋檐很宽大,正中的一根红木贯穿五间正房,这棵红木应该很贵重吧,很粗大,中间没有镶结在一起的,说明是一棵完整的红松木,相应的,在横着的红木梁下面有两根红沙色的水泥柱子,每个上面盘着一条龙,两块木板上上书一副对联:“勤俭人家庆有余,劳动门第春长在”。老人说房子已经有五十年了,我想,这样的院子在这个600人的小村庄里也算是富裕的了。

从第一个宅院往北的小路50米就是一片麦田,快5月底了,麦子快熟了吧。再向东拐又一个50米就是他的第二个老宅,那里的房子明显旧了,长期没人居住吧,好像年老的人一样没有精神,但院子里的苦楝树上那些紫色的花朵,开得正香浓。这个院子里除了种上的韭菜生长正旺,石榴树也正在开花外,我们进到屋子里。那里几间屋子里全是杜梨树的木板,老人说,他原来经常一个人到这里来刻板,清静,他能静下心来好好刻,想一想哪些需要创新的地方,慢慢地一边思考一边刻,他说他对这个老院子非常有感情,他这辈子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这里诞生。

我说,是不是你早年刻板多的时候需要积累木材,所以总怕将来不够用,或材质不好,就一直积聚着买了这么多存放起来。他说,木板年画的第一步选材是非常重要的,杜梨树到处都有,但长得又直又高没有疤瘌的却不多见,为了选材,他经常到处跑,在附近的或者听说远处的村子在卖好的杜梨树,他就赶紧前去。杜梨抗干旱,耐寒凉,通常作各种栽培梨树的砧木,结果期早,寿命很长。杜梨的木材虽致密可作各种器物,但用它做家具的却不多,更多的是像他这样需要刻板的人喜欢用它。选到好的树再用手拉据,到现在他还是喜欢用最原始的手拉锯锯木材。锯成板,虽然像栾喜奎老人说的每个图样不同板子制作时长度和厚度不一样,但大多都是宽约40公分,高70公分的。之后还会说到东昌木板年画的浸泡、刻板、上色和印刷等情况。我跟他随意地说着话,他说虽然干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的木板年画,但他在村子里却曾有过多种身份。我想那都是为生活所迫,为了养家糊口吧。他当过村里的计工员,当过赤脚医生(他说,当时村子里特别需要,而他多少读过书,村里安排他去学医术,就这样他当上赤脚医生,给很多人治过一些病,算是半个医生),当过小学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水平半工半读过夜校。

英雄永生

东昌木板年画的第二步就是将选好的木板进行浸泡。浸泡的时间冬夏要求不同,夏天泡一个月,冬天要泡二到三个月左右,然后放在背阴的地方晾干。这样木板的干缩性低,干后不变形不开裂,硬度适中,晾干后把板用刨子刮平,将墨线稿刻成版,实际上就是整幅年画的黑边,这叫做线板。把墨线稿用浆糊反贴其上,待浆糊干透后,涂上一层香油。涂香油作用有三:一可使图案更清晰可辨;二可滋润木板,使其潮湿不夹刀;三是增加板面脆度,便于雕刻。板刻的基本要求是既要符合原样,又要有创造性,充分发挥刀味木趣的效果。为保证木板在大量刷印后有所磨损时仍能够继续印制而不失原作效果,要求刻板艺人在雕刻时必须严格做到“陡刀立线”,即凸出的线条要有一定深度。

雕刻时先用规矩、拧子、刻刀画出点、线,划定块面,然后用各种凿具依次从内向外,从重点部位到次要部位进行敲底、拨空、平空、修整。刻墨线版的要领是“陡刀立线”,线条要有一定深度,为的是耐磨损,不走形。从我见到的栾喜奎老人的刻板中可见他“陡刀立线”的笔力非常刚劲有力。这也是他多年刻板的功底所在吧。

下一步就是上色,除了黑色之外加上红、蓝、黄、粉,就是五色了,比如人物画,如人物画,先用墨线版印轮廓,再手工一张一张地开脸点唇、烘相子(染面颊)、描眉眼,即半印半画。随着年画的广泛发行,制作工艺逐步发展为全部木版彩色多套印,就是每一个颜色刻一块板,五色套印之后就成为一幅完整的年画了。

在栾喜奎老人每天的刻板生涯中,他的木板年画之所以有自己的特点,(除了许堤口当年可以被称为年画村,有一半之上的人会刻板,只是后来从事的人越来越少,坚持下来的人也越来越少)。正是他们形成了东昌木板年画中的年画与门神画相结合的特点,这个特点当然是因为年画的题材。题材又跟这三百年来在这一带生活的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老人说他们家族留存下来很多类型的刻板,每一代都对题材进行了丰富,当然有一些题材刻板没留下来也很遗憾。从他跟父亲学刻板起,总是别人把要求的画稿样子拿来,他们照着样子刻,后来就有意识地保存留下一幅同样的刻板,这样在他的门店里保存了一些早期还有近几十年来他跟自己的下一代传承人、他的儿子栾占海的一些作品。

在保存下来的作品中,水浒一百零八将应该是值得他们父子骄傲的作品,当年人家拿来画稿,一开始他们觉得刻板量大,要求高,他们难以完成。以前,他们的画稿样子除了戏曲故事,农耕图画,这里面当然和中国的其它传统艺术、汉画像以及剪纸有些联系,只是做法不同。中国民间传统的年画中大多是农民的一些朴素吉庆祥瑞观念,比如《天官赐福》的图画中,最初,天官是有特定的身份的,跟我国古代的君王尧舜禹有关。神话传说中元始天尊合天地阴阳之气,分别各于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七月十五)、下元日(十月十五)从口中吐出一个婴儿,这三个婴儿长大后降临人间便是尧舜禹三帝。因他们有“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故封为“三官大帝”,也称“三元大帝”。其中,尧生于上元为“天官”,舜生于中元为“地官”,禹生于下元为“水官”,他们不但各主录人之善恶,也掌鬼神升转。所以,《天官赐福》的年画中总是中间一个福态大脸的神仙,两边各有一位童子。主“赐福”“赦罪”“解厄”。但在我们中原,特别是东昌木板年画中一直是供奉灶神爷和灶神奶奶。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期待来年丰收吉祥等等。这里面的人物来自《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较多,鲁西这里过年时家家有敬灶王、贴灶王(灶王爷、奶像)、送灶王(腊月二十三)、迎灶王的习俗。传说中灶王爷、灶王奶奶就是《封神演义》中,姜太公所封的张奎和其夫人高兰英,并演绎出很多的美好传说。祭灶王的地方一般是厨房炉灶边,供品大多为三牲(鸡、猪、鱼肉)、饴糖等,用糖塞住灶神的口,不讲人间罪恶,祭祀之人口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栾喜奎的年画中最上面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下面是灶神和灶神奶奶,下半部分中间是一枚铜钱,刻有“天下太平”,然后是招财童子趋前,利市仙官分列,一派喜庆之气。

题材中也有表现水浒人物故事的,大多林冲的较多,看来民间对林冲的崇拜和对其遭遇的放不下。其中有《白虎堂》《林教头雪夜上梁山》等。有《白蛇传》的故事,有伍子胥的《禅宇寺》,有《麒麟送子》。有《南极仙翁》,图中福禄寿,“福”的意思用“蝙蝠”,禄用“金如意”,寿当然就是仙人手中的仙桃,这位笑呵呵平易近人的神仙旁边有一童子,老人说,这是仙鹤的化身,一般在年画中用童子来表达,看上去更加让高高在上的神仙有烟火气,童子的形象是所有年画差不多的形象。

要说题材中的门神,最多的是五虎上将,五虎上将中又以关羽和赵云为多。在聊城有一座“山陕会馆”,位于运河西岸,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里面就供奉关羽,在山西,人们把关公尊为武财神,但年画中还是把他和赵云作为武功高强、忠肝义胆的英雄,尊他是门神。栾喜奎这位民间老艺术家,他的年画中关羽的形象,没有骑马,像《三国演义》里描写的“美髯公”,有三缕胡须,身穿盔甲,手握青龙偃月刀,高大威武。赵云的形象所不同的地方,他骑马握枪,怀中有一个婴孩,这些特征都是很明确的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觉得门神更多的意义,是他们既能从一位世俗中的英雄升格为神,又能下凡到俗世,能和三六九等的所有人在一起,相闻同样的柴米油盐,人们更多的不为求财,以他的英勇忠义来保平安的思想更为朴素。

《水浒传》人物一百零八将

东昌木板年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故土家园的热爱,表现在题材上一是有吉利吉祥的寓意画,还有民俗生活的场景之类,还有就是上面所说的那个《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

栾喜奎老人现在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他的儿子栾占海,是他的下一代传承人,他曾跟父亲多年学刻板,后来为生活所迫放弃了年画刻板去做生意,他承包了一个砖窖厂,2012年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年龄大了,父亲也老了,为了木板年画的传承他又放弃了窖厂回来继续跟父亲一起刻板。当时,他的想法就是木板年画那么多年了,题材却鲜有创新,于是,他想到了《水浒传》。《水浒传》里的很多故事发生在聊城,比如李逵大闹高唐州的高唐县,武松打虎故事的原发地阳谷县,阳谷县的狮子楼,石迁、柴荣等人的故事。所以,他想以《水浒传》人物一百零八将进行刻板。这是一个大制作,目标定下了,但这个任务却有点重。原因就是量大,每个人物还要根据水浒故事中的故事和人物性格来做一个概括。于是,他们父子还有一个父亲的徒弟,他们共同寻找画稿样子。他们想到了一位大家——陈洪绶,号老莲,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在人物画上堪称一代宗师。他的人物画构图丰富,线条和色彩提炼得十分简洁古雅,善于把自然物象的形态和内在性格,大胆地加以概括、夸张,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在表现方法上,突破了风靡复古的时代局限,创造出特立独行的迂拙而生动的艺术风格。而他有意识为木刻家起稿的创作方式,吸取了民间木刻和唐宋绘画的优点,在这一点上,他本人对传统版画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所以,栾占海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面对着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陈洪绶,他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已经是不能超越的存在,但在当时,他们父子想法比较单纯,就是想将来木板年画即使消失了,他们也能给后人留下点东西。

当他们进行刻板之后,每刻一张,他们越有把握,多年的刻板功力,再加上他们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以及对照现实生活再做一些改变,比如,人物的背景环境有树木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树木的树干、树枝、树叶互相穿插做一些改变,看上去比原来的构图更舒服更符合现实生活。包括对地面上的石头和草的处理等,那些线条他们也随手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石头或大或小,轮廓线要刚柔相济,草的生长要疏密相间,如同中国水墨画的那种表达。他们父子用宣纸装裱好的卷轴展开来,我看到水浒一百零八将,看到每个人物的形象表达和刻板上的线条等感到非常震撼。我想,这个题材是中国所有的木板年画当中最为独特的,而且他们没有顾虑地大胆创新,即使面对大师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进自己的木板刻制之中,我想,这就是民间艺人的可贵之处,他们没想那么多。如果刻得不如大师会不会有人嘲笑,如果失败了或是有所偏差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他们都没考虑,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过是民间的木板年画刻制者,也许,将来都不会有人知道他们,记得他们。这就是栾喜奎老人和儿子栾占海的代表作水浒一百零八将。

《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的年画刻板制作在年画这个类别栾喜奎父子是独创,但中国人就是这样,他们骨子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就用各种形式去表现,就如《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在泥塑、剪纸等其它类别里,很多民间艺术家都有这样的大创作,我记得一个新闻,有人用剪纸做了《红楼梦》人物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流淌在每一个民间艺术家的心里,而他们用传统文化向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致敬,这种模式和风格总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并强大起来。

现在栾喜奎和儿子栾占海,他们的目标制定得更加广阔,正在构思中的《红楼梦》十二钗,以及《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和人物等。对中国四大名著的再创造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当然门神是木板年画中曾经售卖量最多的。在以前兵荒马乱的年代,栾喜奎到现在还记得小时候这一带有土匪,隔着一个马颊河对岸的村子遭到了土匪的洗劫,许堤口村则凭借着他们在村子周围竖起高六米的大木板墙而得以保全。门神是人们对天下太平、大吉大利的最基本的人生要求,也是最朴素最具有民间意义的人生诉求吧。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张贴门神,他们的年画也卖得非常好,一些自己买年画的,还有一些直接把刻板买走的,他们的生意红火了很多年,直到工业化生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之后开始衰落。因为实用性越来越小。但栾喜奎一辈子的坚持,让东昌木板年画不至于失传,更因为聊城在运河漕运废弃后,前期相对比较封闭,它们大多保持了清朝道光时期的一些风格,原汁原味的属于纯民间的艺术。

甘棠遗爱

我在采访栾喜奎老人时,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印象深刻。他已不记得是哪一年,一位很有风度的中年人,文质彬彬,他没问但猜测那可能是个领导级或教授级的人物,他来自河北还是天津,栾喜奎老人已经不记得了。他拿来一个稿样,题目就是《甘棠遗爱》。当时,老艺人并不知这个故事的渊源,但那人讲了这个故事,他觉得特别有意思。那是《诗经》中讲周朝召公的故事。《诗经·召南·甘棠》中写道:“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诗歌译过来就是,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砍细养护,曾是召伯居住处。后面还有,它是召公休息的地方,是召公喜爱的地方,还是他在树下为老百姓进行诉讼的地方。据说,召公在治理周朝西方的时候,治理得当,人民和睦。人们看到这棵棠树,就仿佛见到召公风尘仆仆、在棠树下审理案子的情景。等到他去世了,人们怀念他,连他种的树都不忍心破坏,后人便作了这首诗来纪念他。这棵棠树,就是召公艰苦朴素,关心人民疾苦、伸张正义、驱除邪恶的象征。

《诗经》中的这首诗寓意深远,真挚恳切,是不多见的政治与民风民情相融合的一首诗歌。

当时给老人的图画稿子,上有一个古人,就是召公,在一棵大树下审理案件。树下还有两个衙门里的小吏,几个老百姓。据说当时召公勤勉但又恐老百姓进衙门审案子心中恐慌,于是就在一棵杜梨树下审理案子,一是省了百姓奔波劳苦,二是审理公开公正,因为在田园地头,大家谁想听审就能听。这个故事在中国的诉讼史上还真是少见,所以,当时人们把这件事写进《诗经》中传颂,是非常代表民意的。

栾喜奎老人说,当时他刻板之后觉得这个题材非常好,故事中有一棵杜梨树,而他刻板用的也是杜梨树,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这个故事的喜爱,知道当事人会把刻板买走,所以,他连夜刻制了一块板留给自己。这块刻板一直珍藏着,直到有一次搬家,偏偏就找不到这一块刻板了。后来他也曾多次试图凭记忆再把这个故事刻下来,却总是不成功,这成了老人的一大遗憾。

栾喜奎,这位民间老艺术家,他刻板的还没刻的那些杜梨树的木板,他们共同生活了一辈子,他供养着刻板,木板年画的刻板也供养着他,他们是一体的。他说他现在80岁了,身体依然硬朗,还照样每天刻板。早晨起来,他会骑着自行车绕着村子一圈,然后再沿着马颊河的河岸一圈,就当是锻炼身体。回来之后就开始一天的工作——刻板。他曾对一位记者即兴说,他这一辈子就是生命不息,刻板不止。他不是说冠冕堂皇的话,而是发自内心说的,他的艺术与他的一生紧紧连在一起。它是他的灵魂与生命,就如同那个《诗经》里《甘棠遗爱》的故事,他们想给后代留下的那点爱,虽然不像召公那么伟大,但也是他们平凡生活中的梦想。

他看到的杜梨树,就像《甘棠遗爱》里的那棵杜梨树,它就是那么茂盛的样子,就像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他手中刻画下来的木板年画里的所有故事一样,那么茂盛的样子,那么欣欣向荣,这就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古老又充满活力,一直在这大地上流淌与繁荣。

猜你喜欢
刻板年画木板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麦 田
中性自由
木板
不会上浮的木板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READINGS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