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留倩影,计算记芳魂

2020-11-18 15:38潘彩霞
莫愁 2020年22期
关键词:龙芯华罗庚计算机

文潘彩霞

夏培肃(1923-2014年),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事业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1950年,华罗庚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引起强烈反响,海外学子受其感召,纷纷决定回国。这其中,就有夏培肃。

夏培肃1923年出生于重庆一个教育世家,父亲夏鸿儒在江津县办学办实业,母亲是小学校长。三四岁时,母亲便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诵《长恨歌》,引导她走进传统文化。她不仅博览群书,数学天赋也非常高,从小学到中学,始终保持第一名。枯燥的代数、几何,她却乐在其中。

抗战爆发,夏培肃立志工业救国。高中毕业时,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研究电路是她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夏培肃被推荐到交通大学攻读研究生,两年后,又以优异成绩通过留学生考试,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

在英国,夏培肃于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中的新成果,在当时刚刚兴起的计算机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深得导师赞赏。但同时,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也深深刺伤了她的心:留学生每年需要去警察局登记,同时登记的是各类犯人;房东女儿的地理书里,中国男人抽鸦片、女人裹小脚,穷得没钱点灯,穿衣靠西方国家施舍……“不能让他们瞧不起中国人!”夏培肃暗下决心。听到华罗庚的召唤,1951年,她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夏培肃到清华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基础设施和国防力量都需要计算机的支持,时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决定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既懂电子,数学又出色,29岁的夏培肃被华罗庚选中。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计算机,夏培肃一边设计,一边创办了计算机原理讲习班,她翻译资料、编写讲义,操作系统中的“位”,内存、缓存中的“存”,都是由她首次翻译并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中科院创办中国科技大学,夏培肃当仁不让,负责计算机专业的筹备。作为主讲教授,她编写了《电子计算机原理》,这是我国在计算机方面的第一本正式讲义。

培养人才的同时,夏培肃还负责“107计算机”的研制。那时,随着中苏关系降到冰点,苏联撤回了全部援助。就在许多国家纷纷猜测,中国计算机发展将就此停步时,但仅仅一年后,“107”横空出世。作为设计者和制造者,夏培肃创造了历史。最重要的电路是她设计的,运行非常稳定,远超苏联机器。“107”的成功是里程碑式的一笔,在夏培肃领导下,中科院继续研发更高效的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也从两手空空到蓬勃发展。夏培肃马不停蹄。古稀之年,她依然骑着自行车去授课,为计算机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鉴于夏培肃在计算技术方面的贡献,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英国对中国的友好表示。

“技术自主,国家才能强大。”为此,夏培肃多次有预见性地提出,必须加速国产芯片的研究,以免受制于人。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仍然走在计算机前沿,为年轻科学家提供帮助。

2001年,学生胡伟武出任龙芯处理器的首席设计师,78岁的夏培肃帮他搜集资料,鼓励创新。次年,“龙芯一号”诞生!中国终于结束了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为了致敬夏培肃从事计算机事业50年,这只芯片被命名为“夏50”。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4年,夏培肃走完了淡泊宁静的一生。“中关留倩影,计算记芳魂”,人生虽已落幕,但她留下的印迹依然灿烂夺目。

猜你喜欢
龙芯华罗庚计算机
华罗庚、陈景润“弄斧”必到“班门”
“海归”华罗庚的家国情怀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华罗庚的信任
信任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
“龙芯1号”:电脑中国“芯”
“龙芯1号”:电脑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