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背后的心灵密码

2020-11-18 11:01晓梅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晴佳佳特质

晓梅

小晴爸爸是一位军人,为了锻炼女儿的胆量,他经常带女儿看警匪片。小晴看完后没有变得更勇敢,反而越来越胆小怯懦。原来她觉得警察专门抓做错事的人,所以小晴不小心把杯子摔坏了、踩到猫时,就非常怕警察会把自己抓走,从而变得更加胆小怕事,想让女儿勇敢无畏的爸爸不知如何是好。

奶奶病逝后,父母带咚咚回农村老家参加葬礼。回家后,本来一个人睡的他强烈要求父母和他一起睡。咚咚说自己一个人睡觉,总觉得有鬼在自己的房间,以至于他不敢关灯也不敢闭眼,父母却觉得他胡说八道。

佳佳从小就比同龄孩子胆小拘谨,总害怕做错,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或干脆在一旁看大家做。课堂上,佳佳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在路上遇到老师、同学也总是不想主动打招呼,这让她的父母极其恼火。

孩子胆小、害怕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心灵密码呢?其实,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害怕”,大致可以分成如下三类:

第一类是真实经历了突发事件、意外、惊吓而感到害怕。如上面小故事中的小晴、咚咚,就是因为参与或观看了一些意外、惊恐的事情而感到惊吓、害怕。大人可以坦然面对的环境或事件,对于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往往有着过强的感官刺激、想法上的冲击,从而出现失眠、做噩梦、焦躁不安的情形,这是孩子急性压力反应的表现。

第二类是孩子因为害怕打骂而变得谨小慎微。打骂带给孩子的“害怕”除了当下情绪上的煎熬、身体上的痛苦外,孩子也常会认同成人的负向对待,对自我的评价降低、自尊心受损,从而害怕不被别人喜爱、被爸妈嫌弃、抛弃等。

第三类常见的“害怕”源于孩子对于自己的“表现焦虑”。尤其是性格较内向的孩子,在家庭、学校期待“外向”的氛围里容易因为害怕被评判、被指导而更加拘谨、回避表现。

遇到孩子表现出害怕情绪和由此引起的不安、退缩和回避行为,大人最常见的、直接的理解是孩子胆小、心理素质差。其实,这是笼统的负向评价,既没有科学依据,也起不到帮助孩子减轻害怕的作用。

心理实务工作及研究发现,很多容易感到害怕的孩子恰恰呈现出了比同龄人更为敏感、细腻的感受能力及更丰富的想象力。这些个人特质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而且当它们被应用于理解、欣赏、创造文艺作品及人际沟通时,会非常有优势,因为当个人经历惊吓、痛楚的情境或事件时,对于悲伤、害怕的感受更加强烈。因此,孩子的“害怕”情绪,其实是帮助爸妈发现孩子特质的一个管道。

让孩子走出害怕的捷径,不是馬上告诉他“别怕”“要勇敢”,而是允许并陪伴孩子“害怕”。当孩子不必一个人独自面对未知的不安和恐惧时,才会更有勇气和行动力走出害怕。此时,陪伴孩子、倾听他讲出自己害怕什么、为什么害怕,而且也不急于用成人的经验和价值观去评价、劝说和建议时,孩子就会有一个安全的心灵空间来理解、消化自己的害怕。

父母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讲隐喻故事、绘画的方法来帮助他转“害怕”为“安心”,当孩子讲出或画出可怕的情节时,父母应用心体会并给予理解,再相应地增加温暖、安全的情节来支持孩子。

如果孩子的害怕情绪导致生活规律、行为上的异常绵延不退,迟迟没有好转时,父母则应带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心理评估与干预。

猜你喜欢
小晴佳佳特质
母亲节奇遇记
学句子画四季
欢乐的歌
勤奋的蜗牛
“大吃一井”的阿毛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选择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