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研究

2020-11-18 11:01邵晓莉
时代人物 2020年21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大思政课程思政

邵晓莉

摘要:“大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贯穿于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全校教职员工都自觉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全育人”的回应,也是“职教二十条”指明的方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主渠道和主阵地“两张皮”、学校顶层设计机制体制不健全、无形的思想文化渗透不足、教师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首先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机制体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进课程全覆盖;落实日常思政,加强第二课堂引导;打造网络思政,打造无形主阵地;发挥文化思政功效,营造育人氛围;强化实践思政,做到知行合一,从五个方面构建“大思政”与人体系,提升思政育人时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日常思政;文化思政;实践思政

基金项目:2019年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SZQ201952)研究成果。

一、“大思政”的含义与构建背景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9年2月1日,教育部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其中提到“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职教二十条”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是对“三全育人”的回应,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大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贯穿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 全校教职员工都自觉地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责,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两张皮”、学校顶层设计机制体制不健全、无形的思想文化渗透不足、教师缺乏创新性很难与学生契合等问题,亟待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学校党政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体系机制体制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构建“大思政”格局,赋予了新时代高校育人新的内涵。同时也是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育人主体不仅包括高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以及辅导员、班导师、思政课教师等思政工作者,更包括占据教学主导和人数较多的专业课教师。

学校党政需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和原则,总体负责“大思政”育人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及制度安排、决策拟定、队伍建设等,尤其要从硬件设施、活动举办、经费保障、奖惩激励等方面为“大思政”育人系统有序推进和运行提供必要支持。只有建立完善的机制,不断调整顶层设计,协调统筹各个部门和二级系院,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网络思政、文化思政、实践思政“五位一体”协同发展。

三、构建五位一体“大思政”体系,协同推进育人成效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全覆盖。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在课程思政推动过程中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工匠精神、劳动教育、中国梦等方面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科学合理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切忌生搬硬套。

学校层面要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根据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分类推进。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从教案编写、课程设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等各方面建立课程思政的体系和方法。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激励教师,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和动力不足的问题。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加强系统研究。

落实日常思政,加强第二课堂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每个角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中。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共青团学活动、创新创业活动、鲁班建筑文化节等技能竞赛活动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活动,切实强化第二课堂引导。

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运用“工匠精神”专栏等形式,在网站中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利用主题班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各项载体促成学生全面发展。掀起向优秀学生、工匠学习的文化氛围,使工匠精神成为全德育文化的重要内容。组织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研讨、校园文化活动,如“工匠精神”演讲比赛、“工匠杯”鲁班文化节、技能竞赛等活动,把工匠精神寓教于各类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理解其内涵,促使其养成符合专业特点的职业素养,养成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积极向上的工匠精神。实现职业教育“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打造网络思政,占据无形主阵地。学校完善网络思政建设机制体制,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开展。根据实际情况给教师提供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机会,并保证配套相关技术资源,提供优质网络资源共享课以及相关内容的教学培训,并给与激励和奖励。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教师要主动了解并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网络交流圈”,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困惑和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并随时准备对学生思想上与行为上做正向引导与帮助,时刻提醒自己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观念主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高校要建立网络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动员学生工作部、宣传部、保卫处、信息中心、辅导员与学生代表参与其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发展动向。及时捕捉时网络突发事件的“苗头”,“防患于未然”,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有效引导,争取掌控网络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积极探索与开发多样化网络思政教育的宣传载体。依托新媒体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反馈,努力贴近师生生活,讲好育人故事,引起师生共鸣。利用好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易班、QQ、贴吧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主题征文、调查、论辩、作品展示等互动活动,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能量,达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发挥文化思政功效,营造育人氛围。高职院校加强思政教育文化載体的有效开发和创新,可以将思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丰富教育资源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生群体、不同学习阶段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生活方式、道德意识的培养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以校友讲坛、“中国梦”演讲、参观校史馆、“12.9”爱国主义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实现对学生的思想熏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营造良好舒适的育人环境。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时尚。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实践思政,做到知行合一。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在技术技能性强、与产业行业联系紧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实践是广大学生学习理论、认知国情、砥砺情怀的重要载体。“广袤大地是学习成长的最好教材。”通过实践思政建设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将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利用寒暑假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参观和学习,到红色革命老区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的伟大情怀和爱国精神。利用节假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培养社会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训实习结合起来,学校统筹协调各项资源和信息,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科学调研等方式开展实习实训,走进生产劳动一线,拓展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养成劳动自觉,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真挚情感。养成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观念,从而为走入社会做好思想和职业技能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8.

[3]苏伟.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N]大众日报,2017-6-7.

[4]孙立,李凡.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策略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1):120-123.

[5]葛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9(10).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大思政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基于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社交型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