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0-11-18 11:01李思思
时代人物 2020年22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思想政治课程思政

摘要: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论述,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一体逻辑路径的重要举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现实问题,为新时期推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发展急需的重要人才,各高校应当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和思政理论的指导下,把握机会,制定适合大学生的思政课程学习计划和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技术,拓展课程思政的边界,探索课程思政规律,推进课程思政的协同化与系统化。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李思思(1985-)山西交城人,硕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府理论与实践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需要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越渴求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才能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完成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更好地服务大局,不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经典论述,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应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及文化修養。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课程思政,其内涵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及活动过程中。具体指高校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在大力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同时,深入挖掘高校各个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激发出各类学科下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引导作用,实现“人人都是思政工作者,课课都是思政课程”的目的,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等人才培养目标。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政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并明确提出结合各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课程思政是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和利用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本质,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教育主体从单面转向全面,在授课过程中体现思政精神,使青年学生得到全面的栽培与引导。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政课程应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课,应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入脑入心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认知,思政课程的教育对象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现实活动的现实的人,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作为工作的主旨。思想政治课程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个体出发,立足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不应该将学生看作静态的抽象的个体,而非具有独立性、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现实的个体。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知行合一,强调理想信念要同社会发展实际相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结合,“三因”理念体现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刻内涵,表明了高校思政工作履行育人职责的科学方法,从“大局、大势、大事”着眼入手,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面临的挑战

课程开设不够深入,以偏概全。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达到对所有学生全方位、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但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思想上重视不够的问题,对课程思政简化过程和内容,对部分和思政内容丰富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而对一些思政教育内容不丰富的课程选择性忽视;通过专家讲座代替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世情国情党情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但是专家讲授知识内容不成体系,达不到课程思政的要求。

各类课程各自为战,未发挥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并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不是简单的一项课堂活动,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要求课程思政既同思政课程同向而行,也需要各专业课程的通力协作。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各类课程存在仅仅依靠自身发展,未能形成育人合力。从思想认识上来看,高校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课建设轻思政课教学,学校管理部分和专业课教师也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同,和思政课教师缺乏合作的共同语言和基础,仅仅停留在座谈会或联席会议的形式开展浅层次交流合作,未能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运行机制不健全。“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坚定的支持者、更好的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强调践行“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建设“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思政教育”,淡化了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就会迷失“方向”。目前,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的问题表现为相关职能部门“课程思政”职能不突出;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和立德树人任务根本上是一致的,各部门、各机构、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和推广者,缺乏管理育人、教学育人、课程育人的大局观,在具体各学院的具体教学中,未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体制,真正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重视不够,能力欠缺。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对于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逐渐提升,对施行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也显著提高,但由于高校内部方针政策的宣传不足、政策措施解读不到位、教师自身认知存在误区等原因,导致高校部分教师对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理论性缺乏认同。此外,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需要高校教师对思政理论有深刻的认知,还要求专业教师将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挖掘出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内涵,这就对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高校部分教师尚不具备充分深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深入挖掘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的能力欠缺,未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思想政治素养还亟待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程的路径探索

以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统一”为指导,发挥铸魂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课程思政的“八个统一”,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工程,要充分发挥党政干部、专业教师、教辅人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示范引领,其根本任务是要对学生的思想困惑予以指引,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予以提升,树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模式,增强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彩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双重效应,使思政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魂。通过“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高校资源和课程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理念创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把“围绕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作为思政理论课重要的思想理念。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构建教师讲授、学生参与的“双向双边”关系模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利益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学生为中心”要求高校和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成长,教育人才和服务人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宗旨所在。作为立德树人的课程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必须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信念,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政治水平、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

构建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共同协作的育人效应。教书育人是高校办教育的职责,传授知识与思想价值引领本应相向而行、相互促进。各类课程都承担传授知识、理论、方法、经验等职能,也都蕴含思想政治价值,体现着鲜明的价值意蕴,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教育功能,如思政课程中主要思想家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历史课程中人物的社会担当、民族大义,自然科学课中科学家体现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各专业学科的衔接,将思政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人这个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才能培育徳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把握历史潮流,坚定“四个自信”;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勇做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参考文献

[1]杨露,谢志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喜剧之家,2020(07):127-128.

[2]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08):67-72.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思想政治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