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反馈调查
——以昆明市两所打工子弟小学为例

2020-11-19 06:31赵少伟华北理工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流动志愿志愿者

■赵少伟/华北理工大学

一、调查概述

本文通过调查流动儿童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反馈情况,评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不足,寻找其对流动儿童的多方面影响,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措施,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高效开展,助力流动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此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法为主。根据相关理论、学龄期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实地观察,笔者设计出关于流动儿童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反馈调查问卷。以昆明市两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依托,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14个班级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问卷,收回120份,其中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为90%,符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二、流动儿童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反馈统计

在全部108份有效样本中,男生为48人,女生为60人;三年级16人,四年级32人,五年级38人,六年级22人。所调查的学生均为流动儿童。

(一)良好的服务形象

在与大学生志愿者认识多长时间方面,在一年之前就认识的占比最多,为33.3%。另一方面,大部分流动儿童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印象是比较温柔亲切、和蔼可亲的。对于“哥哥(姐姐)是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觉得他们是“比较温柔,很好说话,经常对我笑”的,占比57.4%;觉得“有时温柔,有时严厉,说不准”的占比27.8%。

由此可见,流动儿童与大学生志愿者建立关系的时间较长,有70%以上的关系已经建立超过一个学期。大学生志愿者在持续的服务能够主动融入,在与流动儿童互动中树立了较为亲切友好的形象。这些都为志愿服务的高效开展和流动儿童的积极改变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对流动儿童的夸奖和鼓励

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比较注重采用夸奖鼓励的办法。选择“经常夸奖我”和“夸过几次”的流动儿童占比高达90.7%,只有9.3%的流动儿童从来都没有被夸奖过。

同时,夸奖和鼓励对流动儿童的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75.9%的流动儿童在收到夸奖之后感觉得到了肯定,很高兴;13%的流动儿童觉得“没有什么感觉”。

可以看到,大多数的流动儿童都得到过大学生志愿者的夸奖和鼓励,并对这些夸奖和鼓励持接受和欣喜的态度。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于夸奖与鼓励的期待。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学龄期的儿童正处在建立自信、削弱自卑感的关键时期。志愿者的夸奖鼓励有助于流动儿童形成积极、自信的心理,增加生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仍然有9.3%的流动儿童表示其从来没有得到过夸奖。这说明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疏漏,没有能顾及到某些特殊的个人或群体。

(三)言语规范性有待提升

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没有听到过志愿者骂人,占比达到68.5%。而超过三成的流动儿童听到过志愿者骂人,“经常听到”的占比11.1%,“听到过几次”的占比20.4%。另一方面,在听到大学生志愿者骂人或者说脏话之后,有68.5%的受教学生能够认识到骂人和说脏话是不对的,不能学习这种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7.4%的学生在听到大学生志愿者骂人和说脏话之后产生了不良的认知,认为骂人的感觉很威风,并表示以后要向这种行为看齐。

综合以上分析,在这两所打工子弟学校开展服务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的言行在总体差强人意,仍有疏漏,对流动儿童造成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学龄期儿童的好奇心与从众心理较强,或喜欢模仿较为新奇独特的言行,或喜欢模仿对其有很大影响的人的言行。大学生志愿者无论是外貌还是学识经验,都是流动儿童关注的焦点,其一言一行都会成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必须谨言慎行,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衣着用品的选择与使用应慎重

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能够正面接受和对待手机——这一自己比较渴望的事物,其中选择把手机借过来自己玩一会儿的占比22.2%,选择看大学生志愿者玩手机的占比42.6%。选择“假装没看见赶快离开”的占比7.4%,选择“回家求爸爸妈妈”的仅占比3.7%。

面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入时衣着,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能够积极理性地面对,其中希望长大后像志愿者一样的占比40.7%,知道妈妈没有钱给自己买的流动儿童占比16.7%。也存在选择逃避、消极面对的流动儿童,选择“回家后让妈妈给我买”的占比9.3%,选择“假装没看见”的占比7.4%。

流动儿童从乡村来到城市,新奇而陌生的事物会对其心理和认知造成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到来,一方面满足了流动儿童对城市事物的好奇,拉近了其与城市的距离,提高了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接触到的城市事物越多就越有可能因现实的反差而产生自卑与攀比心理。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这两所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大部分能够正面理性对待城市事物的冲击,有自卑、偏激心理的只是少数。尽管如此,还是要尽量避免大学生志愿者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对流动儿童有意或无意的消极影响。

(五)主要扮演陪伴者角色

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的收获问题,超过半数流动儿童选择了“课外知识”(23%)或“一门技术”(28.7%),这说明志愿活动对于更深入的性格、学习成绩等层次影响不足。而对于志愿者和学校老师最大的区别,37%的流动儿童选择了“能和我们一起玩”,22.2%的流动儿童选择了“人很好,不会骂我们”。由此可见在流动儿童眼中,大学生志愿者多是在扮演玩伴的角色,让他们体验到了一种不同于学校老师的教学和活动方式,而对于性格、成绩等方面则没有太多体会。

综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效果仍需提升,由陪伴者逐步向使能者的角色转变,由陪伴、游戏的功能向影响性格、成绩的功能努力。流动儿童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同更多地停留在了“大朋友”的层面,对志愿者怀有好奇和期待,而大学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和与流动儿童的关系,则应进一步探索。

三、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为流动儿童带来诸多积极改变,一方面可以拓宽视野和知识面,提升其学习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与青年大学生的接触,也增加了流动儿童对城市的熟悉和接受程度,提高了其城市适应性。

然而,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过程中,也出现了衣着打扮与行为举止不当、服务效果不够深入等问题。本文仅以前文分析和实地观察为依据,对大学生开展流动儿童志愿服务提出以下建议:

(一)严格筛选志愿者

减少盲目报名,找到热爱且愿意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可以利用宣讲会等形式,使大学生志愿者在报名之时对服务的学校和学生、服务得时间和内容、服务的责任和要求等方面形成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减少盲目报名,剔除“功利”报名。

(二)加强培训,优化形象

第一,可邀请学校老师和社会工作者,从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教学经验等方面展开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服务的能力。第二,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形象建设,在服务过程中谨言慎行,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穿着打扮,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在流动儿童面前树立起积极正面的榜样。

(三)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

一方面,强调责任意识,完善退出机制,对于不能完成志愿服务任务、对流动儿童产生消极作用的志愿者应该“鼓励退出”。

另一方面,以情感和共同目标为纽带,提高志愿服务团队的凝聚力,最大程度降低志愿者流动对流动儿童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经验分享会、优秀志愿者评选等方式,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调查数据显示,88.9%的流动儿童希望继续接受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而有79.6%的流动儿童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评价是“优秀”或“良好”。这些都是对志愿服务效果的认可和肯定,也更加说明了志愿服务对于流动儿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何利用大学生志愿者“大朋友”的特殊身份和“陪伴者”的特殊功能,在保障流动儿童顺利融入城市、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是包括志愿者、学校、家长和教育部门在内都应该积极思考和联动探索的。

猜你喜欢
流动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流动的画
向志愿者致敬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