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视野下张九龄师生情所蕴涵的“风度”

2020-11-19 07:09肖著华曹诗霞曾璐瑶韶关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张说张九龄王昌龄

■肖著华 曹诗霞 曾璐瑶/韶关学院

一、张九龄的师长

说到张九龄的师长,第一位便是他的启蒙之师,亦是他的从伯父张弘雅。张弘雅于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成为岭南首个明经及第之人,却没有出仕做官。反而在家当起了先生,为张九龄几个兄弟传授四书五经、治国理政策略、为人处事道理等,同时重视培养他们诗歌创作的能力。张九龄七岁能作诗,后来能够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很大的造诣,以及张九龄这辈的兄弟在文辞和仕途方面的成就,多半离不开其从伯父精心的教导和培养。从伯父弘雅为九龄文学和仕途的发展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是张九龄人生重要的启蒙之师,张九龄在他人面前提起从伯父时,无不体现他对从伯父的思念和敬佩之情。

张九龄的第二位老师,是被他视为文坛师长的张说。张说是比张九龄年长的才子,属于九龄的前辈。垂拱四年(688年)张说年才弱冠,但应诏对策天下第一,授任太子校书,年纪轻轻就在文坛和官场上有所成就。后来因为在写文章方面造诣颇深,地位显赫,与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张说作为文坛的领将人物,对于有才干的文人也是十分的喜爱。张九龄作为文采超群的学子,若与张说相遇,必成就一番佳话。或许张九龄与张说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缘分,长安三年(703年),张说因事流放岭南,途经韶州,在韶州读到张九龄的文章被打动。徐浩《碑》记载:“时年十三,上书路左,燕公过岭,一见文章,并深提拂,厚为礼敬”。可见,张说十分看好风度翩翩、举止大方、谈吐文雅的张九龄,张九龄也算是给当时的大手笔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为日后再次相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后来他们多次同朝为唐玄宗做事,交往更是密切,张说还降贵与张九龄通谱系,以叔侄互称。张说出于赏识也时常提携张九龄,张九龄顺利为相也少不了张说的举荐之功。张九龄能多次受恩于张说,靠的是他的文采和品格,而非趋炎附势,他也一直将张说视为师长敬之尊之。

二、张九龄的学生

要说张九龄的学生,其实张九龄并没有正式收过学生,只是张九龄晚年在文坛和朝堂都德高望重,成为后生学习的典范,被一些文人才子尊为师长。张九龄为人刚直温和,赏识有才华的年轻文人,与他们交往多以诗友相称,并无长辈架子,亦为师长亦为友。根据记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三人可称为张九龄的学生,张九龄为他们的知遇恩师。

王维与张九龄的缘分可以从王维向张九龄写干谒诗说起,他们的情谊也多在诗中体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任宰相。而当时王维还被贬京外,知道张宰相任人为贤、重视文人,自觉怀才不遇,于是向张九龄写了一首《上张令公》,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王维写干谒诗后的第二年,张九龄向唐玄宗举荐了王维,王维任中书省右拾遗。王维再次献诗《献始兴公》来表达自己对张九龄的知遇之恩,诗句“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是王维对张九龄最大的赞赏。官场多变,后来张九龄罢相,王维也写诗《寄荆州张丞相》:“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慰问张九龄,并表示自己会铭记其旧日恩情。张九龄也很感动,在《答王维》中将王维比作“知己”,可见他们的情谊深厚。

孟浩然到长安时便与张九龄结识,与王维也是好友,《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孟浩然序集》也有记载:“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丞相范阳张九龄、侍御史京兆王维、大理评事河东裴摁、华阳太守郑倩之、守河南独孤策率以浩然为忘形之交”。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在荆州任职,辟孟浩然为幕僚。在此期间,他和张九龄交往十分密切,时常以诗唱和,还和张九龄一同出游,跟张九龄有多首赠诗和出游诗,如:《望洞庭赠张丞相》《荆州上张丞相》等。

王昌龄与张九龄曾一同在京城为官,当时王昌龄任秘书监校书郎,张九龄任秘书少监,是王昌龄的上司。或许是因为在文学方面互相欣赏,张九龄为相后,也提拔过王昌龄。张九龄罢相后,他也被贬出长安,可谓命运相连。他也曾献过诗给张九龄:《奉赠张荆州》。

三、当代视野下张九龄师生情所蕴涵的“风度”

(一)刻苦学习的斗争精神

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在国内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读书学习成为了一件很普遍的事。读书凝成的成就——学历,成为了当代人素质高低的标尺,成为机构选人的敲门砖,成为了当代人爬得更高、走得更远的基石,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读书学习确实是当代人很重要的一件事。毕竟学习能够提升人的文采和素养,使人有更好的出路,实现自身的价值。现如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为学业而进行斗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如是说。想要成为学霸,就必须刻苦、抗拒诱惑,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张九龄便是其中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

根据记载,张九龄自从聪慧,七岁能知文,十三岁文章就写得极好。韩愈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杜甫也说:“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想必,张九龄要在文学上获得的成就,就必须要自己下苦功夫,自律学习,富有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这是内在因素。细细想来,倘若没有良好的引导,再好的天才也会像方仲永那样“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从伯父张弘雅在张九龄的学习之路上不免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授予九龄知识,还使九龄懂得刻苦、自律,此为在外因素。张弘雅是岭南首个明经及第之人,张九龄也跟随其步伐如愿考到进士,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共同经历了学习的苦,有着一样的刻苦斗争精神。从当代视野出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有两点:一是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并不仅仅指文化知识,学习其他知识亦是如此;二是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后生。

(二)尚直不阿的爱国敬业精神

爱国敬业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涵,也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品质。爱国敬业精神在张九龄的师生情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但他的爱国不是文天祥的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气概,他的敬业也不是诸葛亮的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悲壮精神,他的爱国敬业精神是守正忠直地为国办事,任人唯贤,不为私利。爱国敬业在张九龄为政生涯中处处体现,也是他与师长和后生的共鸣,在他们身上有着延续的痕迹。

张说是爱国敬业的,唐玄宗在位期间,有太平公主领奸臣阻碍朝政,张说坚持站在唐玄宗的立场,支持唐玄宗,使当时政局得以稳定。张说三次为相,为国家做了不少实事,也善于用人,引荐了一批知名之士一,张九龄就是其中一个。善于用人这点在张九龄上有也所体现,他也提拔了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人才。任人唯贤,这是他们爱国敬业的体现。

张九龄的爱国敬业表现得更为刚直和公正,而张说比较容易徇私。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举行“封泰山”活动,张说为宰相,随从东封。张说让自己的亲信侍奉唐玄宗上山封禅,以便借此盛典加封官爵。张九龄在这件事上是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的,认为这样张说那样做非常不妥,果断上书张说阐明原由:“官爵者,天下之公器也。德望为先,勋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登封沛泽,干载一时,而清柳高品不沾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黻。但恐制出之日,四方失望!兹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就是希望张说不要颠倒本末,现在换一些品德较高的官员去封禅,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虽是面对自己尊敬的师长,但做事有不妥之处,定直言相劝,这是张九龄的爱国敬业。此外,张九龄开辟梅岭不仅是体现其远见卓识,在地方为官公正清明也不仅仅是体现其爱民如子,更是体现了他爱国也敬业的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在自己的岗位上秉持爱国的精神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

(三)温和待人的平等精神

因为张九龄耿直的性格,对于李林甫、张守珪,安禄山等没有足够才干担任高位的人,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不仅使被他反对的人难堪也使唐玄宗难做。张九龄不圆滑的处世之道,暗暗得罪了不少人,更被外国人认为是不好相处的人。张九龄本与那些人并无矛盾,只是实话实说,对事不对人。张九龄待人是极好的。

张九龄虽为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人师长,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又当过宰相,却从不仗权仗才而骄。张九龄提拔过此三人,没有受过人家的礼,完全是出于对于他们才能的认可,与他们更是与诗友相称。《孟浩然序集》曰:“丞相范阳张九龄、侍御史京兆王维……以浩然为忘形之交”此“忘形之交”正好贴切地体现了他们平等的友情。也正因张九龄有如此待人接物的品格,后虽被罢相,但后生皆有献诗表敬意。如王维的《寄荆州张丞相》:“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念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无雁,何由寄一言。”当代大学生应学习其交友之道也,在将来成为德高望重之人时,重视人才、平和待人、位高不傲。

四、结语

张九龄是风度者,亦是榜样者。当代大学生从学十余载,举止谈吐、才学文化皆有进步,但论风度得如九龄否?应寥寥无几。无论是在外的仪表,还是内在高尚的品格,亦或是超群出众的文采,都值得当代大学生以其为榜样,用当代的眼光来学习,使其符合当代对青少年秉性的要求。

猜你喜欢
张说张九龄王昌龄
驰骋边疆的王昌龄
接连被贬的“九品”芝麻官
爱国情怀永流传
宰相诗人张说与岳阳楼的“款款深情”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张九龄: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和别人无关
一代名相张九龄
为官要读《钱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