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输入性伊蚊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0-11-19 02:40田丽丽马建新王全意陈丽娟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伊蚊疫区传染病

田丽丽 马建新 吴 钶 王全意 贾 蕾** 陈丽娟**

(1.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北京 100013;2.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与地方病控制科,北京 100021)

蚊媒携带的病毒多达530余种,其中超过100种可导致人类感染。全球每年因蚊传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约72.5万(Letaetal.,2018;王英,2019)。蚊媒密度控制一直是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2016—2020年,北京市出现黄热病、寨卡病毒病、裂谷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输入。其中寨卡病毒、黄热病毒、登革病毒均属于黄病毒属病毒中的非脑炎病毒,可以引起致死性出血热,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其自然动物宿主,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黄病毒属病毒还包括蜱传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乙脑病毒在内的脑炎型黄病毒。目前,寨卡病毒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嗜神经特点,根据这一特性可将其归为脑炎型病毒。寨卡病毒已成为具有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可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和新生儿小头畸形(Whiteetal.,2016;高福,2019)。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国际旅行、会议和赛事日益频繁,疫区人员与其他国家人员、货物往来增加,蚊媒传染病远距离播散事件频繁出现(Bradyetal.,2012;Beckeretal.,2017)。本文根据北京市输入性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北京市蚊媒监测结果研判北京市伊蚊传播疾病本地化风险。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例信息来自于全民健康信息化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含病例人口学基本信息、发病就诊过程、流行病学史、治疗结局。其中蚊媒监测资料来源于北京市疾控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每年开展的蚊媒监测数据(刘美德等,2019)。

1.2 统计学分析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绝对数和构成比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学描述。

2 结果

2.1 新输入蚊媒传染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表1)

表1 北京市2016—2020年新输入伊蚊可传播疾病病例信息一览表

2.1.1黄热病 2016年3月至4月,北京市累计报告5例黄热病病例,首例(治疗无效死亡)肾衰无尿未能采集尿液标本,其他病例尿液标本均黄热病毒核酸阳性,2病例唾液核酸阳性,1病例血标本核酸阳性。病例出境前均无黄热病疫苗接种史,其中1例2015年6月2日在纳米比亚接种黄热病疫苗。5名病例中首例3月8日发病,3月16日23:32死亡,其他病例经治疗痊愈。

2.1.2寨卡病毒病 2016年5月10日至22日,北京市输入3例寨卡病毒病病例,病例发病2~4 d就诊,病例均有发热、麻疹样皮疹,2例有结膜充血。病例职业为干部职员2例,商业服务1例。3例病例尿液核酸阳性,2例唾液阳性,1例血液阳性。

2.1.3裂谷热 北京市首例裂谷热病例为安哥拉务工人员,患者无尿,血液标本、唾液标本裂谷热病毒核酸阳性。患者2016年7月14日晚出现发热伴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痛症状。在安哥拉当地住院治疗5日后病情未缓解,并出现恶心、呕吐、无尿症状。7月21日回国在北京治疗,经治疗痊愈出院。

2.1.4基孔肯雅热 北京市累计报告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其中1例58岁,男,孟加拉籍,公务人员,2017年5月14日发热、乏力,感染地点孟加拉,来中国后先后因公到达广州、北京、鄂尔多斯等地;第2例为在京留学生,缅甸籍,2019年9月4日发病,有发热、肌肉关节痛,9月5日上午前往某二级医院就诊,诊断为病毒性感冒。9月5日下午前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体检,经检测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北京市疾控中心复核检测阳性,转传染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9月12日治愈出院。

2.2 登革热发病情况分析

2016—2018年,北京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96例(表2),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36例。部分病例有多疫区连续旅游史,例如潜伏期内曾前往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泰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还有1例为东南亚导游。病例职业主要为干部职员、退休及待业、商业服务。5—10月报告病例数较多。东南亚、南亚、非洲、印度洋岛国均是主要输入来源国。

表2 2016-2018年北京市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情况一览表

3 讨论

蚊媒传染病一直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白纹伊蚊有多次叮咬、吸血的习性,其生态竞争能力较强,是扩散能力、扩散速度最快的物种之一,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定居成功,白纹伊蚊扩散的边限不断向地球两极扩展(Reyetal., 2015;Allisonetal., 2019;高洁等,2019;阳帆等,2019;易波等,2019)。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全市蚊媒监测数据显示,2015—2017年北京市全市蚊虫密度分别为1.11、1.27和1.47只/(灯·小时)。2016和2017年全市蚊虫密度较前一年分别增长14.41%和15.75%。白纹伊蚊所占构成比不断增长,2013—2017年分别为3.5%、6.08%、5.84%、7.77%、14.02%,2013—2017年增长3倍多,2017年比2016年增长约2倍。居民区、公园绿地、医院环境白纹伊蚊种群密度、优势度逐年上升,增加了相关疾病本地传播的风险(刘美德等,2019)。白纹伊蚊可传播疾病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先后输入北京,这几种蚊媒传染病症状相似,疾病早期临床上很难区分,易误诊,需要实验室检测病毒核酸、抗体辅助诊断。有研究表明,伊蚊在黄热病、裂谷热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Amraouietal.,2016;Brustolinetal.,2017)。

北京市诊出的伊蚊传播病例中,登革热只有49.0%(47/96)为北京市常住人口。其他输入性伊蚊传播疾病病例,仅1例为北京市常住人口(1/11)。病例多在境外务工、旅游、因公出差期间感染。北京入境口岸每日来京人员较多,入境筛查和旅客主动申报相结合,是及早发现病例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世卫组织制定“消除黄热病流行(EYE)”战略计划,预计利用10年的时间在黄热病流行地区接种黄热疫苗,以降低黄热病的国际健康危害(龚震宇,2018;王琴燕等,2019)。黄热病属于非洲、南美洲“再流行”的传染病,在当地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非流行国家若出现大量输入性病例可导致在非洲、南美洲之外成为“新发传染病”,导致疫区扩大,在世界上更大范围内流行。北京市输入的5例黄热病病例发病当天就诊4例,另外1例也在发病48 h内就诊,发病就诊时间间隔明显短于登革热病例,说明在有黄热病流行的地区,华人对该病的严重程度有足够的认识,但5名病例在出境前均未接种黄热病疫苗,病例户籍分别为浙江、福建(2例)、四川、江苏,黄热病潜伏期一般3~6 d,可长达10~13 d,人受黄热病毒感染后80%~95%为隐性感染者(阳帆等,2019),增加了防控难度,说明我国各地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要求,及时开展接种,严格执行出境人员接种证查验工作。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所有病例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伤(5/5)、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损伤(3/5),对提示诊断和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从检测结果分析,病例的尿液和唾液标本比较易于检出,这一点与寨卡病毒病、裂谷热相似,提示蚊媒传染病高发季节,来自蚊媒传染病疫区的病例采集血液标本的同时,应采集唾液、尿液标本。

北京市累计报告3例寨卡病毒病病例,病例发病时间分别为2016年5月10日1例、5月22日2例,病例输入来源国均为委内瑞拉,病例均有发热、全身麻疹样皮疹、面色潮红、胸红,其中2名病例出现结膜充血。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媒介叮咬传播,此外也能通过性接触、输血或者母婴传播途径实现人—人传播。有研究表明,近几年病毒毒株的重要毒力蛋白发生了氨基酸突变,导致其感染力大大增加(王琴燕等,2019)。北京市诱蚊诱卵器指数2016年9月曾达到传播低风险(张洪江等,2016;龚震宇,2018;刘美德等,2019),如有病例输入,存在本地续发传播风险。

北京发现首例输入裂谷热病例时,来源国安哥拉并未报告裂谷热疫情,本起疫情的发现得益于北京市检验能力建设储备。随着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人员交流增加,新传染病输入风险提高,我国入境检疫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等机构检验能力储备均需根据全球疫情形势不断增项以适应形势变化。

基孔肯雅热疫区感染率高,能够引起长达数月至数年的关节炎症状,严重者会造成残疾甚至致死。基孔肯雅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每年可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唐家琪,2005)。2010年广东省东莞市发生了我国首起社区基孔肯雅热聚集疫情,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散在输入为特征的现状。北京近5年内共报告2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国境卫生检疫、入境人员体检在这两起疫情发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入境口岸为输入性传染病病例发现的第一道防线,入境检疫结合疾控监测、医院诊断意识高、病例主动就医并告知流行病学史共同构成输入性传染病有力防线。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128个国家报道登革热病例,共39亿人存在感染登革热病毒的风险,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Bradyetal,2012)。登革热发病初期大多伴有发热、肌肉痛等临床症状,一般不会危及生命,预后良好,但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甚至导致死亡。儿童、孕妇易发展为重症感染。从统计结果分析,2016—2018年北京市报告的登革热病例多有疫区活动史,提示医生应该对流行季有境外、境内疫区活动史的病例主动排查登革热。北京市目前对所有疑似登革热病例开展检测,及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由于蚊媒传染病早期症状相似、极易误诊,建议对来自多种蚊媒传染病共同流行地区的病例开展多(种)病原检测。

近年受全球一体化、全球气候变暖、人员流动增加等的影响,蚊媒在非热带地区分布范围增加,已打破之前蚊媒传染病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的传统格局。部分已被有效控制或罕见的蚊媒传染病病例由境外输入我国的风险增加(刘小波,2018;胡骑等,2018;汪圣强等,2018;程美慧等,2019),我国存在续发传播或流行的风险。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疫情的防控经验显示,随着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当境外有传染病疫情发生、且国内有输入性病例报告时,尤其报道了重症、死亡病例后,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回国意愿强烈,境外疫区高危人群回国数目骤增。目前与北京口岸通航国家数目不断增加,鉴于北京能提供较好的医疗资源,很多病例从北京口岸入境后,选择留北京治疗,北京防控及医院诊疗压力大。北京作为国际化都市,与蚊媒传染病高流行国家人员、物资往来频繁,需要做好口岸检疫,外防输入;做好宣教、诊疗、及时隔离病例,内防扩散。

猜你喜欢
伊蚊疫区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羟哌酯驱蚊液和柠檬桉醇驱蚊液驱避白纹伊蚊的效果对比
天水市刺扰伊蚊晚秋生长发育的观察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