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分析

2020-11-20 02:12张忠惠
写真地理 2020年37期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工程

作者简介:张忠惠(1982.08-),女,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

摘 要: 我国农业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技术突破,作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逐渐提高。本文针对农田水利工程中水资源过于浪费的问题,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探讨,在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同时,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山灌区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7.076

引言:高效化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体现,能够有效推动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在此过程中要考虑到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实用性,优化节水方案,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1 节水灌溉技术介绍

节水灌溉技术是一种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常见的节水技巧,通过各种灌溉方法,降低用水浪费,缓解水资源压力。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式节水灌溉与微灌式节水灌溉,两种喷灌方式在使用环境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主要适用于露天环境中大面积的农田灌溉,局部溢出的水能够流到其它区域实现灌溉效果,并且结合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灌溉技术的自动化发展,满足多种地势条件的灌溉需求。而后者通常是在大棚中,采用滴灌或喷灌的方式进行灌溉,其优点在于对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能够将土壤中的肥料与水充分结合,提高灌溉效率[1]。

2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探讨

2.1 落实节水灌溉制度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淡水资源占比极低,且由于我国总人口基数过大,人均淡水资源量较为匮乏。水资源分布地域也存在一定差异化,表现为南方地区淡水资源较为充沛,而中西部地区淡水资源极为稀缺。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推动作用下,农业劳作模式也在改变,可在灌溉方面,我国大多数地区还在使用传统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尤其是部分山灌区,自身蓄水能力较低,急需革新节水灌溉技术。虽然政府开始普及节水意识,但没有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且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缺乏正规的节水灌溉管理体系,使得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发展存在一定的限制。

若想实现节水灌溉政策的有效推广,应强调水源合理使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落实节水灌溉制度,实现对灌溉水源的合理分配。在进行节水灌溉制度优化时,工作人员应对当地农作物生长水源分布情况,以及水资源储量进行详细调查,经过科学分析后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就绝大多数农民缺乏节水意识问题而言,政府应在中间起到一定监督作用,通过现代媒体宣传媒介推荐农民了解一些灌溉专业知识,并借此实现当地农业发展与节水灌溉管理同步进行。完善法规建设,从法律的角度制定节水灌溉措施,强化节水思想教育,帮助农民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管理的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进行制度优化时,应融入信息化元素,将信息技术与管理制度融合,通过建立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示范园区,帮助进行节水灌溉积水推广工作。

2.2 优化输水渠道设备

高效化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实际应用,要依靠优质输水渠道,只有雄厚的资金基础,才能保证节水工程有效推广。但我国目前农田灌水设备建设较为落后,渠道渗水严重,水资源在灌溉过程中的损失比例较高,若贸然增加农田水利工程发展支出,将会影响政府部门正常工作运行。尤其在部分山灌区管理处,其经济建设并不发达,且地理位置条件较为特殊,不能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长此以往,无法实现农田水利工程良性发展,农民资本得不到积累,形成恶性循环。

应全面落实节水灌溉渠道优化工作,投入一定的资金设备,有效发挥群众力量,寻找更多融资方法,从社会中补充资金空缺。可以通过政府牵头,采取集体筹资的方式,由政府作为担保,并颁布相关优惠政策,既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又能有效提高资金筹集效率,促进部分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积极性。结合当地水电站机载容量,来判断适合该地区灌溉作业的渠道等级,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相应的节能化渠道设施。可以利用筹集到的资金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研发推广普及工作,从而带动国家节水灌溉政策,帮助农民全心全意投入到节水灌溉工作中来。还要注意对于输水渠道设备的后期维护工作,针对部分年久失修的水利系统,应进行可利用价值评估,把已无法正常工作、或维修消耗过大的农田水利系统进行更换,定期进行保养检修。地方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农业作物灌溉规模及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河网系统,落实渠道防渗以及堤渠除险加固工作,提高對于输水渠道的保障,使得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成为现实[2]。

2.3 提高灌溉技术水平

在传统农田水利工程中,部分地区农作物种植还是要依赖于自然降雨,现有的农业灌溉条件无法满足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且山灌区管理处的雨水储存能力较差,需水量较高,普遍的灌溉方式为大水漫灌,对当地农作物的成长及资源可持续化发展都有一定影响。应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优化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水平,降低资源浪费的同时满足农作物成长需求。

在进行漫灌技术优化时,一定要考虑到地形因素,针对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及农作物成长需求,因地制宜选择较为适合的灌溉方法,发挥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大性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证当地农作物成长效果。具体可以采用滴灌、隔行沟灌等方法,其中,滴灌是指在种植地之间布满塑料管,并在管上按照一点间距插一些针眼,通过针眼向农作物根部进行滴漏式灌溉,这种方式能够在缓解旱灾的基础上,极大程度降低水资源浪费。而隔行沟灌是指在种植沟壑间隔行交替灌溉,它从空间上考虑到植物的根部调节功能,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且对灌溉工具的技术要求水平不高。随着生物化学的发展,更多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被研究出来,保水剂就是一种以高吸水性树脂为原材料的高分子吸水储水技术,它在遇水膨胀时可以将水储存起来,达到节水作用的同时,在天气气温较高或气候较为干燥的时候将储存的水分再释放出来,科学抗旱,尤其适合山灌区等河流流域较为稀缺的水利工程项目。

结论: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要点,便是因地制宜,对于不同的农田采取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压力。高效、节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文云霞.刍议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思路与应用策略[J].农家参谋,2020(20):117+145.

[2] 娄国正.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乡村科技,2020,11(26):121-122.

猜你喜欢
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工程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对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分析
关于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的探索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研究
农田水利工程造价控制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