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与古朴的碰撞

2020-11-20 02:12王妍兮罗文昌
写真地理 2020年37期
关键词:碰撞

王妍兮 罗文昌

摘 要: 云南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民居特色鲜明,笔者以游学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进行了调查、探究与梳理,大理的白族民居清雅富丽,丽江的纳西族民居是沉稳古朴,二者各具特色,又兼具文化的共性。

关键词: 清雅;古朴;碰撞;民居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7.183

一直听闻云南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民居十分有特色,民族范儿、美感十足,便一直心生向往,今年暑假我们一家人便确定研学旅行到云南。

1 初识白族民居

刚到昆明,便被昆明民族村的各种民族建筑及民族风情倾倒,尤其是白族的民居,后来到了大理,便觉得还是原汁原味的更好些,更有历史感。我常常会在一栋白族民居前久久驻足,仔细观察、拍照,只到在家人的催促和别人疑惑的眼神中离开。

大理白族民居,以大理喜州、海东一带的民居建筑最为漂亮,在研、学、游的过程中,被这些民居所呈现出的状貌与情态震撼,这些民居可谓家家是“豪宅”,处处是风景,满满的文化。整体造型独特、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装饰富丽。讲究一种清新儒雅的格调,常给人一种庄重雄浑却又不失轻盈灵透的质感和协调美观却又不失洒脱自在的美感。

2 深入认知白族民居

我很好奇这种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风格与艺术特色背后的渊源与历史故事,通过网络搜索、与导游及本地民居主人的沟通,对白族民居有了较深入的认知,略作梳理,以记录这次研、学、游的所获,也算是对白族建筑文化的一个探究。

2.1 白族人生活与生产方式决定了其追求高品质的居住条件

白族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故为定居。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所以对居住的条件则有不同的需求。听客栈的老板说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也要建造起舒适精美的住宅,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去为之的大事,他们追求住宅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功能与作用。民居会因为居住者家庭的经济条件、身份地位、家族声望以及人口多少来决定。也因此,白族民居呈現出多样化的布局与多层次的建筑装饰风格。是文化的、美观的、实用的、亦或是豪华的等等。

2.2 白族人崇尚自然决定了其居住空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优秀的建筑,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自然空间环境达到浑然一体的和谐境界。正如赖特所说,“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1]。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认为人与自然是血肉般相连、同构对应的,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母亲”与“故乡”。老子的“道法自然”,王充的元气自然论,这些都在白族民居建筑艺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1)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据当地导游介绍: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据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2]。白族崇尚白色,整面墙壁以石灰粉刷成的白色为主色,这个石灰粉也是白族人自创的一种材质。还有,在白族建筑中,泥作所用的泥不是一般的泥,是以白族自创的泥为原料,由石灰、棉质、糯米和水按照一定比例调和而成的泥,白族称之为“纸筋灰”。这种泥的粘合性很强,不易破裂,有很强的可塑性。主要用于找平粉白以及造型,有的也作为勾缝使用。用泥作勾缝,坚固不透风且勾缝处平滑光整。用泥作花窗,造型随意自然、美观大方。

(2)主房坐西向东尊崇自然之道。白族人主房的方位,不像汉人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一般追求坐西向东,据当地人介绍: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

2.3 白族人追求身份、地位与家族声望决定了其建筑布局的庭院特性

云南白族民居建筑群,从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平面呈方形,造型为表瓦人字大层顶,讲究严谨对称,兼有一向一坊、一向二坊、二向三坊、五福寿、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格局。

(1)“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3]是白族民居建筑最典型、最具特色的平面布局形式。三面是相连在一起的木楼,一般以靠山面海的一幢为正房,由正房、两坊厢房以及正房对面的照壁,组成封闭式院落,又称“三合院”。正房两头有漂亮的漏阁,自成一个小天井,院心均用大青石板铺地。三坊一照壁的平面布局一般将大门设在院落的东北角,把厕所设在东南位。院内各处装点都用木材,极其华丽精美,千姿百态,争相斗艳,其雕工技艺甚是精湛。这类民居常给人一种舒适华丽、婀娜多姿之感,在白族地区最为普遍。这种布局形式一般为人口较多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殷富人家所采用。

(2)“四合五天井”:“四合五天井”[4]也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典型的形式之一。是由主房、对斤以及两边厢房围成的四合院,除大院外,四角瓦房形成四个小院,组成大小五个天井,又称“四合院”。其平面布局方式与“三坊一照壁”相比较,空间层次更丰富,封闭性更强,体量更大;与北京传统“四合院”相比,通风和采光效果更好,空间变化更丰富;与汉族四合院不同之处则在于,在相邻两面房屋的相交处,又各自多出了一个小天井,加上中间的大天井,故称为“四合五天井”。此类建筑格局不论是房屋空间布局还是内外装饰,都十分讲究层次感,户主的身份地位、家族声望以及经济条件通过其房屋的装饰体现出来,多为人口较多和经济条件富裕的大户人家所采用,其整体装饰风格质朴端庄、典雅大方。

2.4 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决定了其建筑装饰的吉祥与富丽。

云南白族民居建筑的檐口类型,以滴水、瓦当的种类较多。装饰的主要内容以各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吉祥图案等抽象装饰符号为主,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所寄予的情感和期盼。

(1)“山墙“寓吉祥。云南白族民居建筑“山墙”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墙的顶部呈三角形,且与山的形状相似,故称“山墙”。山墙不仅实用性强,还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山墙的彩绘装饰工艺精湛、寓意深刻、图案丰富多彩、气势奔放、别具一格,运用丰富的色彩增加装饰效果、审美价值和视觉感染力。在图案使用上,白族民居则多采用大块的花卉图案,色彩也不只是单一的一种青色。在图案形态上,多为菱形,自然生动,装饰性强。在装饰内容上,题材丰富,精美雅致,构图严密,虚实相间且富于节奏和韵律。同时,通过装饰图案的吉祥谐音寓意,来传达白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如:在山墙中间画荷花莲花,两边画如意,这里的“荷”与“和”、“合”谐音,寓意着“合家欢乐”、“吉祥如意”。另外,山墙装饰图案中的寄寓,有的比较复杂,有的则比较直白,多采用图饰的形式,绘以抽象性的图案,充分表达白族人民祈福纳吉、宅顺民安、镇宅辟邪的美好愿望。

(2)“照壁”招祥瑞。照壁,又称“风水壁”,象征着吉祥、福寿与安康。白族民间认为照壁是祥瑞的标志,能为户主一家招致祥瑞,因而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装饰性建筑。其特征是,屋檐有高有低,屋脊有起有伏,屋角高高翘起,屋面呈凹曲状,壁芯内饰以图案,壁顶盖以青瓦,四角微翘,曲线优美,色彩丰富,外形美观,富有张力,极具动感。白族崇尚白色,整面照壁以石灰粉刷成的白色为主色,饰以彩墨或淡墨描绘的祥禽瑞兽、泥塑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和松竹兰梅,或题上唐诗宋词中的名言名句,古朴简洁、轻盈优雅。或写上个斗大的“福”字在照壁正中,有的则题上四个黑色大字,黑白分明,神采飞扬,为庭院增添了不少色彩。

(3)装饰显精美。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 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吉祥意义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十分精美。

(4)“粉墙”出富丽。“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照壁即瓦顶飞檐的粉墙,是建筑中艺术装点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各组中心再作粉画,或镶嵌自然山水图案的大理石。有的在两边塑鱼,以示稳固。照壁脚下常砌花坛,花香四溢,怡静幽雅。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多数人家的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 缅桂、丹桂、石榴、香椽等乔木花果树;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传统美德。

个案:白族名居——严家大院

大理的白族名居严家大院,是当地茶商严子珍的居所,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是“三坊一照壁”的院落,有照壁字畫,花木摇曳,令人满目生辉。进了过厅是“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曲径通幽之后是别有洞天的又一个“四合五天井”的大院。严家民居的木雕、石刻、泥塑力求保持纯传统的做法,一丝不苟。照壁中央镶有大理石山水画,周围塑有传统民间传说“渔樵耕读”展示白族人民的勤劳和勇敢,也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原型。照壁两侧塑有“红梅报春”“松鹤延年”两幅大型泥塑图案,充分显示出白族民间的高超雕塑艺术。在石刻方面有纯白大理石雕刻的大门,雕有麒麟、大象、人面兽等象征祥瑞的动物。两院台阶全用大理石铺就,在东、西三方堂屋前铺有线雕大理石,雕有八仙道具,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个个栩栩如生。在木雕方面更是展示白族木雕的精美,有三层透雕、两层透雕、深雕、平雕等,很少有雷同图案。严子珍的茶叶生意远至缅甸、越南,自创的便于长时间保存和外销的沱茶更是成为云南特色,在严家院子,制作沱茶的原始工具还在,我也在严家院子的茶室里品尝了一下正宗的带着醇厚历史感的严家沱茶。第二天,还硬是壮着胆骑马走了一小段茶马古道,山路崎岖湿滑,我骑在马背总是提心吊胆,担心自己被马颠下或是从树林里就突然窜出野兽。还是去我迷恋的白族民居前驻足最为惬意。

3 丽江纳西族民居

3.1 白族民居与丽江纳西民居相融有共性。

布局相似:丽江古城就坐落在著名的玉龙雪山之下,整个古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这里住着云南著名的纳西族,大约有16900多人,而整座古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有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这座古城镇最早建于800年前的南宋后期。如今,依然保留如白族民居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特色,同时,纳西民居将北方的四合院和当地的土木结构建筑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韵味与装饰类似:来到丽江古城,你要仔细品味的便是那一幢幢的古民居的韵味,带着木府的文化气息。抬头仰望,只见在红色的鲜花簇拥下,高高翘起的屋顶檐角,充满了勃勃生机。丽江古城灰色的砖墙和灰色的瓦片,还有重檐翘角以及屋檐下悬挂的各色灯笼,让人们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代,屋檐下斗拱咬合,卯榫精巧,镂空的花纹,无不体现着古典的美,精雕细琢的花纹,更加彰显出与建造白族民居工匠一样的高超技艺,唯有墙上的玻璃,似乎能给整座客栈带来现代气息。丽江古城的巷子似乎都很窄小,屋檐一个连着一个,灯笼一串挨着一串,瓦片一块叠着一块,让整个古城,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母亲说丽江吹的风都带着古朴和文艺。

3.2 纳西族民居的特色与个性

构架更为灵活错落: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本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上与白族民居比较相似,“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5]式的瓦屋楼房,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精巧。但丽江民居的构架处理十分灵活,下重(土石)上轻(木板)的护墙体坚固实用。丽江民居在体型组合及轮廊造型上纵横交错、轮廊优美,比起大理的白族民居层次更为复杂。

外观朴素,色彩更加沉稳厚重:纳西族民居的用色更沉稳厚重,白族民居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再刷以白粉,而丽江纳西族民居则是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铺顶,外观朴素,外墙面几乎不作任何装饰。用色也没有白族民居那般亮丽醒目,丽江纳西族民居非常注重房屋内部的装饰,其重点是门楼、照壁、门窗隔扇、天井、梁彷等。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两种,内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装饰。房屋的门窗均饰以木雕图案,如乌禽、花卉、琴棋书画、博石器皿等,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古城民居的庭院采用鹅卵石、五花石等为原料铺装,内容涉及花乌鱼虫、八赴阴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手法古朴,布局严谨。占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两坊一照壁、花台、水池等构成。丽江古城里的客栈基本都是这种民居庭院的设计。

结语:如果说大理的白族民居清雅富丽,丽江的纳西族民居便是沉稳古朴,两者都美不胜收,让我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 崔卯昕著:《走进全球经典建筑》.[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P196.

[2] 琬田编著:《最美中国行:云贵探幽》.[M].北京:研究出版社 P60.

[3] 占春编著:《印象中国 文明的印迹 民居》.[M].合肥:黄山书社.2016.

[4] 占春编著:《印象中国 文明的印迹 民居》[M].合肥:黄山书社.2016.

[5] 唐译编著:《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住宅建筑》.[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3.

猜你喜欢
碰撞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碰撞及渗透
当金牛座的父亲与汽车发生“碰撞”
留白,为思考插上翅膀
某污水厂排放管与雨水管放置方案分析
交通事故认定之机动车侧面碰撞浅析
交通事故认定之机动车与两轮车相撞事故
范成大仕宦时期儒家思想的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