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校企合作模式下国际化机电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0-11-20 14:18毛丽凤夏汉均
装备维修技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培养模式一带一路

毛丽凤 夏汉均

摘要: 响应“一带一路”政策要求,培养符合国家、广东需求的国际化机电人才,本文重点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来论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国际化机电人才培养主要路径和模式,为机电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化机电人才;培养路径;培养模式

1 研究意义

1.1国家角度

响应“一带一路”政策要求,培养符合国家、广东需求的国际化机电人才:

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不断推进实施,我国高质量机电人才急需补充。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不断推进实施,产能、现有的装备、技术、管理等向他国转移必将是一个总趋势,目前存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必将更为严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国际化的、高标准的机电人才。

另一方面,广东2013年以来支持“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370.3亿美元,至2020年力求打造智能化、工业机器人配备齐全的先进制造业,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机电人才培养迫在眉睫。随着国内机电一体化与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逐渐升温,国家和地方的政策不断跟进。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到2020年,广东先进制造业规模跃上新台阶,全省先进制造业大幅增加。

1.2行业角度

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质量机电人才:

智能化是機电一体化技术与工业机器人技术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其人才储备水平将成为制造企业未来能否于行业中取胜的关键。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集成模块化、微型化、系统化等快速发展必将对新型的技能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工业机器人在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更大程度的保障了人身安全,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在诸多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而中国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行业水平相比于工业发达国家仍较为落后,中国企业急需符合企业需求的相关人才,以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己成为高端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未来发展趋势,欧洲、日本在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方面占有优势,其中知名的机器人公司包括ABB、KUKA、FANUC、YASKAWA等企业占据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到60%~80%。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迫切,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年需求量在2万~3万台套,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刚刚开始。

1.3人才培养角度

拓展人才培养路径,提高学生就业水平:

地方企业发展需要地方院校提供便利的人才培养,学院的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地方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因此校企合作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不失为一个不错的人才培养路径选择。校企合作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专业性强、忠诚度高等特点,这将进一步拓展了学校人才培养路径,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水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需要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一方面校企共同科研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培养出更贴合地方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使学生与行业距离缩短,学生技能将更为贴合企业要求。

2 主要培养路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在我国,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一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的院校进行的。通过建立高校与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合作项目,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发挥了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将企业的技术和文化引入校园,将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引入课堂,并将学校的教育延伸到企业。使学生不仅了解了企业文化,还接触到最新最先进的生产环境,并将专业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运用,形成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课堂”。

国际化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内容,对此,相关学校和专业采取了多项措施推动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通过建立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队伍、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等,实质性的开展了国际合作办学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动了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

3 主要培养模式——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类专业大都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作为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的手段,逐步形成特色化的基于“工学交替、分段教学、校企共育”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

构建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依据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养点,建构教学项目;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对接典型企业工作环境,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机电专业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核心,本专业教师为主体,打造校企合作教师队伍。

4 总结

基于“一带一路”校企合作模式下国际化机电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思考与建议如下:

1.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强的机电专业人才。在“一带一路”背景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速度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适应国际化市场的机电人才必定是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强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机电专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将国际化机电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工作内容。

2.若要将校企合作育人进一步落到实处,还需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学校也要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要建立与企业接轨的内部管理体系,对专业、课程、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当调整,灵活应对企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内涵。

3.机电人才培养机制的国际化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量,需要多方主体的合力推动,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及其他机构要通力协作,实现政策、信息、资金、技术、人力等的互通共享,提升机电专业内涵发展水平,共建机电专业国际化发展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何立.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 职业. 2020.02

[2] 刘丁,季瑞瑞,李少远,吴晓蓓,张佐,王红. 自动化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情况分析与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4

[3] 姜维.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6

[4] 苏辉. 高职校企合作育人体系探索———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为例[J]. 江苏教育. 2019.12

作者简介:毛丽凤,女(1988.04),汉族,黑龙江同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培养模式一带一路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