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法和完整法的组合教学在初一排球课堂中的研究

2020-11-21 19:46沈卫明
运动精品 2020年6期
关键词:后测垫球发球

沈卫明

分解法和完整法的组合教学在初一排球课堂中的研究

沈卫明

(常熟市沙家浜中学,江苏 常熟 215559)

文章将常熟市沙家浜中学初一年级四个教学班的男生65人分为两组,一组34人(采用A类型教学方法组合),一组31人(采用B类型教学方法组合),就分解法和完整法的不同方式的组织教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2型和B1型分解法和完整法组合即“分解→完整→分解”和“完整→分解→完整”的教学效果较好。

分解法;完整法;组合教学;排球课堂

完整法和分解法通常是技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一般连在一起使用,两者关系密切,相互补充。完整法一般用于比较简单的技术动作,分解法用于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有时候先用完整法再用分解法;有时候,先用分解法再用完整法;有时候,先用完整法,再用分解法,再完整法,再分解法。里面的组合有很多种,就看体育教师怎么应用。排球技术动作比较复杂,有移动、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组成,教师在每个环节的应用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常熟市沙家浜中学四个教学班的男生65人,根据研究需要,不进行随机挑选和组合,由六个班的体育委员抽取每种研究方案,其结果是初一(1)班(17名)和初一(2)班(17名)采用A类型教学方法组合,初一(3)班(15名)和初一(4)班(16名)采用B类型教学方法组合。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测量法、实验法、对比统计法等。

1.2.1实验内容:体育测试内容和标准、体育教学方法的组合、基本技术不同教学方法组合前侧和后测结果统计, 发球、垫球、传球与不同教学方法组合的多重比较结果,排球临场比赛能力统计等。

1.2.2实验的具体安排

1.2.2.1场地器材:9×18米的标准排球场地,网高2.10米。教学比赛时间:教学比赛采用三局二胜制,两队任何一方首先获得15分即为一局,交换攻守。

1.2.2.2方法组合: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其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即A1型“分解→完整”、 A2 型“分解→分解→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的学时数比分分别为1:1和2:1;在新设计的教学方法,即B1型“完整→分解→完整”、 B2型“完整→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的学时数比分分别为1:2和0: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A类型以排球游戏、基本技术及其动作组合为主,兼顾比赛;B类型排球游戏、教学比赛为主,兼顾基本技术及其动作组合。

1.2.3实验设计:采用“前测—后测非对等多组设计”。这一模式有助于比较实验组之间的相似程度。其前测的分数可用于统计控制,也可以提高实验效度,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减小实验组组间差异和组内个体差异对实验后处理效应的差异的影响,从而达到通过这样本特征推断或估计总体特征应用价值和适应范围的实验设计目的。

2 结果

2.1 尝试多种方法组合,了解其合理性

表1 初一排球四种不同教学方法分组的单元教学计划主要内容概要

类型 课次A类型B类型 分解→完整A1分解→完整→分解A2完整→分解→完整B1完整→完整B2 初一(1)初一(2)初一(3)初一(4) 1准备姿势和移动垫球游戏比赛准备姿势和移动垫球游戏比赛垫球游戏教学比赛教学比赛 2准备姿势和移动垫球游戏比赛准备姿势和移动教学比赛准备姿势和移动教学比赛教学比赛 3准备姿势和移动教学比赛准备姿势和移动双手垫球游戏双手垫球游戏教学比赛教学比赛 4教学比赛准备姿势和移动双手垫球游戏教学比赛教学比赛 5正面双手传球正面下手发球教学比赛正面上手传球正面下手发球正面上手传球正面下手发球教学比赛教学比赛 6机动机动机动机动 7正面上手传球、正面下手发球、发球游戏正面上手传球、正面下手发球、接发球游戏传球游戏、发球游戏、教学比赛教学比赛 8接发球练习、教学比赛正面上手传球、正面下手发球、接发球游戏接发球游戏、教学比赛教学比赛 9移动、接发球练习、身体素质练习移动、传垫球练习、身体素质练习教学比赛教学比赛 10~12单循环比赛单循环比赛单循环比赛单循环比赛

注:四个班的单循环赛,共赛6场次,三局二胜,两队任何一方首先按获得15分即为一局,交换攻守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言传身教,把分解法和完整法完美演绎,但是不同的排列与组合,学习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从学生排球技术的分解中,分解与完整可以多种方法组合,但是,怎么做合理,需要大家去研究。分解法与完整法组合的方法有很多种,本研究把组合分为两类,即A类型和B类型。A1是分解→完整,A2是分解→完整→分解,B1是完整→分解→完整,B2是完整→完整。四种组合方式进行实验,效果明显不一样。调查中分解→完整→分解和完整→分解→完整明显优于另外两种,从动作技术的掌握来看,这两种类型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分解法把技术细化,利用完整法把各个环节有效串联,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有益(见表1)。

2.2 合理组合教学,提高认知水平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教师从实验中发现学生对组合方式不同地类型,认识水平也不一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从表2可以看出,A2和B1明显优于传统的分解法和完整法的运用,学生对其学习兴趣、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率明显高于A1和B2,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效果较好(见表2)。

表2 学生对初一排球四种不同教学方法分组的认知情况

题目A1A2B1B2 哪种方法使你更快地学习排球知识和技能?23%35%38%8% 哪种教学方法使你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15%37%39%9% 哪种教学方法使你在一定时间内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技术?10%45%38%7% 哪种教学方法使你更容易接受,更能激发学习兴趣?6%46%43%5%

2.3 不同教学方法组合,探寻最佳教学策略

教师对四种组合方式进行实验,通过前测数据与后测的比较,基本能说明四种组合的效果。在发球、垫球、传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A2和B1分解法和完整法组织明显效果优于A1和B2。A2和B1型分解法和完整法组合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指导练习,技术教学时,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容易突破排球教学重难点(见表3)。

表3 初一学生排球三项基本技术不同教学方法组合前侧、后测结果统计

最低值最高值平均数标准差平均数差值t值P 初一(1)班A1型(n=17)发球前侧263.471.33-2.29-8.15P<0.001 后测485.761.25 垫球前侧163.181.33-3.00-11.06P<0.001 后测5106.181.38 传球前侧263.471.28-2.65-8.58P<0.001 后测4106.121.65 初一(2)班A2型(n=17)发球前侧263.411.12-2.76-9.11P<0.001 后测486.181.24 垫球前侧263.531.13-2.18-6.50P<0.001 后测4106.001.06 传球前侧264.291.16-2.47-9.06P<0.001 后测5106.471.38 初一(3)班B1型(n=15)发球前侧364.001.00-2.73-8.66P<0.001 后测4106.731.75 垫球前侧264.001.25-2.40-5.53P<0.001 后测3106.401.81 传球前侧364.000.93-1.73-5.25P<0.001 后测485.731.10 初一(3)班B2型(n=16)发球前侧263.631.09-0.31-1.05P>0.05 后测353.940.85 垫球前侧253.130.89-0.38-1.57P>0.05 后测263.501.32 传球前侧364.001.03-0.06-0.22P>0.05 后测254.060.99

注:P表示双尾检验的显著水平

2.4 多方位研究,在发球、垫球、传球的效果

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方式组织的多重比较,效果也是不一样。从练习方法和技能分析中可以看出,发球、垫球、传球的各项指标,利用不同组合,效果差异很大。A2和B1型分解法和完整法的组合方式,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对比,看出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操作方式。合理的组合更能突破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练习中更能细化动作技术,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技术的掌握也有不同效果。学生在技能正确的前提下反复练习,掌握技能率很高。由此可见,分解法和完整法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的效果不同。

表4 发球、垫球、传球与不同教法组合的协方差分析结果

因变量方差来源自由度均方F值Sig 发球增值发球原值111.449.220.01 练习方法318.5414.950.000 垫球增值垫球原值113.229.220.01 练习方法326.8618.740.000 传球增值传球原值114.4310.300.01 练习方法318.9013.490.000

表5 发球、垫球、传球与不同教学方法组合的多重比较结果

因变量方法序号(I)方法序号(J)均方差(I-J)标准误Sig 发球增值12-0.5430.3820.161 初一(1)班3-0.7470.3990.066 A1型(n=17)41.6360.3880.000 210.5430.3820.161 初一(2)班3-0.2050.4020.612 A2型(n=17)42.1780.3890.000 310.7470.3990.066 初一(3)班20.2050.4020.612 B1型(n=15)42.3830.4030.000 41-1.6360.3880.000 初一(4)班2-2.1780.3890.000 B2型(n=16)3-2.3830.4030.000 垫球增值120.4480.4130.282 初一(1)班30.3320.4380.450 A1型(n=17)42.8170.4170.000 21-0.4480.4130.282 初一(2)班3-0.1160.4290.788 A2型(n=17)42.3690.4180.000 31-0.3320.4380.450 初一(3)班20.1160.4290.788 B1型(n=15)42.4850.4400.000 41-2.8170.4170.000 初一(4)班2-2.3690.4180.000 B2型(n=16)3-2.4850.4400.000 传球增值120.0690.4200.870 初一(1)班30.6440.4240.134 A1型(n=17)42.3150.4170.000 21-0.0690.4200.870 初一(2)班30.5750.4210.177 A2型(n=17)42.2460.4140.000 31-0.6440.4240.134 初一(3)班2-0.5750.4210.177 B1型(n=15)41.6710.4250.000 41-2.3150.4170.000 初一(4)班2-2.2460.4140.000 B2型(n=16)3-1.6710.4250.000

注:在0.05水平上的方差检验

2.5 以赛代练,促进技能掌握

分解法主要是技术练习,把排球技术合理分解成几部分,然后反复熟练,最后通过完整法,把技能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以赛代练是促进技能的主要手段,特别是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讲,只有通过比赛才能更好地检验技能掌握情况。在分解法与完整法相结合的教学中,本研究通过比赛和数据统计,更好地验证分解法和完整法教学的效果。在比赛中,体能、技能、战术和运动心智等的综合表现,更能看出哪种完整法和分解法组合的效果。从表6可以看出,A2型和B1型更能体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提倡的。

表6 初一男生排球临场比赛能力统计

技术指标班级 场次比赛结果每场得分每局得分发球成功率%往返球次数触球两次以上的往返球次数 初一(1)班A1型第一场1:23110.378.67734 第二场0:2136.561.94921 第三场1:2331180.58246 数据汇总第4名∑=77X=9.8X=73.7∑=208∑=101 初一(2)班A2型第一场2:1421491.26552 第二场1:2299.772.58167 第三场2:13411.383.97248 数据汇总第2名∑=105X=11.6X=83.6∑=218∑=167 初一(3)班B1型第一场2:0281489.84823 第二场2:14113.787.66129 第三场2:02713.593.46743 数据汇总第1名∑=96X=13.7X=90.3∑=176∑=95 初一(4)班B2型第一场2:1391371.36831 第二场1:23110.360.54919 第三场0:218944.85523 数据汇总第3名∑=88X=11X=58.9∑=172∑=73

3 结论与建议

3.1 教师要合理利用分解法与完整法。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A2型和B1型分解法和完整法组合效果较好,即“分解→完整→分解”和“完整→分解→完整”。在体育课堂中,必须要加强研究,不是简单地运用分解法和完整法,而是合理运用。

3.2 分解法与完整法教学中要关注技能教学。在练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提高认识,加强技能练习和体能练习,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要突破本质看到实质,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Combination of Decomposition and Complete Method in Volleyball Teaching in Grade One in Middle School

SHEN Weiming

(Shajiabang Middle School of Changshu City, Changshu 215559, Jiangsu, China)

沈卫明(1974—),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后测垫球发球
对当今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发球体系的研究
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排球垫球熟练度的方法
排球正面双手自垫球教案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垫球启蒙
发球上网的步伐
对发球的理解和体会
一个教学片断引发的争议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