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州抛绣球的文化生态的结构研究

2020-11-21 19:46谷爱琼谷晓珍
运动精品 2020年6期
关键词:绣球壮族文化

谷爱琼 谷晓珍

旧州抛绣球的文化生态的结构研究

谷爱琼1谷晓珍2

(1.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2.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中以靖西抛绣球尤为出名,但在抛绣球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挑战与阻碍。文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旧州抛绣球活动文化生态的生成、存在和衍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旧州抛绣球与现代人文社会环境共生和谐发展的相关建议。

旧州;壮族;抛绣球;文化生态

抛绣球是一项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种用以甩投的青铜古兵器“飞砣”。随着社会的发展,“飞陀”逐渐演化成传达情谊、娱乐身心的绣球。与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进化一样,文化在产生、存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并受其影响。抛绣球文化在其创造过程中也深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1 抛绣球文化生态的形成

绣球的产生、传承依托于其存在地区的自然与文化环境,因此,关于绣球的研究,不能脱离其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1.1 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条件、地域特点、生产生存方式之间的差异,形成了民族间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延伸地带,山岭连绵、丘陵起伏,且以喀斯特地貌最具特色。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该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抛绣球活动就是取材于日常生活,在田间地头利用农作物等开展的体育活动。体育用材多来自农作物,或加工而成,也可以作为装饰品点缀日常生活。

广西壮族先民居住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这样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全年都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广西壮族以农业为主,是一个农耕民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到战国时期以狩猎、采集活动为主的生产活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被稻作经济逐步取代。“飞砣”这一狩猎、采集活动也慢慢的淡化。人们用将布料上绣制一些吉祥的图案,再制作成“飞砣”的形状,闲暇时男女之间相互抛接用于娱乐和玩耍,“飞砣”这一狩猎和采集功能向娱乐和游戏方向转移。

广西靖西市区城南的旧州,风光优美,古迹众多,被称为“壮族的活博物馆”。旧州自古以制作绣球闻名,被誉为“绣球之乡”。街上的500多户人家,都会制作绣球,从小娃娃到老奶奶都在绣球制作的队伍中。

1.2 人文环境的影响

在广西壮族传统节日的歌圩上,抛绣球作为男女传递感情的形式而存在,如春节、“三月三”。古老而独特的绣球制作工艺也一直在旧州这个古镇沿袭着。

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古绣球多扮演着狩猎工具或兵器的角色。古代为维持生存,人们都用石头、骨头等坚硬的物体制作工具。随着农业产量的提高,食物变得充足,人们逐渐有了空暇,对美有了新的感知。人们用绣制好图案的彩色绢布将象征爱情果实的种子包裹起来,用作信物以表达男女情定之意。

时代的进步推动着婚姻观、价值观的变化,绣球的含义变得丰富,更多的被当做一种吉祥的象征,更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制作绣球的技艺越来越精巧、细腻,并增添了堆绣、打籽绣等技术。

农业发展对绣球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之相对的,旧州抛绣球对旧州街的物质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绣球制作的生态性反映了旧州居民生活的原生态性,保持壮族人民生活的节约朴素性,对绣球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旧州戏台墙壁上的雕刻,它的题材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表明旧州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揭示了壮族族人们重视文化生活,并扎根于壮族传统文化,保持壮族民族原有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传统,传承了壮族文化,缅怀了英雄,并表达了对幸福的追求。

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群众缺乏健身意识,这些因素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开展。在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下,农村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壮族聚居地区,抛绣球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易于操作,因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该项活动的进入门槛较低,并可以根据实际地域特点开展该活动。抛绣球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其不断的发展丰富,使之得以传承。在这一过程中,既传承了传统体育,又推动了全民健身。

抛绣球活动在广西壮族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可缺少。抛绣球活动不仅有助于壮族人民的社会化和民族团结,还使增加壮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活动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享受与人交往的快乐,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2 抛绣球文化生态的存在

2.1 器物文化的存在

绣球的制作工艺古老而独特。桂南和桂北的制作流程虽有差异,但总体而言,都需要经过:贴布壳→贴绸布→剪花瓣形→绘制图案→刺绣→制作球瓣→塞豆栗→缝合→缀彩珠和流苏→穿球带等流程。

古绣球是采集狩猎的工具或者说是兵器,多用坚硬的物体,如石头、金属等制成。农业文明的发展,令人们免于为食物奔波,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对美有了追求,并开展娱乐活动;通过对植物繁衍的观察,将谷物种子包入布中,用丝线绣上花鸟等,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此外,在绣制过程中,不同的纹样需要使用不同的针法绣制,是壮族女性才智的彰显。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旧州抛绣球对旧州街的物质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器械制作的生态性反映了旧州居民生活的原生态性,保持壮族人民生活的节约朴素性,对绣球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2.2 制度文化的存在

2.2.1 壮族歌圩

习俗让壮族人民在同一时间进行同样的活动,进而感受相同的价值观,形成某种时空的共同社会,并延续下去。习俗、仪式传达了传统节日对经济、文化生活的再生产功能。

每年重要的传统佳节之际,在节日的歌圩上,适婚男青年和女青年分成两队,相邀在山间、地头,吟唱山歌,彼此问候,增进感情。对歌期间姑娘们向中意的人投掷自己手中的绣球,接到球后,小伙子仔细欣赏一番,便给回姑娘,往返数次,小伙会将系上礼物的绣球,投给喜欢的姑娘,若姑娘收下,就说明她和小伙子情意相投。

节日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借由歌圩这一传承场所,将壮歌、婚俗、绣球文化传播发扬,青年男女以一种愉悦的心情传承了绣球文化。

2.2.2壮族女性持家的价值观

绣球搭起了男女之间联姻的桥梁,同时绣球的制作工艺还丈量了女性的才艺,暗含了对女性持家的一种想象。绣球在投掷之间,成为了衡量壮族女子贤淑与否的重要物证。制作绣球的手艺作为重要的依据用以挑选勤劳的壮族姑娘。

在壮族传统社会中,家中妇女需承担全家人衣服的缝制,从纺织、印染、缝制,以及衣服饰品的绣制,工程浩大,衣饰从备料到成衣,皆由壮族妇女自己完成。由此,在对歌时,壮族男子往往通过绣球绣制精致与否,刺绣图案美丽与否,色彩搭配是否协调来对女子进行观察考量,作为是否进一步发展彼此关系的依据之一。在缔结婚姻时,壮族男子往往重点了解女性的勤劳、能干以及女红等内容。

在壮族村落旧州,绣球工艺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家庭和村落。绣球通过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壮民间的相互传授与学习,促成了绣球工艺的传承。家庭是代际间传承的重要场所,此外,亲戚之间也会相互学习,以及向村中的能人请教学习。年复一年,祖祖辈辈间,如此往复,将绣球制作工艺传承至今。

2.2.3精神文化的存在

传统的民间经济、社会蕴含着许多有信仰色彩的风俗,它们是从原始的人类思维和信仰中传承下来的,是民间思维观念的习俗惯例。壮族的农耕信仰,和壮族人民祈福纳祥的追求,都在抛绣球文化中有所体现。

作为传统的稻作民族,壮族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十分关心作物的丰欠,因而在祭祀、祈年等仪式中,不乏播种、耕种等生产劳作画面。壮族先民认为,如同人的交合、怀孕、降世、长大一样,农作物也经过了选种、播种、生长、丰收的过程。因而古时男女以歌求偶时,会抛接裹着布的作物种子,祈求五谷丰登。作为民俗活动存在的抛绣球活动凸显了明确的显示功能色彩,表达了壮族民众祈求幸福的精神追求。

3 抛绣球文化生态的衍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壮族男女定情信物的绣球被认定为是“四旧”,几乎消失。全国各民族地区的传统艺术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传承人的去世,传承的中断,令人痛心。然而,在以朱祖线为代表的手艺人的带领下,旧州的绣球拥有了新的机遇,并逐渐表露旺盛的生命力。

在乡村社区中,社区精英是社区中拥有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权力资源,占有一定地位和支配能力,对社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权力主体。社区精英是文化重构主体互动的连接点,起到连接桥梁的作用。

绣球手艺人通过不懈的努力推动了传统体育绣球文化与地区经济的融合。“绣球王”朱祖线作为抛绣球的代表,参加了1984年广西首届“三月三”歌节。比赛结束后,表演用的小绣球被美国人用30美元买走了(3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200多元),令其感到很惊讶也很兴奋。朱祖线通过努力成立了绣球技术协会,引领着绣球制作逐步走向商品化、产业化之路。

“中华巧女”黄肖琴将制作的绣球拿到县里去卖,几天后便收到了一份50个绣球的订单,但是要做50个绣球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她带着布料和针线,动员街上农闲的妇女们。在经济利益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制作绣球的队伍中来。在社会精英的带领下,旧州的绣球产量大增,同时也为旧州的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随着绣球市场的逐渐扩大,黄肖琴不断改进绣球的材料,以追求色泽艳丽光鲜的持久性,并丰富了图样的种类,以满足顾客的需要,还将堆绣技艺融入其中,使图案更立体、更生动。

基于国家政策在宏观层面的指导,地方政府为绣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以推动绣球文化的发展,在绣球的经济价值方面给予开发和帮助,将绣球定为各级政府对外互赠的礼品、各行业在外参加商谈、展览也都以绣球为标志物。此外,政府不收取旧州绣球的税费,并对旧州的基础设施进行了重新规划,为旧州修路,翻新门面,致力于将绣球打造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利益的诱导,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绣球行业。无论是抛绣球的展演还是绣球工艺品的制造,都推动了绣球的传承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抛绣球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是因为其接纳了文化环境对其的需求。

4 结语

抛绣球文化的传承是抛绣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互动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该为其营造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政府可以为绣球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政策及经济支持;旅游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推广旧州绣球街的民族形象,为景区带来更多的游客;发挥社区精英、专家学者的作用,挖掘民族传文化的内涵,为当地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附加值。

[1]迟燕琼.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J].民族艺术研究,2008(2).

[2]庄孔韶.教育人类学[M].吉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59).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238).

[4]孙九霞.传承与变迁———旅游中的族群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Structure of Throwing Embroidered Ball in Jiuzhou

GU Aiqiong,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0, Guangxi, China)

谷爱琼(1992—),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绣球壮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王秀芬把靖西绣球“抛向”全世界
年味里的“虎文化”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绣球抛上天
谁远谁近?
壮族山歌
“绣球 ”,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