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当为君子,君子亦如竹

2020-11-21 06:21郑启胜
名家名作 2020年9期
关键词:水墨君子符号

郑启胜

竹者,虽说宜烟,宜雨,宜风,却不宜表现之。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散乱风影中的竹,有其态,难有其质,有其质,难有其姿。故画竹难,画风竹尤难,徐渭便说过:“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王宏伟先生的竹在云南画家中独树一帜,走的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这个路子从大传统来说,是中国古代绘画丹青与水墨两个体系的融合;从小传统来说,是勾勒设色的工笔一路和不著色彩的水墨写意一格相互渗透的结果。

竹子在和风下的宁静,在轻风下的摇曳,在大风下的动荡,在暴风下的倾倒,“绘声绘色”,有动有静,形态各异。尤其疾风骤起时,枝干动摇,竹叶上扬,耳边仿佛呼呼作声,飞沙走石。无论何种风势 ,皆能聆听到竹林沙沙的轻柔声与狂风暴雨的呼啸声。目之所及,生气勃勃,耳之所闻,风声四起。他画竹:竹竿雅逸挺拔,刚柔相济;竹枝藏锋起笔,笔笔送到;竹叶沉着有力,灵活自然,飘逸流畅。然而我认为他的作品里真正耐人品味的是意境和风骨。绘画作品的意境高低关键在于画家的思想境界。意以心为源,心源包括学识、修养,也包括人格、品德,心源高者有高的领略感受,非同层次者不能理解也。熟知王宏伟先生是有心人,又是善心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感觉世界的触角是细细的,又是敏感的,情感的波澜是淡淡的,又是深邃的,他能分辨出淡到眼睛难以区分的物象,用心体会到虚无缥缈的境地,加之他拥有表现个性思考的扎实功底,便使画面弥漫着沉稳而典雅的底气。

《一枝一叶总关情》 王宏伟/ 作

哲人指点江山,儒者漫写梅竹。当一名画家综合修养令人满意时,更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感受可以深藏心底,三缄其口,作画则要反复酝酿,选定最合适的语言,表达最中肯的心语,传递最动人的美感。作品就是画家的路条和名片,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捧出耐品耐读的佳作让人看一看,王宏伟先生虽画竹三十余载,然对待艺术仍孜孜不倦,他正是这样无数次对竹的点、线、墨、色的不同处理,才使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出竹子的清雅、淡泊、刚正、苍劲、坚毅、洒脱、虚怀……

回到画面,当我们再次凝视王宏伟先生的创作,并且对画面中静与动、恬静与激情等作出回应时,我们就将他的形式重新转化为我们的情感了。由此,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认识他。他在作品中表达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往往成为标志性的符号。符号的概念产生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符号是人们为了表达或传递内心的感受、想法等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意象。符号作为一种被创造出来的客观物,以多种形式存在,如文字、语言、绘画、音乐等。而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复杂,也最伟大的一种形式。

众所周知,王宏伟先生画竹三十多年,他以竹作为主攻方向,且他不仅仅局限于对《芥子园画谱》中之竹追摹研究,而更为注重对自然界之竹观察写生。郑板桥有一段题跋十分精辟:“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王宏伟先生深知其中之义理奥妙,注重从自然和生活当中去观察、分析、提炼、熔冶,然后借助手中之笔,抒情写意,表达自己的人生情怀,从而来实现自己人格的升华和品位境界的营造。他笔下的竹,不施粉黛而辉光动人,水墨交融,纸墨相发,落纸烟云,一片氤氲。清逸之气回荡于笔墨间,爽爽然自有一种风神。

做人当为君子,君子亦如写竹。竹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是君子的象征,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王宏伟先生以竹衬人,以竹写情,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颇具内涵美、技艺美和形式美,让人大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悟者乐竹” 之叹。

《虚心知劲接,风雨见精神》 王宏伟/ 作

猜你喜欢
水墨君子符号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水墨
君子无所争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泼尽水墨是生平
有君子之道四焉
当代水墨邀请展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