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基于“自我”和“他者”对话的文化自信构建探讨
——以莫言及其文学世界为例

2020-11-22 01:59陕西师范大学百色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沟通交流自我莫言

■陈 健 刘 奇/.陕西师范大学;.百色学院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必须依靠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作为基础和保障。在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如何在葆有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博采融合众家之长?换句话说,在全球不同种类的文明和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怎样构建体系强大和影响深远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当前我国文化界和有识之士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此为研究课题,论述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本质,并对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构建文化自信提出了思考建议。

一、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本质

探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本质,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全球一体化的本质。全球一体化并不否认各个存在的实体,相反它更凸显各个实体的存在性和实体性。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存在的实体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是很难绝对独立存在的,必然被其他实体介入、交流和构成,如果否认这种实际存在,就没有实体,也就没有全球一体化。所以,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自我”即是“他者”,“他者”也是“自我”,“本土”和“全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对话、沟通和交流是全球一体化的核心和必然。

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已经不存在本土文化是否和外来文化沟通交流的问题,而应当是和谁交流以及怎样交流的问题。首先,关于沟通交流的对象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狭义上的沟通交流,即只限于“自我”和“本土”内的沟通交流;二是与从广义上的沟通交流,即“自我”与“他者”的沟通交流、“本土”和“全球”的沟通交流。就第一个方面来说,其实是如何深入理解诠释本土文化的范畴和领域;就第二个方面来说,其实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认识包容全球文化的范畴和领域。

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构建文化自信的思考和建议

(一)深入理解和精准诠释本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前提

如果从莫言本人的阅读经历角度来看,他受本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影响颇深。这里的本土文化指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指古典文化,还指得是现代文化或当代文化。莫言早年就非常喜欢蒲松龄及其作品,此外,莫言还十分推崇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及作者曹雪芹。莫言多年来一直重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例如《三国》、《水浒》、《西游记》、《史记》、《金瓶梅》以及《儒林外史》,这些作品在莫言的文学评论中多次被提及。莫言同样重视我国当代、现代文学的研究探讨,他认为现代作家及其文学成就不输于中国古代,从莫言后期很多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他受到鲁迅的影响很深。如果从莫言本人的文学创作历程角度来看,他的作品就是对本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入理解和诠释的过程。莫言在初涉文坛时,早期的作品都是反映我国革命历程内容的红色文学,例如1980 年代左右的《春夜雨霏霏》以及《岛上的风》。此后,他一直延续这样的创作路径,他代表性的作品《檀香刑》一度被公认为是他致敬中国本土文学传统之名作。

莫言认为,中国的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盲目的自信,而是活生生、具体生动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含在古典典籍之中,更蕴藏在五千年来的这片古老大地之中,蕴藏在世界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蕴藏在每个卑微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和对生命的感受之中,甚至是蕴藏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之中。中国古老农业社会的文化传统,让莫言无法忽视这片土地上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群体,让他始终在信息化、智能化浪潮之中,殷切的秉持着强烈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深刻的凝结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之中,让他的作品透出浓烈的乡土味道和农民身影。不可否认,他作品中描述的市井生活是粗俗、鄙陋的,甚至可能是蒙昧的,但也是鲜活的、真实的,是充满人间气息的,它虽不完美但却生气勃发,健壮地生长在中华沃土之中。这种对中华文化疯狂而不理智的爱和认同,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的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例如《檀香刑》、《红高粱》等作品中展现的中国普通百姓对外国侵略者的无力却疯狂的抵抗等等。这种意识和理念,绝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受某种外来因素影响、启发的结果,而是草根文化自我的认知和觉醒,虽然不可避免地带着盲目和蒙昧,但也显示着古典文化传统的基因和古老伟大民族的血脉,它们不屈不挠让人感动。在这种现实的文化体验上去重建的文化自信,才是强大的文化、走得远的文化,才是坚实的自信、播撒希望的自信。

(二)充分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的外来文化是构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基础

如果从莫言本人对世界文学的学习研究角度来看,他受全球其他文化的影响也很深。莫言早年就注重对世界文学的学习,他经常阅读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以及雨果的名著作品。此外,他非常推崇加缪、卡夫卡、肖洛霍夫、拉甫列涅夫、布尔加科夫及其作品。对日本的著名作家如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他如数家珍。

如果从莫言本人的文学创作历程角度来看,他的作品就是对外来文化逐渐理解接受的过程。莫言前期的文学作品,很多都借鉴和学习了外国文学的写法,比如《售棉大道》以及《民间音乐》等作品。他对外来文化理解和包容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历程,直至后来的代表性长篇小说,都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子和风格,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以及《十三步》等作品。

如果从莫言作品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的历程来看,他的作品就是中国传统本土文化被世界理解接受的过程。我国高度重视中国文学向世界传播和推广工作。20 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共向世界推出190 多种外文文学丛书,然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文学海外销量还比较少。近年来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外国对我国文学作品愈加重视,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进入世界其他国家。在这些文学作品之中,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古典名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内容,第二类是以莫言等一大批现代和当代作家为代表的现代传统文化内容。这两大类之间既有一脉相承的传统内核和精神,又有各自的特点和注重。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和推广中必须坚持两个方面齐头并进,这样重建的文化自信才是健康的文化、齐整的自信。

(三)“自我”与“他者”对话、本土与全球的交流是构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关键

全球一体化就意味着对话沟通与交流,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也必须要开展对话沟通与交流,只有在这种情境下形成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它才极具有民族性也具备世界性。莫言独特的文学特点和文学风格之所以能够形成、莫言的文学世界及其文化自信之所以能够形成,正是因为他包容、吸收了世界上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精神与魂魄。

再如莫言的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就是“我”与“他”对话沟通交流的具体体现。该作品采取交错复杂的历史叙事和时间叙事相结合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逻辑思维,引导着读者在历史与现实、虚幻和现实中来回穿梭往复,而且该作品涉及的内容也是纷繁复杂、纵横交错,既有历史事实,又有传奇故事,还有爱情生活。同时,他还采用了大量通感、象征等写作手法彰显人物个性。这种全新的叙事风格和方式贯穿了作品始终,也一直延续在莫言的创作历程中。

三、结语

莫言后期的文学作品中,无不体现着本土文化和“我”的精神元素,即寻找历史精神和草根生活的结合点,在日益进步的现代社会中寻找中华民族之根。在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莫言作品体现的 “民族性”抑或“世界性”的辩论已没有意义。因为莫言就是在深入理解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过程中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世界。可以这样说,莫言的作品成长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它上接古典传统文化,下启当代优秀文学,它以西方文学的叙事手法,动情地讲述着中华传统故事。莫言的作品深受国内国际读者的追捧和欢迎,这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开放、包容、谦和与致远精神的集中展现。

猜你喜欢
沟通交流自我莫言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行业党建工作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与党外人士沟通交流的研究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加强沟通交流 强化互动联动
军旅雅士
“她”架起人大工作沟通交流的桥梁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