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视角下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策略探究*

2020-11-22 06:49盛祥梅王世强
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医体医融合体质

盛祥梅 王世强 肖 刚

“体医融合”视角下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策略探究*

盛祥梅 王世强 肖 刚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 株州 412007)

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慢性疾病凸显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挑战。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体医融合”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厘清了“体医融合”的内涵;审视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探究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并此基础上,基于体医融合的视角,提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策略,为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提供新思路。

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的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根据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近30年连续下滑;面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的现实困境,单纯依靠医疗手段已经难以满足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多元需求。2016年国家《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加强体医融合、以医疗和非医疗干预手段,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体医融合的新路径,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改善青少年健康体质健康提出一些策略。

1 “体医融合”含义

“体医融合”从广义层面来看,是体育与医学两者上的结合,是两个学科间交流的桥梁[1]。“体医融合”中的‘体’字包括了保健体育、运动锻炼方式、运动处方等;‘医’字是指医学当中的医学诊断、康复医学、医学评估等;‘融合’即是指在医学知识领导下进行体育健身[1],增强体质健康。此外,部分学者还认为,所谓的“体医融合”是在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续性上;把体育、医疗等多项健康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于民众科学健身及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中, 以获得健康促进的全生命周期过程[2]。

“体医融合”从狭义层面来看,是以医学提供的思路和路径配合体育提供的手段技术和方法。用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将常见的体育运动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实践途径合作的基础上,使之综合效益最大化[1];而少数研究者认为,“体医融合”是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的,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是促进运动健康的重要实践模式, 是 “全民健康”理念的载体[3, 4]。

综上学者之界定,本研究认为“体医融合”就是把体育和医学相互融合,使之处方化。将医疗的各环节融入科学的运动元素,使医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体育锻炼上,增强体质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现代社会的新型健康理念和科学健身观念,建设体育强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2 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

2.1 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趋势明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升,但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形势严峻。对比2000年与2014年中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发现:(1)2014年女生速度素质整体下滑明显,比往年下滑了0.1到0.5秒[5, 6]。(2)2014 年我国青少年立定跳远成绩均都出现下滑趋势,其中19岁组下滑最为明显,男生下滑了10.9厘米,女生下滑了7.6厘米[5, 6]。(3)2014年我国青少年男生耐力素质均出现下降现象,其中男生13岁组下滑较为明显,1000米成绩下降了18.9秒[5, 6]。从中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调研素质指标来看,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均处于下降趋势。

2.2 青少年身体机能下滑趋势明显

肺活量是反映青少年身体机能重要指标,如果肺活量下滑,身体机能也会随之下滑[7]。尽管2014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肺活量在持续下滑之后,在2010年出现了上升的拐点,但是女生各年龄组肺活量测试结果均低于 2000 年的测试水平,其中16岁至18岁下降最明显,分别下降了102 ML、109 ML、175 ML[8]。此外,《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的青少年身体心肺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依次下降:四年级学生肺活量平均值依次为2073 ML、1968 M;、1940 ML,八年级依次为3204 ML、3056 ML、3023 ML[9]。所以从心肺功能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的身体机能水平下滑趋势明显,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2.3 青少年慢性疾病问题凸显

中国是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增长率较高的国家之一[10]。根据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城市男生肥胖率从1985年的0.2%增长到2014年的 11.1%。[11]。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此外,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12]。其中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 22. 78% 、中学生为 55. 22% 、高中生为 70. 34% 。同时,我青少年脊柱侧弯发病率也在持续增长。根据《2018年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显示,初中男女生胸椎前凸角异常率分别为50.4%、45.9%、高中为56.9%、54.2%;初中男女生腰椎前凸角异常率分别为62.3%、56.9%;高中为53.2%、37.4%,整体平均异常率在40%以上[13]。国家体育总局郭建军主任表示,我国青少年患慢性病已成为一种常态,严重威胁到了青少年身体健康。因此加强青少体质健康干扰和预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

3 “体医融合”视角下探究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

3.1 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缺失缺乏整合性与协同性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管工程不仅仅需要我国政府多个部门和机构统筹协调发力,还需要学校、家庭的精心协作和密切配合。而这种社会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正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所缺乏的,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3.1.1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缺乏整合性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需要多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但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主要是由教育部和卫生部主导,教育部门主要侧重于健康管理,而医疗部门主要负责体检、疾病治疗及防治,两个部门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致使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开展缓慢,下达任务周期长,体医融合理念无法完美融入的现象[[14, 15,16]。因此未来仍需要完善青少年青体质健康管理的整合性,增进部门间的沟通合作,促进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开展工作的良好局面。

3.1.2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缺乏协同性

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缺乏协同性。如目前所开展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本该是由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参与监测,教育部门负责体测和管理等,而医疗部门主要负责体检、疾病治疗及防治等。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地区的学校没有将测试和诊断结果上报到国家体质健康数据中,为每位学生健康状况制定增进计划,发挥医疗卫生部门的主要作用[17]。这样“体医”分家局面,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实施效果。

3.2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错位

我国中小学虽然都正常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远没有达到增进健康的目标。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表现在如下方面:

3.2.1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淡化

2017 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为15.58%,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慢性病防治知识方面存在教育缺失现象[18]。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学校硬件设施缺失、课程被占用或停课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在高中阶段和偏远地区尤为普遍[17]。另一方面,学校对健康思想教育不是重视,忽略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留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不重要的印象,导致青少年对健康意识和行为生活方式的认知的缺乏。因此,学校应加强硬件设施,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依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健康需求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使青少年获得健康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2.2学校健康教育缺失

体育教师不仅有着传道授业的使命,更有着维护青少年健康的职责。但是从长期以往的教学中来看,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以传授专业技能和知识为主,很少涉及健康内容,忽视了运动健康的理论学习,导致了大多数青少年拥有较高的体育技能,但健康知识严重匮乏的现象[19]。此外,还有不少地区的体育教师都缺乏医学方面的理论学习,在青少年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不能为青少年健康状况做出正确引导,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教学质量。

3.3 家长体育健康认知不足

《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结果显示,父母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学生体能成绩更高[13]。家长的体育健康行为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然而从长期以往的家庭养育方式来看,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体育健康的重要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3.3.1家长体育健康知识缺失

家庭与学校有着同等意义,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近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多数家长觉得“食疗”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认为营养高的东西有助于青少年成长。但据调查发现,人体的健康离不开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生素、矿物质、水这 6 大营养素[20]。如果营养膳食过高,容易导致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健康问题,这已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21]。

3.3.2家庭体育健康意识缺失

根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其中20至69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14.7%,成年人体育锻炼意识处于较低水平[22],同时这也表明家庭体育锻炼意识也正处于较低水平[23]。有大多数家长认为体育健康课程是学校的一门体育课程,觉得与自己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不愿意让孩子用多余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心仅仅停留在医疗方面,错误地将健康与无疾病等同起来,没有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体育健康意识。因此改变家长体育健康意识的不足,是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关键之一。

4 “体医融合”视角下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策略

4.1 构建青少年“体医融合”管理服务平台

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处于长期的相互分离状态,管理之间缺乏协同性。美国作为“医体结合”健康促进的先行者[23,24],完善了青少年管理服务平台,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采取以下措施:

4.1.1完善监测组织机构,设立青少年体质健康委员会

实现体医融合协同治理,促进青少体质健康,需要国家多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25]。因此,应该由相关政府部门联合体医融合专家、青少年体育教师及医学专家和社区协调部署,成立青少年体质健康委员会, 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协调机构[24,26],促进青少年体医融合业务的实施和执行。并由专业工作员对委员会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政策层层下放、层层落实,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注入保障。

4.1.2建立科学的责任分担机制, 明确多方主体治理责任

以政府为主导,清晰划分不同部门的职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构建既相互协调又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完善各主体的治理责任分担机制。采取不同机构间点对点对接合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权责界限和利益分配。如在开展青少年体质监测时, 体育和医疗卫生部门根据部门情况“量体裁衣”, 主动搭建桥梁, 打破部门条块管理,协同社会各界共同合作完成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后期健康干预和反馈工作。

4.2 加强青少年“体医融合”的体质健康教育

理论知识是所有教育教学的前期,在目前大多数的青少年拥有较高的体育技能水平,但健康知识却严重匮乏。所以要改善当前以体育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具体采取措施如下:

4.2.1校园推广“运动是良药”理念

国家体育总局郭建军主任提出要将“体医融合”落实到学校体育,培养青少年从“学习体育技能”转向“学习健康技能”,使体育教学与医疗相结合起来,从小改变青少年健康水平[25]。因此学校要加大硬件设施投资,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重视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灌输“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宣传“运动是良医”理念,让青少年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和对健康知识的学习,来培养青少年运动素质和能力,实现科学锻炼是良医的提升。

4.2.2加强医疗合作, 提升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着重的角色,不仅肩负传道授业的使命,更有着保卫青少年健康的责任[19]。因此,学校要树立新健康理念,与学校医疗协同合作。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通过对继续教育、医学院校培训等方式, 提高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能力。让体育教师掌握相关的医疗知识,把运动医学理论及实践纳入到培养体系中,完善体育与医学融合的课程教育。

4.2.3宣传“体医融合”健康教育,加强家长体育健康知识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和多方面。学校和家长是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最为直接影响因素;学校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家长认识到家庭体育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及时把青少年身体状况告知家长,让家长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有所了解。并通过介绍一些家庭体育健康知识,让家长明晰如何科学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形成学校、家庭双向教育模式。改变家长没得病就是健康的错误思想。从“治未病”的理念出发,运用体育、医疗、卫生、营养等多重叠加效应,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

4.3 探索构建青少年 “体医融合”实践新模式

4.3.1我国青少年体医融合地方实践新模式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面临着身体素质下降、慢性疾病凸显和身体机能下降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提出要因地制宜探索 “体医融合”实践模式。在此背景下,完善青少年“体医融合”服务运行机制,探索青少年“体医融合”实践新模式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青少年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有两种2类型:第1种是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体医融合实践基地创新模式,该模式借助科学技术,将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医学的想法通过共建平台的形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27]。第2种是以深圳市为代表的体医融合脊柱健康服务创新模式,该模式依托市级体育部门建立了11个体测点和运动健身指导服务站,为全市具脊柱侧弯的青少年提供形体矫正、健身指导的服务[28]。

4.3.2构建我国青少年“体医融合”实践新模式

目前的青少年体医融合服务模式发展时间不长,具体的运作机制还处在萌芽阶段,在实施层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北京大学体医融合自实施以来,仅停留在体质健康监测方面,而结合青少体质自身环境给予健康指导的层面还比较薄弱。再如,深圳市体医融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于依赖政府职能,往往需要依托于政府来协调各部工作,各部门之间缺乏整合性与协同性。因此,构建青少年体医融合实践新模式,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位联动系统建设。首先,聘请体医融合专家进校园,结合青少年体质检测数据和医学辅助开设运动处方,再由体育教师运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指导,从根本上改变青少体质下降问题。同时,学校还要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运动医学”专题的培训。其次,还应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数据信息沟通平台,建立个体数据库,收集和分析青少年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共享现行的治疗方案和有效的运动处方及健康食谱[29],让家长通过信息平台了解如何从青少年自身环境进行生态干预。

5 总结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国家之根本。而当前我国青少年身体状况令人担忧。因此2016 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绝非一个简单的部门问题, 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国家各部门要制定相关措施,解决体育和健康两个板块粘合问题;另一方面学校要推广“运动是良药”理念,加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并积极引导家长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联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体医融合”的新模式,力图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效途径。

[1]杨继星,陈家起.体医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19(4): 18-23.

[2]张剑威,汤卫东.“体医结合”协同发展的时代意蕴、地方实践与推进思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30(1): 73-77.

[3]王波,董杰,盛磊,等.体医融合内涵、模式及路径探讨[J].体育科技,2018,39(3):30-31.

[4]卢文云,陈佩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内涵、路径与体制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8,38(5): 25-39.

[5]杨贵仁. 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02(1): 2-3.

[6]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 4.

[7]邹如铜.青少年“体质堕距”:社会学归因与协同化治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2): 35-40.

[8]张洋,何玲.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6(6):5-12.

[9]教育部.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发布[EB/OL].[2019-11-22] http://www.moe.gov.cn

[10]Ng M, Fleming T, Robinson M,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98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J].Lancet,2014,384(9945):766-781.

[11]李小伟.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发布[EB/OL].(2016-5-16)[2019-3-12].http://www.jyb.cn/china/tyjk/201605/t20160516_659716.html.

[12]文静,邵惠.儿童近视眼防治的体医深度融合策略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2019,38(6):1-3.

[13]国家体育总局.2018年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EB/OL].[2019-04-11] http://www.sport.gov.cn

[14]蒋立兵,李永安.青少年体质问题致因分析与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6):13-19.

[15]刘宏亮,牛建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困境及解决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1): 61-66.

[16]张阳,王志红,张猛,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的服务需求、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路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1):61-67.

[17]钟亚平,蒋立兵. 多学科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困境与突破[J].体育学刊,2018,25(3):38-43.

[18]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监督与评估部.2017 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EB/OL].[2018-11-15] http: //www.nihe.org.cn/news.php? id = 60289

[19]彭迎春,俞玲,李旋,等. 基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体医融合平台建设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 2019(12): 47-48.

[20]向宇宏,李承伟.“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7,24(5):76-79.

[21]胡健华,高雪峰,刘剑虹,等.体医融合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实现路径[J].中国卫生经济,2020,39(5):69-71.

[22]国家体育总局.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EB/OL].[2015-11-16]http: //www.sport.gov.cn

[23]黄亚茹,梅涛,郭静. 医体结合,强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基于对美国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平台的考察[J]. 中国体育科技,2015,51(6):3-9.

[24]冯振伟,张瑞林,韩磊磊. 体医融合协同治理:美国经验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5):16-22.

[25] 郭建军.体教医三结合是解决青少年体质问题的必由之路[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2):1761-1762.

[26] 黄越,吴亚婷,万强,等. 体医结合青少年健康素养促进模式构建[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3): 325-329.

[27] 搜狐网 2018-01-05. [EB/OL].https://www.sohu. com/a/214776726_525948.

[28] 深圳特区报[EB/OL] .2019-03-25http:// sztqb.sznews.com/PC/content/201903/25/content_622047.html

[29]肖振鑫,罗阳建,陈之标,等.“体医融合”下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困境和发展[J].惠州学院学报,2019,39(6):124-128.

Research on Strategies to Promoting the Youth’s Physical Fitnes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us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SHENG Xiangmei, etal.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Hunan, China)

(1)湖南省社科基金,“健康中国”背景下慢性病防治的体医融合发展模式研究,18YBQ044,2018 -2020年;(2)湖南省社科成果委员会课题,体医融合的影响机制和提升策略研究,XSP20YBZ006,2020年01-2022 年12;(3)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健康中国”战略下体医融合的慢性病干预模式构建及实证研究,18YJC890041,2018-2021年。

盛祥梅(1995—),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体医体医融合体质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普通高校体医结合知识体系构建
大庆城市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构建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中日青少年体质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