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因素对音乐作品的影响

2020-11-22 07:25周海玲
散文百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歌剧音乐

周海玲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一、音乐与社会

音乐与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于对方的联系。音乐作用于社会。这种作用,有的是表现明显的,对社会群体具有大范围的和具有功利价值的作用,而有的则是对社会群体小范围的,或是对社会小沙龙的,或对个人不具有功利价值的作用。简单的来说,就是音乐对社会的伦理标准,社会观念以及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反过来,社会影响音乐。这是因为,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形式,体裁的繁衍,风格的形成以及音乐历史的发展,音乐认识的多样化,都是为一定的时代背景,一定的社会条件,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的。音乐作品的形成,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生活反映。所以,我们可以说,社会对音乐,甚至对音乐的最细小单位都产生作用,而另一方面,通过对音乐的分析,我们又可以对社会做出推论。由此可看出,音乐与社会,是谁也不可以游离开谁的。

二、社会对音乐作品的具体影响

社会不仅影响音乐作品的题材,同时也影响音乐作品的风格。

1.对音乐题材的影响。

宗教信仰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格里高利圣咏的宗教属性决定了其体裁形式。格里高利圣咏的音色和音乐的魅力受到限制和轻视。但其对创造一种共同的精神信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修道院生活中,格里高利圣咏的统一凝聚作用尤为明显;而在修道院及大教堂的学校中,它则是日常功课和信仰教育的中心内容。除了教会势力在政治上占优势的时期外,当世俗音乐中的某些因素渗入礼拜音乐时,官方对器乐和通俗曲调骏驰敌对态度。对世俗音乐的自由运用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征,至巴洛克时期尤以为甚。在路德教时期,这种风格上的宽容已经习以为常。

歌剧是当今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一种音乐体裁,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它的结合诸如宫廷芭蕾等各种外来形式,也是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多变性是相一致的。欧洲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欧洲歌剧的音乐素材大多来源于民歌和宗教音乐。1597 年第一部歌剧《达夫尼》诞生,由利努契尼提供脚本,佩里作曲,但这部歌剧没有流传下来。1600 年,利努契尼和佩里再次合作,创造了歌剧《尤丽迪茜》。其题材来自圣经,这部歌剧已经具有了严格意义上歌剧的雏形——宣叙调、歌曲、合唱、舞蹈管弦乐队和终曲。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意大利的社会动荡不安。使歌剧进入了衰落时期。但是在民族运动的影响下,作曲家罗西尼又恢复了意大利的歌剧艺术。在罗西尼之后,有许多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涌现出来,如贝利尼、多尼采蒂、威尔第等都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一股“真实主义”。“真实主义”着重描述普通人的情感冲动和暴烈行为。它取材于社会生活,尤其是体现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形象,改变了以前浪漫派歌剧所表现的神话故事内容。

种种例子就可以看出,音乐作品的形式体裁也是随着社会的形势与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就像我国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以及宫廷音乐,西方的芭蕾,合唱音乐,宴喜音乐等也是由社会的力量的需要而形成的大量特定的音乐体裁。

2.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再从音乐作品的风格来看,我国南北两大区块的在音乐风格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而造成这以不同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之间的社会形态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在地态上,北方气候寒冷,风沙大雨水少,土质呈碱性,人烟稀少,人们生活清苦;而南方气候温和,雨水多物质丰富,土质呈酸性,人们生活好过北方。其二在心态上,北方黄土高原和大草原上面的人们,往往养成粗狂豪迈的性格,放歌时大都高亢悠远,热情奔放;南方平原和江南水乡的人群,往往养成细腻文静的性格,放歌时大都低“回”婉转,细腻缠柔。再来是语态方面,语言是最普及最直接的交流工具,也是语言音乐化的第一道雄关,从生活语言到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各种不同特征,并依据语言本身的自然节律与特殊状态和特定规律运动,尤其是语言的状态与语言的声调,直接影响到南方与北方音乐风格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从以上的各种社会形态的差异,造成了在音乐风格上南方音乐比较柔和,闲适,委婉缠绵,以小调类居多,而北方的音乐风格上较为粗犷,豪迈。由此总结得知,社会生活环境决定音乐风格的走向。

再从当代的音乐作品来看,于20 世纪由美国发展起来的摇滚乐以及爵士乐这两种音乐形式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先说说摇滚乐产生的背景,在1952 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 年代和50 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协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到了50 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从摇滚乐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史以及它渗透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地区的事实可以证明,摇滚乐具有一种深层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社会需求。

美国学者富兰克·逖罗曾经指出,爵士乐是民主的音乐,因为爵士乐源于民间,是平民们的集体创造。它不是贵族阶层的消遣品——它出身低微,却受到穷人和夫人同样地喜爱。它是一种参与性的音乐,是听者和表演者的集体活动。爵士乐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爵士乐的表演和欣赏体现出民主社会人人应有的平等权利,公正对待和机会公平等原则。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

三、社会变革时期的音乐

社会变革时期的音乐作品是人类最辉煌,壮丽的音乐生产。社会变革时期的音乐作品顺应着这一历史时期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群体的精神需求,为人民实现社会变革成功,革命胜利而服务。在充满火药硝烟和血腥味的战场中,在忍受饥饿和严寒的磨难中,与时代相适应的音乐作品给人们带来了精神振奋和情感寄托。

1.中国音乐作品。

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中留下的民歌民谣,是历史车轮每前进一步的进程记录,反过来又折射出一部分民间音乐家们在农民战争中从事音乐生产活动所持有的社会责任感。20 世纪以来中国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充满着世纪的悲剧和胜利喜悦的交织。这其中充分展示出社会变革期音乐生产对社会革命的高度适应,对社会精神的充分满足。《打倒列强》成为了北伐大军和全中国大多数老百姓排山倒海的精神动力:而萧友梅的《问》,则又吻合当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忧虑感慨之情。其他如《工农兵联合歌》,黄自的《旗正飘飘》,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等,均是这十几年来最优质音乐作品的一部分。这些音乐作品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作曲家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不是迎合民众消极的精神情绪,而是主动满足,引导民众积极的精神需求和激发大无畏的精神动力。

2.西方音乐作品。

再看看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音乐成为打击德国法西斯的“隐形武器”。因为20 世纪40 年代的的苏联人民需要这种“武器”:脍炙人口的卫国战争歌曲《布良斯克森林哗哗响》,是游击队司令部用电报的形式向上级和作曲家发出创作要求,在此以后飞机空运方式向阵地送去的歌曲。可见,歌曲在这战争中显得何等重要!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战士们哪怕从电话筒里能听到歌唱家的歌声,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精神激励。而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纳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是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人面对饥饿,死亡而英勇奋斗的革命正气中完成的。

社会变革期的音乐是世界历史中一块永恒的丰碑。这是因为,民族的沦陷,民族的血泪,民族的振奋,民族的团结,民族的解放,是调动社会群体高度觉醒和凝聚的有力杠杆,而艺术此刻才能集中地,有力地显示出其功能。古语“悲愤出诗人”,用在这个时期的音乐文化恰恰适当。这是因为,战争时期亲人和朋友间的生死离别和人类生存土地上的尸横遍野,这种谁也不愿意见到的社会生活的“丑”将最大限度地调动作曲家对社会生活“美”追求的动力和智慧。而只有在这个时刻,音乐家和社会听众更容易引起共鸣,彼此呼应。

四、结语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在与社会、自然的交往、互动的关系中创造出来的。而这些作品的思想倾向,反映内容,表现手段等方面,无不受当时社会多方面的制约或影响。从而也可以得出,音乐生活和音乐实践的许多形式和组织,只有从它们存在时代的社会条件的角度出发,才能被解释和理解。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歌剧音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走进歌剧厅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音乐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音乐
歌剧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