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中的美学特征探究

2020-11-23 11:31吉义菲
武术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武者武德中国武术

吉义菲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四川 成都 610000

美学主要是研究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即人们以直觉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形式与外部世界发生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身体上直观感受到的和心理上触动到的东西,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互相作用的结果”。[1]美则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因此美感的世界则是一种意象的世界。在当今社会,虽然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当代竞技体育赛事的开展,其亦是一种评分、表演类运动项目,其美学特征往往是裁判员对运动员比赛时动作完成情况以及表现状态进行评分的重要依据,也成为影响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国武术也并非与健美操、体操等运动项目一样,其美的表现也并不仅仅停留在肢体动作与协调连贯之上,而是始终依偎着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突出道德与意境修养。而随着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作为审美对象的武术也应该逐渐朝着新的方向发展,突破单纯的体育运动限制,融合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推动创新性发展,形成中国武术所特有的美学特征。

1 形态美:武术教学的表象彰显

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是一项身体运动,是通过肢体动作或肢体与器械的配合而完成的体育活动,因此,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肢体动作的形态以及肢体的协调对整个运动完成结果的评定似乎显得尤为重要。而人的身体作为整个运动的主要主宰者,肢体动作标准以及协调与否便成为提升整个运动水平的关键。“身体美是体育美的基石,身体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审美中心”,[2]作为一项以身体运动为主的体育项目,对肢体美的追求代表着人们对形体改善的理想。

而当今广泛开展的中国武术正是展现身体形态美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现代中国武术追求高、难、美、新,其需要有较大的空间位置变化,经过长期的大强度训练,有利于塑造健美的形体。同时还强调正确肢体形态的塑造,通过训练中纠正错误及不规范的肢体动作,有利于优美形体的养成。因此竞技武术运动员给人展现的无不是矫健的体魄、浩瀚凛然的气质以及优美的身体形态。当然,身体形态美也不仅指肢体动作,还包括精、气、神等要素协调配合。在武术比赛过程中,更是强调精、气、神与肢体动作的融合,从而突显出各武术拳种的风格。由此可见,中国武术将各种身体美的元素协调融合,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人们养成正确审美价值观。

动作美是形态美的展现,武术运动项目中长拳的技术风格决定了其大多技术动作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塑造体型,从而形成姿态与动作美,达到身心更臻完美的一种武术活动。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武术也不断得到推广。而在竞技武术比赛中部分项目配有音乐,如自选太极拳、自选长拳等,在有音乐节奏的渲染下更容易激发运动员的激情,动作与音乐的协调配合,使其动作更有感染力。因此,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肢体协调性,以及对音乐节奏有较好的掌控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竞技武术对肢体动作美的要求。而竞技武术不断创新的难度动作,也充分展示出该项目对人体极限动作的探索,并将动作美以竞技的形式展现出来,满足大众的竞技观赏需要,提升审美获得感。

协调性是形态美的突出表现,主要是指手、眼、身、法、步与精、气、神的一致性。在武术套路的演练过程中,一个美的动作是由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一致构成的,只要其中一动作未达成一致就会使整套动作失去协调。例如,长拳中要求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明显,如果出现含胸、耸肩、节奏平缓,则整个动作或组合都将失去其美感。而协调的动作则使人感到动作灵活敏捷、潇洒自如,而且起伏转折,则使人感觉到动作变化莫测,从而给人一种和谐的美。

2 品德美:武术教学的内涵突显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是人们普遍遵循的评价与判断善恶的最基本的标准,亦是约束个人行为的具体原则以及体现个人素养的内涵文化。武德作为道德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孕育的传统道德体系,规范着习武者的言行举止,制约着其邪恶思想的萌生。其内容所包含不仅是尊师重道的行为理念,也突显出仁义正直的为人品质,更彰显着中国传统美德的内涵,并时刻以一种道德的形式约束着每一个习武者。拳谚曰“未曾习武,先修其德”,可见习武过程中武德修养的重要性。而武德作为习武者从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而提炼出的传统道德准则,其伴随着武术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构成元素,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武术美善统一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武德上”。[4]由于武术受长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将审美追求指向人的内在修养,即习武者以武德的方式去反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折射出对人对己一种教化作用。正因为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在修养,注重武德教育。当武德教育得以开展与普及之时,便使其内化为习武者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左传·宣公十二年》卷七中楚庄王最早提出“止戈为武”,认为消灭暴力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并由此引申出武德的七条准则,“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5]这七个方面很好地概括了武德的内涵,以及楚庄王对“止戈为武”的阐释,对后世武术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后世的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将武德演化为一种“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武德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仁义”的体现,在《庄子·说剑》中“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6]很好地说明了中国武术后发制人的特点,其也是武德的鲜明体现。

然而,“中国武术作为一门实践性的教化之学,一种近乎终身的习染过程”,[7]是在习武过程中思想道德的教化,因而对于武术教学而言,武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武术教学过程之中,武德与技术教学同步开展,而非二者分离,因为“武德的缘起是依托于武术生存的场域而衍生的,”[8]其思想贯穿于整个习武练功的始终,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表现形式,也是习武者自身道德涵养的体现,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彰显,并伴随习武者练功习武过程中的每一阶段。而“武德作为中国武术内隐文化的道德伦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构成中华武术文化的一节重要链环。”[9]对于中国武术习练者而言,重视武德的培养与教化,其不仅是对自身内在修养的升华,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因而,对于武术教学而言,武术技艺的学习与提升是对学生身体形态美的塑造,而良好思想道德素养与行为习惯的规训则是对学生品德美的雕琢。

3 意境美:武术教学的创新性展现

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西方体育的强势冲击,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当今社会,武术教学看似开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以套路动作为主,忽略武术精神和内涵的表现;教学生态环境封闭,将武术的概念停留在一项运动之上,因此,只能是武术老师教授武术课程。如何打破这一桎梏,引领武术课程改革发展,成为当今武术发展研究的重点。

对于学校武术教学而言,学校似乎可以通过“课内、课间、课外“三课”课堂策略,将武术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首先,将武术作为校本课引入到“课内”教学之中,为后续的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突出学校特色,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创编武术操,并在课间操进行普及与推广,增加学生练习的频率。最后,在学校中开设不同形式的武术社团,如:武术器械班、太极毛笔班、功夫扇班等形式多样的社团,进而增加学生的选择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接触武术、了解武术、体验武术的肢体魅力。通过“三课”课堂,不断尝试将武术中所包含的技能与文化、技能与品格融会贯通,满足学生对武术多方位的了解,为后续的教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今的武术教育,其实大多人还是在进行着动作与招式的教学,反复的习练;不可否认,这是武术练习的重要手段。而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各种异文化的冲击与碰撞,当前的学校武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技能的传授,还应该是通过武术的训练,从而发掘出孩子们灵魂深处的浩然正气,让侠义精神的种子在心底深处生根发芽,从而塑造学生健全、坚强的人格品质,在今后人生的风雨中构筑起振兴民族的脊梁,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这也是学习武术的深远意义所在。在学校的武术社团中编排的武术节目,并尝试用“武术+阅读”方式去呈现武术教育中的大丈夫精神。在节目中要求每一名学生对相应的诗词进行阴阳顿挫、高低起伏等有节奏的诵读,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与韵律,品味诗词作品中的情趣和神韵。再通过武术动作的练习,力求动作练习中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体悟拳法的外柔与内刚。这种让学生们一边朗诵一边演练的方式,更将诗词中所蕴含的精神与情怀植入到学生的心灵,让武术的精神文化与阅读的吟诵品悟共同构建起习武者的魂魄。

无独有偶,古代巫术活动中有以武舞模仿狩猎、战争等活动,从而达到弘扬武威的效果。据记载,“虞舜时,三苗族叛乱,舜帝三次打败,仍不降,后来禹带领军队表演‘干戚舞’,而使得三苗族降服”。[10]可见,武舞不仅仅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表演活动,同时也是展现威武雄壮气魄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学校武术教育过程中,将武术以各种节目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授学生武术套路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培养。

对于武术教学相对封闭的教学生态现象,目前,在大多数武术课堂中,师生教学主要是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或是教授单独的动作招式,或是教授连贯的武术套路,亦或是教授踢打摔拿的搏斗技巧,但也仅仅是武术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而并没有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创新的思维,因此所收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避免“灌输式”的教学,发挥学生自主、独立、创新思考,打造趣味生态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生态课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然而,就武术节目中“武术+阅读”的方式而言,其未免不是一次“生态课堂”的尝试。因此,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或许可以尝试将整个节目前期的创编交给学生进行创编,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加工与完善。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创意的来源,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的能力与创新思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这种看似平常的角色转变,实质是内心深处的期盼。也许运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他们未必都是技术水平非常突出的,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于武术的兴趣是最高的。因为,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点燃学生心中无畏、拼搏、自豪的热情,这正是通过武术这一特色对孩子们心中“幸福感”的守护。

猜你喜欢
武者武德中国武术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飞檐走壁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