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立维:铁笔丹青为刻瓷

2020-11-23 06:26尹志华
侨园 2020年9期
关键词:瓷板手艺雕刻

文 尹志华

刻瓷,顾名思义,是在瓷器上雕刻,实际上,刻瓷是一项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它集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产生之初的刻瓷,是一门生计性手艺,刻瓷匠人多在民间使用的炕柜柜门及碗、盘、茶壶等瓷器上进行雕刻,图案皆为民间吉祥纹样,美观器物的同时也装点了单调的生活。作为一项手工技艺,刻瓷在中国分布广泛,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杭州、上海、广州等地均有分布。在辽宁沈阳,同样也有这样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以家族五代人的坚守传承至今,已为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收藏家所接纳和喜欢。

从买卖到手艺的百年传承

今年已是66 岁的钟立维,是辽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刻瓷的第四代传承人,提及家传的手艺,他的话匣子全然打开,娓娓道来中尽是对家中长辈的感激与对这项手艺的呵护。

钟立维的太姥爷宋万库生于清道光年间,祖籍山东。宋万库是那个年代的“云游商人”,主要以经营古董文物、字画等文人雅士酷爱的作品为主,常年游走于景德镇、北京之间。在以此谋生的生计差使中,宋万库逐渐对刻瓷产生了兴趣爱好。富有商人头脑的他萌生了一个念头,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宋占祥寻找一位刻瓷师傅,一心专攻刻瓷技艺。13 岁那年,宋占祥被送到了北京,拜刻瓷艺人周涵山(刻瓷大师朱友麟的学生)为师学习刻瓷。学徒期满后,又到前门一家瓷器店当小伙计承揽刻瓷活计维持生活。后因生活所迫,1926 年,宋占祥举家迁往奉天定居,琢磨刻瓷技艺的同时,也承揽刻瓷活计,并将这项手艺传给了自己唯一的女儿宋静一。

钟立维自小便在姥爷和母亲叮叮当当的敲凿声中长大,有时也拿起小锤凿两下,虽然也曾摔坏和凿碎了姥爷的精心制作,但在姥爷眼中,他是哥四个当中最有刻瓷悟性的那个,索性也就不无保留地传其衣钵。1962 年,年仅7 岁的钟立维跟着外公和母亲去北京,只为专程看朱友麟刻瓷作品展。当他看到大师的刻瓷作品时心生欢喜与震撼,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学到手。从最初在胶皮上刻“摔啪唧”(儿童游戏,把刻完的模子印在纸壳上,在地上煽动)练手感,到在木板上刻象棋子练力度,到最后拿瓷盘子练劲道,这一步一个脚印的磨炼过程,钟立维用了30 多年时间。曾经那个从好玩、好奇、有兴趣,到如今热爱这一技艺的刻瓷后人,终于不负长辈厚望,将其传承下来。

手拿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老理儿足以说明瓷器的坚硬和难以雕琢,钟立维就是那个敢于揽下这瓷器活的硬汉。刻瓷主要体现在手工和刀工的配合,讲究刻瓷“力道”,力度不够则没有刻画效果,用力过猛则容易损坏,手上的功夫是多年磨炼出来的。作品表现形式不同,用刀刻的手法和刀法不一样,刻瓷作品《五虎图》是用镌刀方法一刀一刀刻出来的,老虎的憨态可掬,身上的毛发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在多年的刻瓷历程中,钟立维不但严格遵循选瓷、打稿、雕刻、勾描轮廓颜色、研磨、着色、封瓷这七道工序,而且结合多年实践经验,适时改良工具、拓展作品题材,赋予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以新生机。在刻瓷的核心部分——雕刻技艺上,钟立维在錾刻的基础上,发展了呈现动物皮毛和人物毛发细腻质感的镌刻,以及表现粗细均匀、舒展流畅线条地推刀雕刻技艺,突出表现了作品的细节之美、灵动之韵。为了更加流畅地实践各种刀功和技法,钟立维在雕刻工具上做起了文章。用他的话说“手艺人都得力于自己的工具,工具琢磨透了,有助于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他将硬质合金钢与车刀头烧成一体,推起刀来更加轻盈顺滑。

刻瓷的主体——瓷板,也成为钟立维琢磨的对象。以往都是在上海定做尺寸大小均衡、压力密度固定的专业刻瓷用瓷板,随着加工量的逐渐压缩,厂方成本也越来越大。为此,钟立维向附近的陶瓷厂靠拢,在一次次的密度加压试验中,沈阳周边的陶瓷厂可以生产出符合刻瓷需要的瓷板,这无疑解决了钟立维最大的后顾之忧,也成为他如今可以毫无保留地向在校学生、爱好者无偿提供场地、原材料进行技艺锤炼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承有道,矢志不渝

“刻瓷是我生活的全部,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刻瓷。”钟立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果不食腹时,老伴赚钱养家。家里的房子从16 平方米换到60 平方米,再升级到80 平方米,这都没有影响他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引起邻居投诉时,他用作品补偿送给人家。当生活有了保障之后,钟立维开始寻求创作上的突破,2011 年,他与女儿钟莹合作11 米瓷板长卷的《富春山居图》,凝结了父女两代人热血和汗水的佳作一经推出,便引起了诸多好评。

随着非遗保护的逐渐深入人心,钟立维和他的刻瓷技艺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宣传和推介,刻瓷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在中国(长春)第六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耄耋长春图》在第五届辽宁工艺精品文化节“文化创意设计展”荣获“银奖”;“一种陶瓷雕刻品制作方法”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辽宁日报》《书画市场报》,辽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纷纷采访报道;日本、德国、法国等诸多国际和国内收藏家纷纷视收藏钟立维的刻瓷作品为艺术追求;《兰亭序》《沈阳故宫》等极富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作品层出不穷。

对年轻一辈的传承则是他最为倾尽心血的大事要事。刻瓷和绘画一样“师迹要师心”,创作一幅好的作品,还要对创作的题材背景、艺术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刻瓷是毫厘之间见功夫的手艺,画面的明暗、远近等透视效果全靠点或线的大小、疏密、深浅排列来表现。运刀的轻重、快慢、虚实等凸显“力道”的技法,不仅要做到快慢有别、轻重不一,还要刀刀见痕、不偏不斜。钟立维是这么理解的,也是这么传授学徒的。从2005 年至今,钟立维先后被聘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大学、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沈阳市于洪区沙岭九年一贯制学校等诸多大中小学校的客座教师,以“口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授课。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纷纷以刻瓷作品为设计主题和发展课题,有效地推动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钟立维——这位下过乡,当过生产队长、治保主任、民兵连长、大队书记;进过工厂,经历了下岗,又终不忘老手艺的共产党员,今天在刻瓷上再度发光,他深谙“触有手感,观有笔墨,既有‘金石趣’又有‘笔墨韵’”的刻瓷真谛,也俘获了他这个年纪应有的从容与平淡。“我都60 多岁了,人在手艺在,人不在手艺就没了,留住刻瓷技艺就是留住历史,只要想学我就能教,这门手艺定能被年轻一辈学到手,传下去”。

猜你喜欢
瓷板手艺雕刻
老手艺
粉彩瓷板四条屏
《茶山春晓》粉彩瓷板
《丹崖夹石柱》青花釉里红瓷板
《天台山遇仙记》粉彩瓷板
最贵的不是手艺
On art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