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回顾与展望

2020-11-23 12:35蒋丹颖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指导员全民志愿

蒋丹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运动在各地区蓬勃开展,随之而来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也遍布全国。习近平总书记说,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1]。因此各级职能部门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广的平台,发挥其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为脉络,回顾其取得的成就,剖析其发展障碍,引导我国未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相关研究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历程回顾

志愿服务通常是指人们不为索取报酬自愿付出的义务劳动,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美好中国建设献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有所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为其进步带来了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平台,根据其发展的实际情况可分为萌芽初创、逐步发展、快速发展和全面深入四个阶段。

1.1 萌芽初创阶段(1949-1989)

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概念最早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是从慈善济贫服务开展起来的,后来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普及。毛泽东在1963年3月5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成为中国人民志愿服务的楷模。如今,志愿服务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中,普遍的行为是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受到国外及沿海地区义工发展的影响,逐渐诞生一批志愿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义务帮助公益性组织或团体。由于备战1980年奥运会的任务迫在眉睫,因此在1979年指出着重抓提高竞技体育的要求[2],赛事志愿者得到较好发展,大众体育却被忽视,大众志愿服务的热情不高。直到1989年,天津市新兴街朝阳里社区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3],这也是我国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发祥地。社区志愿者用爱心奉献社区居民,以真诚作为服务之本,相互传递志愿精神,实现了该服务的薪火相传。

1.2 逐步发展阶段(1990-2001)

1993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出台,但当时并未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承担体育志愿者的义务。到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志愿服务日益广泛发展,尤其是青年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大大提高。

从2001年起,赛事体育志愿服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1年7月13日确定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奥运会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国得到推广,各省市的志愿服务也不断发展。当年8月,《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发布,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良好道德素养,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这不仅使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变得规范化和制度化,也有效促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进一步推进。

1.3 快速发展阶段(2002-2010)

2003年《关于开展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发布使人们开始对健身有了初步认识,全民健身志愿者的服务场馆也有了新的领域。2005年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特设立培训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部门。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为其快速发展增添动力。2008年出台《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管理规定》,推进“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成立和运转,推广使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组织人员全力完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形式和教学方法,为服务提供了系统化的保障机制。

自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对体育志愿的宣传与推广从重视赛会志愿服务转向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在2009年9月发布《关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后,各地方性志愿服务条例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同年10月颁布《全民健身条例》,规定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相关部门应在当日进行免费健身指导服务。2010年12月《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的出台填补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政策性的空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发展得到了规范性和长久性的政策保障。

1.4 全面深入阶段(2011至今)

2011年9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向十个省市的地方学会发出名为“科学健身志愿服务神州行”的活动[4],同时也向大众推广了科学健身的方法,为人们科学健身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及指导。同年10月《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进行修改与更新,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2012年2月《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在体育界引起不小的反响,推进体育明星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尽应有的责任与义务。2016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使全民健身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使志愿服务有了更科学的依据。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回顾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历程,文件政策陆续颁布,志愿组织快速成立,都表明了它得到实质性进展。广泛开展全民活动,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的开展,才能将增强人民体质落到实处,才能将志愿服务精神落到实处,才能逐渐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2 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取得的成就

2.1 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创新

我国不仅对国外先进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进行相关的借鉴,同时也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举措,给我国的相关研究给予了一些启示。

体育志愿者的培训不仅要建立志愿者管理机制,还必须提高志愿者的社会认知度。在遵循普适的情况下,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结合当地特点,总结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2014年4月重庆市依据本地的实情,形成“好体育人”全民健身志愿团队,如今“好体育人在行动”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志愿服务品牌[5]。同样,北京体育大学“五环之星” 志愿团队初衷是建立一支具有本校特色的队伍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各项志愿活动。经过奥运会的洗礼,该团队不断完善组织机制,将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到推动全民健身事业中,对地方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2 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机制保持长效运行

我国在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能较好地保障志愿者的基本需求。

在激励机制方面,一些省市出台了相关志愿服务地方法规,包括舆论宣传激励、物质补给激励、精神层面激励和政策优先激励等[6],实现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在法律机制方面,《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明确了志愿服务的工作目标,规定了志愿服务的政策措施,促进志愿服务长效化发展;在保障机制方面,我国大众健身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在全民健身主题活动、志愿服务、志愿队伍、新媒体运营、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在培训机制方面,当前我国高校志愿团队多归团委或共青团管理,志愿者培训有较完善的机制;在协调机制方面,“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促使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高效开展,政府权力的协调,部门职能的协调和制度规定的协调等都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的体现。

2.3 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具备健全功能

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志愿服务良好发展下去的关键,因此正确发挥组织的管理作用事关重要。

当前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牵头的志愿组织,多为社区志愿者队伍,其组织多与民政部门相联系。2012年中国社体指导员协会积极创新,拓展服务新思路,重点资助一些城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带动协会成员共同参与其中。国家体育总局发起的不同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如“健康大拜年”等,推动了服务的多角度、全方位发展;二是由共青团或团委等系统发起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这些组织多由高校志愿团队承办;三是由群众自发起来的志愿组织,这些组织多以个人或群体的形式存在[7],具有表达民意、维护民众的效果,有助于在人与社会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2.4 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拓宽领域

高校体育专业师生是志愿服务的重要队伍之一。体育高校或体育专业的学生拥有丰富的体育知识,有能力去承担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任务。体育高校或体育专业的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不仅让人们更充分地认识到体育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也能增进社会对教师群体的信任[8]。

社会中其他职业的群众也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另一支庞大力量。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体育明星作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一员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挥体育明星巨大的影响力,能够聚集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9]。同时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纳入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了更清晰的概念,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性质定位也逐步明确[10]。随着全民健身志愿活动的广泛推广,体育干部、社区的居民等都逐渐成为志愿服务中的一员。

3 目前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口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意识的加强,全民健身的热潮席卷全国,但在此过程中,避免不了因各种问题而造成的双方纠纷,给志愿者带来了困扰,降低了志愿者的参与想法。

法律法规的支持是志愿者牢靠的后盾,但是针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较少,相关的条例和文件也多是针对有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对于那些自发形成的志愿队伍的准入规则和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11],在法律法规中未包含志愿服务的资格,组织运作的经费支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12]。

3.2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力度相对不足

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对称性造成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力度的相对不足。国内高校志愿服务评价的随意性较大,评价标准偏颇等问题不仅不能发挥激励作用,反而挫伤了大学生的热情和自尊心[13]。社会需求与志愿者供应之间未能搭建一个畅通的桥梁,影响了高校志愿服务对外输出的质量。

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体现。在美国大众体育中,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范围很广,每位志愿者都能在众多的志愿服务项目中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和专长的志愿活动,更好地服务于他人。但相比之下,中国全民健身路径的研究视角相对集中[14],涉及的层面还不够广泛,多集中于社区成员在固定区域的规律性健身,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这也是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的一个体现。

农村与城市资源的不对称。从举办全民健身志愿活动的区域来看,大多都属于城市,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区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如何以城带乡的发展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15]。我国农村在实施全民健身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的人才指导、工作的开展不够系统化、农村在健康教育方面薄弱的意识等问题都导致了农村体育的发展缓慢。[16]

3.3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优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当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在人们口中传述的时候,中国优良的奉献精神受到了来自网络舆论的危机,道德的弱化也极大地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大社会环境存在对志愿者不利的因素。

另一方面,受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志愿服务的态度变得被动而谨慎,总是思考自己的行为会被社会进行怎样的解读,歪曲了志愿服务的本意。因为缺少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多是离退休人员[17],但是民间体育的重大赛事和品牌活动都离不开各年龄段志愿者的支持。志愿服务意识的淡薄和志愿服务文化熏陶的缺乏[18],使中国的优良传统受到了当今社会的威胁。

4 对未来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发展的展望

4.1 国家:落实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常态化运行新模式

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系统。将网络报名与实地招募相结合,双管齐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综合运用社交网络和数据监控这两种新媒体模式,扬长避短,达到效率最大化。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全体公民均等享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2005年制定了《中国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建立了社区志愿者制度和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19],但地方性志愿服务条例仍存在缺陷,缺乏统一的全国性志愿服务立法,需要专项的法规体系来填补。

注重志愿服务与城乡生活相结合。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进农村,平衡城乡之间全民健身的发展,完善志愿服务具体的运行机制,实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全面进展。

4.2 社会:构建全方位互动融合新局面

注重学校人才与社会资源的互动融合。学校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志愿者,重视专业性强的学生加入志愿队伍,鼓励研究生、博士生在科研之余奉献自己的时间。同时深化志愿服务研究,形成良性的环形反馈机制,将社会动态真实反馈给研究者,使研究成果能帮助并作用于志愿服务中。

注重社会资源之间的互动融合。不同社区间体育指导员的融合有利于迸发新思想,在不同社区间进行文化与实情交流,能够很好发现共性问题,通过集思广益解决方法,定期组织活动来团结社区成员的凝聚力,更好地为社区成员服务。

各类志愿者之间的互动融合。各类志愿者参与的活动领域十分广泛,面向社会中广大的志愿群体,吸纳优秀的人才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领域中,也可将该领域的优秀人才向外拓展,达到社会志愿资源的相互融合。[20]

4.3 个人:树立全民参与志愿服务新风气

乐于助人,传播社会正能量。正确认识志愿精神在新时代的意蕴,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如今这代人的观念有所改变,准退休者的志愿者组织也在大幅度增加,他们有的从事教师、医生、律师等职业,具有较高的素养,不愿把自己的空闲时间花费在无聊的打发时间中上,更愿意付出自己的劳动服务于社会。

以情育人,提高自我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六个“下功夫”再一次明确了当代人的基本要求。通过完善志愿服务政治育人机制、实践育人机制和管理育人机制[22],争取实现从学分的“要我做”向自觉自愿的“我要做”的转变。每个人既是受益者,也是志愿者,都应秉承坚定的理想信念,用微光点亮微光,用微光照亮整个世界。

5 小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是我国在体育强国之路的深刻印证。在社会转型和生活变化的时代,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对富民强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继续保持与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浓厚氛围,营造诚信活力、充满爱心的和谐社会。

猜你喜欢
指导员全民志愿
以志愿,致青春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盼头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