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扛谭派大旗60年

2020-11-23 06:30方继孝
中国收藏 2020年11期
关键词:谭鑫培老生传人

方继孝

10月9日,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谭元寿生前头衔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京剧谭派第五代传人。从谭派的第二代传人谭鑫培算起,谭元寿是后来的传人中时间最长的一位——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直到今年离世,肩扛谭派大旗整整60年。

家族浓缩京剧史

谭元寿祖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县大东门外田家湾。谭派的创始人谭志道(1808年至1887年)是与程长庚同时期的京剧老旦艺人。他原工楚调(今汉剧)老旦兼老生,后改唱京剧。因其嗓音高亢,曾有艺名“谭叫天”。

谭元寿的曾祖父谭鑫培是谭志道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初九生人,谱名金福,号望重,堂号英秀。他11岁入小金奎班初学武丑,后改老生,与孙菊仙、王桂芬被誉为“新三鼎甲”。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被选入升平署进京承差,宫内艺名谭鑫培,居京寓所位于南城(原北京宣武)大外廊营。1905年,泰丰照相馆于琉璃厂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黑白无声影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影片。1917年4月8日,谭鑫培被迫抱病于那家花园为陆荣廷演出《洪羊洞》,5月10日病逝于寓所。谭鑫培病逝后,大外廊营胡同1号寓所由谭家继续沿用,谭元寿曾住此院南房。

谭元寿的祖父谭小培,幼入小荣椿班习老生,后该班报散,转入小洪奎社。他长期为名角挎刀,与尚小云、程砚秋等合作多年。中年后,谭小培在家课子传艺,谭富英享名时,谭小培傍其子演出《捉放曹》,饰吕伯奢,新一代父子同台。后为其子谭富英组社搭班充任管事。

一代名角谭富英

谭富英幼承家学,六七岁的时候,家里为他请来陈秀华先生。就读者而言,陈秀华的名字一定是生疏的,但提起他教过的学生,均赫赫有名,例如王少楼、杨宝忠、孟小冬、贯大元、杨宝森、李少春、杨菊芬、刘宗杨以及写京剧本子的名家范钧宏等。陈先生不但会的戏多,又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而且教学有方。

谭富英经陈秀华开蒙,加上天赋好,技艺突飞猛进。12岁那年,乃父谭小培把他送入富连成科班第三科学艺,排名“富”字。从此,他本名豫升,改名富英。在富连成,谭富英曾向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等老师学习,工老生,出科后则拜余叔岩为师。

在后来长时期的演艺生涯中,谭富英在继承谭鑫培和余叔岩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揣摩、研究,又根据自身优长加以丰富发展,形成了一种酣畅淋漓、朴实大方的风格,成为以精湛的演唱艺术及精到的武工身段闻名于世的、全面发展的表演艺术家。在上世纪4 0年代初期,谭富英曾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被誉为“新四大须生”。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上世纪20年代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其后高庆奎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后,“四大须生”演变为余、马、言、谭。到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

谭富英的代表剧目是《失·空·斩》《定军山》《捉放曹》,他扮演的诸葛亮、黄忠、陈宫等,演技相当绝妙。他的唱腔,如《空城计》中的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和二六板“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嗓音清亮、高亢纯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谭派”风格。

1950年,谭富英的同庆社和裘盛戎的戎社合并,组建太平剧社。1952年底,太平剧社改制为私营公助。称北京市京剧二团。1955年12月,北京市京剧二团与马连良京剧团合并,成立北京京剧团。团长马连良,副团长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1960年12月,赵燕侠领导的北京燕鸣京剧团并入该团,至此形成了名噪一时的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

据说毛泽东很喜欢听谭富英的戏。1950年,谭富英曾与几位京剧界“大腕儿”在朝阳门内陆军医院礼堂合演《武家坡》。毛泽东得到消息后特地赶来观看。据谭元寿回忆,当时他在后台伺候父亲谭富英,听说毛泽东来了,扒开台帘一看,正赶上毛泽东把烟掏出来,先是给了他祖父谭小培一支,自己拿一支,然后拿上火柴,先给谭小培点上,自己再点上。1962年,谭富英祖孙三代来到中南海给毛泽东演唱。唱完后,毛泽东风趣地管谭富英叫“谭先生”,叫谭元寿“小谭”,叫谭孝曾“小小谭”。

得名家亲传

1929年1月4日,谭元寿在北京出生。他是谭富英先生的长子。与父亲一样,谭元寿从小就被送到以严厉著称的富连成社元字科,时任富连成社总教习的萧长华为他起名“谭元寿”。从1938年入科至1945年出科,七年里,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打下深厚的艺术功底。他从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刘盛通、宋继亭等学老生,又从王连平、沈富贵、茹富兰、钱富川等学武生,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在富连成社学戏的同时,谭元寿曾随父亲常去余叔岩先生家学戏,余叔岩向父亲传授的余派唱腔和动作要领,谭元寿铭记在心。

1945年,谭元寿结束科班生活,先是到叶盛兰的育华社担任了二牌老生,后又先后到荀慧生的留香社和裘盛戎的戎社担任二牌老生。1947年,谭元寿和杜近芳在北京合演《红鬃烈马》,获得好评。1949年,谭元寿曾自行挑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谭元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京剧团。1953年,他随团去朝鲜慰问志愿军。此时祖父谭小培已病重,但仍鼓励谭富英和谭元寿去朝鲜前线慰问。

1955年12月,谭元寿与父亲参加了北京市第一个国营京剧团,从此成为文艺工作者,也开始被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长时间提携和栽培。

代父赴港演出

1963年春,为了向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展示中国京剧艺术的新面貌,中央决定由北京京剧团前往香港、澳门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演出。当时,谭富英因病未去,谭元寿作为谭派传人代父出征。香港印制的《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团》宣传册对谭元寿的介绍是:

老生演员,现年34岁,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富英先生的长子。幼年入富連成科班学艺,初学老生,后有学武生,文戏武戏都有深厚的基础。出科后,受乃父指导,成为文武全才的演员。嗓音高亢嘹亮,唱腔明快大方。

在香港,谭元寿虽然不是重要的演员,但他是谭派的第五代传人,还是非常令香港观众瞩目的。

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团在香港演出了近两个月、共49场。谭元寿参加了剧团在香港首场演出的《赵氏孤儿》,他饰演赵武。这个戏以暴风骤雨般的气势在舞台上展开,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连同几十名演员,在台上各自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台下1700多人情不自禁大声叫好。

在香港演出期间,谭元寿有幸见到了孟小冬。孟小冬看了谭元寿的《空城计》后,对他的艺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

“郭建光”家喻户晓

作为谭派传人,谭元寿基本继承了谭派的表演艺术及声腔艺术,但是他的艺术得到广泛影响,却是在演现代戏的年代里。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京举行。北京京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取得成功,谭元寿在剧中扮演的郭建光在当时家喻户晓。

1980年后,谭元寿致力于恢复传统戏,主演了大量京剧骨子老戏,并先后为近50部老戏进行配音工作,一直到90岁还登台唱戏。

据说,谭元寿先生是在睡梦中离去的,走得很安详。虽然他离开了,但谭派艺术还在,谭门的精神还在。谭派第六代、第七代传人也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谭鑫培老生传人
嘻哈跆拳族
宝宝所患的细菌性肺炎“传人”吗
Songs from the Past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京剧行当——老生
“非遣”传人的行业担当
谭鑫培带头起哄
谭鑫培带头起哄
老生:那一抹沧海与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