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缓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0-11-23 01:48韩冰吕春晖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8期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新工科就业指导

韩冰 吕春晖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部分大学生求职紧迫性下降,择业期延长,“缓就业”现象日益突出。而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基于此,本文针对工科大学生暂缓就业现象的心理因素展开研究,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群体动力理论进行深度剖析,并点对点地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缓就业;就业指导;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群体动力学

引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全面化发展,应届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我国连续五年毕业生数量突破800万,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和有限的岗位数目俨然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主要的矛盾。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当前“新工科”的时代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的兴起对工科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市场制度不完善、就业价值取向不明确等因素导致“缓就业” 现象,对此的探讨与改善刻不容缓。

1.工科大学生“缓就业”现状分析

在“新工科”的时代背景下,就业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工程人才需求增多,对传统工科生自身素质及就业准备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部分工科毕业生通过选择延缓就业来延缓职业选择。“缓就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急于进入职业市场,而是暂时通过选择游学、深造、创业考察等方式延长择业期的行为。“缓就业”既不属于就业,也不属于失业,而是一种“积极待业”现象,这种新兴就业价值观对于传统就业价值观的碰撞,打破了“毕业即工作”的传统模式。究其根本,“缓就业”是由大学生在未来规划的过程中择业观的不稳定造成。对于“缓就业”现象,可根据群体动力理论分析其心理特点及成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改善及引导方向。

2.工科大学生“缓就业”心理问题

根据群体动力理论,构成群体动力共計五要素,分别是:领导者、群体目标、成员个别化特质、环境、群体结构,任一因素的特质都对群体的心理表征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可以将导致工科大学生出现“缓就业”现象的心理问题归纳为:

2.1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不完善

就业指导体系相当于群体动力的领导者,是群体的核心。优秀的就业指导体系应提供计划、组织、协调、沟通、指导、激励、考核等多项功能。各高校都建设了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推出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课程。但有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资源陈旧、课程流于形式,不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情况存在。

2.2就业价值取向确立不明确

所罗门·阿西的理论是:“有的人即使在本人感受到的信息与群体处于完全对立的情况下,仍然会追随群体。”大学生处于未来生涯规划初期,择业观仍不稳定,无法精准定位自身需求和能力,对于职业倾向的探索和职业角色的定位没有清晰的认知,出现“随波逐流”的盲目缓就业或“好高骛远”的被迫缓就业现象。有的人在就业过程中犹豫再三,难以抉择,跟风“缓就业”;有的人在就业过程中盲目追求个人特质的实现,对就业的自我满意度、舒适度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宁可待业也不屈就,从而导致“缓就业”。

2.3求职择业心理怯懦不自信

有些大学生没有在就业准备阶段培养出强硬的心理素质,没有细致认知社会人才需求,导致对就业没有全面的认识和规划,无法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因此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往往会畏惧竞争,逃避竞争,遇到挫折或碰壁,便会畏缩不前,陷入焦虑、失望与自我怀疑的情绪中。

2.4内部外部双重压力需解决

群体所处的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或社会环境都会对群体产生影响。在求职过程中,除了激烈的外部竞争压力,家庭因素可能是内部压力的来源。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收到父母、亲戚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的“指导”,导致大学生就业选择时产生心理压力。家庭的经济原因也可能导致缓就业:一方面,往返求职、衣物购置的开销往往让某些家庭囊中羞涩;另一方面,一些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愿意在子女找到满意工作前继续提供经济援助,而这种待业可能会使人习惯于安逸,从而从“缓就业”变成“懒就业”。

3.工科大学生“缓就业”价值观引导建议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构成,满足需求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缓就业”问题不只是择业期的客观延长,本质上反映的是就业的主观态度,针对于当前导致缓就业心理问题的种种因素,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如何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3.1满足“生理需求”,形成家校联动机制

生理需求即为最基础的心理需求、经济需求。在经济上,要为由于资金原因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就业帮扶,给予适当的经济支持。在心理上,要在辅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穿插心理层面的教育,要针对“缓就业”衍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对应解决方案。对于好高骛远,追求高工资高待遇的学生进行定位矫正,令其正确的看待自身优势劣势、客观看待社会现实。对于容易产生自卑怯懦心理的学生,要着重培养个人自信。同时可以为家长传授相关知识,形成家校生三方联动结构,共同商讨就业意向。

3.2满足“安全需求”,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安全需要是指人们需要稳定、有秩序、受到保护。满足基本需求后,要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切合学生实际要求。同时,学校应该对授课教师进行统一培训。针对国家政策、人才需求,形成完整的就业体系信息链,使之更具有方向性和实时性。与此同时,当大学生的专业对口职业出现了行业饱和或教学滞留的现象时,也应及时帮助其进行职业“转型”,达到学以致用。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可以减少学生就业时的迷茫心理和盲目就业的从众现象。

3.3满足“社交需求”,注重朋辈学习功能

社交需求是指要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保持社交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变革,就业指导形式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囿于讲座、课程等陈旧形式,而应鼓励学生建立与就业创业相关的社团,发挥朋辈的引导作用。同时,可以举办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分享会,让亲身经历者分享求职感想,传授就业经验,提供就业思路和参照模范。

3.4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自我实现需求是指在人生道路上完善能力、实现潜能的自我丰满。而在“新工科”时代建设中,在政府多项创新政策的激励下,可以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自主创业。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在保证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做到敢闯敢拼,既可以拓展的社会的就业渠道,也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的缓就业是新型就业价值观对于传统工科生的碰撞,高校在就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冷静分析,辩证对待,合理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黄永斌.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透视及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4):51-54.

[3]张阔.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四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3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工科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一以吉林大学为例。项目编号:SZY2017010

猜你喜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新工科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需求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杰克·伦敦小说《马丁·伊登》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