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名人如何应对挫折

2020-11-23 01:59刘永加
风流一代·青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李贽通州林则徐

刘永加

近来,陆续有学生或老师因为学业或生活上遇到困境选择走上不归路,令人惋惜。如何面对困境和挫折,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风流人物,也曾遭遇风吹浪打,他们是怎么应对的呢?

苏轼在黄州读书修身

北宋大文豪苏轼(1037—1101)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乐天派。元丰二年(1079),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他写给皇上的《湖州谢表》,本来是例行公事,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弄出了惊天动地的乌台诗案,苏轼被打入了死牢,险被砍头。后来,虽免一死,却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人生陷入了低谷。

苏轼没有颓废消沉,他迅速调整自己,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没有饭吃,他就开荒种粮;副食缺乏,他挖掘当地的食材资源,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甚至酿出了东坡酒,把生活搞得有滋有味,还深深影响了当地百姓。

一生嗜书如命的苏轼,把在黄州的贬居生活变成了修炼自己的机会,不放弃任何时间来读书,还发明了“八面受敌读书法”。该法取自《孙子兵法》“我专而敌分”原则,意即若八面受敌,则要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苏轼认为读书也是一样,不是兼收并取,而是要集中精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深入探究,然后融会贯通。

据《道山清话》载:苏轼在雪堂每天都要读诸子百家。至于前人诗文,他特别喜欢杜牧的《阿房宫赋》《过华清宫》等,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每读完,便嗟叹不已。

苏轼读书喜欢边看边抄,他曾对弟子说过,自己每读一部经典,都是从头抄到尾的。他曾把《过华清宫》等诗作抄了三四十遍,还曾手抄《金刚经》。

台湾当代作家蒋勋说:“这段时间是苏轼最难过、最辛苦、最悲剧的时候,同时也是他生命领悟最深、最超越、最升华的时候。”正是在黄州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苏轼刻苦读书,勤奋写作,每天晚上三更以后才睡觉,四年下来,成就斐然,写出诗200多首、词66首、赋3篇、文章(包括小品)170多篇、书信280多封,还写了9卷《易传》、5卷《论语说》。

在这期间,他不仅书法、绘画、词文达到了艺术巅峰,就连农学、美食、医学等方面也都得到了提升。

李贽在通州寄情山水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1527—1602)曾任城教谕、国子监博士、姚安知府。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放弃官位,转向讲学。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夏秋之际,李贽结束山东济宁、南京等地的游历,回到湖北麻城,遇到了麻烦。因为他离经叛道的学说,引起了当地乡绅的极大不满,他们散播李贽会妖术的谣言,煽动普通百姓围攻李贽,甚至捣毁了李贽为自己准备的归宿地。

听说李贽遭受迫害,马经纶冒着风雪,长途跋涉三千里到湖北,去救援李贽。万历二十九年(1601),马经纶为了便于照顾李贽的生活,最后决定将他接到自己通州的家中。

面对如此大的打击,李贽并没有灰心丧气。来到通州后,他就住在莲花寺马经纶的庭院里,立即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继续写作《易因》这本书,每日与马经纶研读《易经》,“每卦千遍”。他常引苏东坡的话,“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来表明他做学问的态度。

闲暇之余,李贽在马经纶的陪同下,与随行人员一起到周边地区游玩,还曾写下《温泉酬唱》:大都天下士,已在此山中。爱客能同调,相随亦向东。洗心千涧水,濯足温泉宫。老矣无余弃,愿师卫武公。

从这首诗中可见当时的李贽醉心于通州的山水,对于马经纶给予他的安静生活十分珍惜,从侧面也反映了通州人民给他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这年夏天,好友刘东星也多次派人来接李贽,李贽婉拒了刘东星的好意,只是抄寄自己所写的杂记以示纪念。也许是经历了长时间的飘摇无定的生活,李贽对通州的环境、百姓和生活都感到很满意,愿意在此留下人生最后的美好记忆。

在通州的日子很愉快,自知年事已高的李贄,抓紧时间写作,继续修改《易因》,这是他最后的学术著作。写完《易因》书稿后,他请马经纶提建议,马经纶建议将书名改为《九正易因》。

正是在通州,李贽完成了所有的著作,通州也成了他的最后归宿地。

林则徐发配途中抗洪

清代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林则徐(1785—1850),因为虎门销烟成为民族英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却因为销烟而被贬。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禁烟、抗英有功的林则徐,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发配到伊犁“效力赎罪”。接到谕旨后的第二天,林则徐就告别浙江海防要地镇海,踏上了充军边疆的万里行程。

这是多么可怕的贬黜之旅呀,此去万里,林则徐已经56岁了,能不能回来尚在两可。

即使在被发配充军途中,他仍以大局为重,听从朝廷的召唤,在黄河决堤的时候,投身到抗洪中去,实践了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信条。

六月十六日,传来黄河河南祥符(今开封)县张家湾决口的消息。由于河道治理官及地方大吏抢堵不力,黄河水直冲省城,多数街道水深丈余,官署民舍倒塌无数。身任河道总督的文冲面对泛滥的黄河水束手无策,还力主将官署迁往城外高处避患。河南巡抚牛鉴同样也是慌作一团,跪在泥淖中号啕大哭,大呼“百姓助我”。黄河水越过开封后,横扫河南陈留、通许、杞县、鹿邑、睢州、柘城及安徽一些州县,大地一片汪洋,人民深陷灾难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洪涝形势,清政府大为震动。从六月三十日起,道光帝连下三道敕令,命文冲速筹防止水灾扩大的办法,并派出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亲往河南总理河工,又接受王鼎建议,下令精于治河的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

林则徐接旨后,不顾朋友劝阻,当即写了一首七律表达心情:“尺书来汛汴堤秋,叹息滔滔注六州。鸿雁哀声流野外,鱼龙骄舞到城头。谁输决塞宣房费,况值军储仰屋愁。江海澄清定何日,忧时频倚仲宣楼。”他在诗中,既慨愤英军入侵,又悲愤荒灾蔓延,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写罢诗,林则徐毫不犹豫,毅然奔赴灾区。

八月十六日,林则徐到达开封,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立即搬至工地住下,协助钦差大臣王鼎办理堵口事宜。当时伏秋大汛将过,林则徐建议抓住时机开展堵口,组织人力、筹集物料,并与有经验的老河工研究堵口方案,最后决定:在决口东西各筑正坝、上边坝、下边坝三道坝,从两端向中间进堵;同时开挖引河千余丈,分流回归故道。他仍然像从前在各省执政时兴修水利一样,风里来,雨里去,和民夫一起坚持在工地上,患病了也不休息。

到十二月底,在林则徐的得力组织下,东西两坝及引河工程已完成大部,虽曾一度跑埽(用树枝、秫秸、石头等捆扎而成,用以堵口或护岸的物料)十余丈,经过奋力抢修,终于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七合龙成功,迫使黄河水全部重回故道。

看着林则徐尽心尽力在堵口一线奋战,王鼎十分感动。在堵口将近完成时,王鼎即上奏皇帝,以“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要求免予充军,但道光皇帝当时已被侵略军吓破了胆,怕留下林则徐对讲和不利,仍然令他充军伊犁。

苏轼、李贽和林则徐的人生也多是不如意常有八九,每个人在这个世间都会遭遇困境,遭遇至暗时刻,如何去面对,如何走出困境,需要我们保持积极心态。或许一转念,一转身,就会看到那些困境和至暗时刻有不一样的面貌,从而走出不一样的路来。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西米绘图)

猜你喜欢
李贽通州林则徐
林则徐奖“错”
李贽的自由
漫话李贽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浣溪沙·春日单车走通州
最有故事的通州楼市
通州过热的房市正在降温
家乡的世界伟人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