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底色,文明实践光耀幸福沈北

2020-11-23 16:43翟元斌
雷锋 2020年11期
关键词:雷锋新区志愿

沈北新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座充满朝气的沈阳北部综合性现代化副城。这块土地曾经是雷锋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有着厚重的雷锋文化底蕴。2019年12月,沈北新区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省级试点。他们自觉发掘雷锋文化资源,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沈北新区文明实践路径。

访谈人:翟元斌

雷锋杂志社雷锋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嘉宾:衣丽娜

沈北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

擦亮雷锋文化底色,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底蕴与内涵

翟元斌: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任何创新实践活动,只有在对地域文化的搜寻中,找准最能代表该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加以对接融合,建构起的“大厦”才能根基牢固,具有超长超强的生命力与独有的价值。辽宁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是学雷锋活动的起源地。沈北大地存留雷锋生前活动许多印记。新时代文明实践创建从这里出发,一定会获得特别的感悟。

衣丽娜:

在党校学习时,马克思的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个道理对于文明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辽宁省特别是沈北是雷锋文化繁茂生长的热土,马刚街道中寺社区曾是雷锋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在雷锋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就是在马刚街道度过的。《雷锋日记》中的“雨中送大娘”就发生在马刚街道。我们发掘宝贵的资源,在马刚树立起雷锋文化标志碑,建立展室。这里成了各类活动首选之地。

注重地域文化与人们活动的粘度,文明实践创建抓牢雷锋文化热土,必能大树参天。道理在于雷锋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文明实践的终极目标直接同一,追求人民利益至上,为人民谋幸福。学雷锋活动是志愿服务的先声,雷锋精神赋予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灵魂和道德滋养。雷锋文化包含的钉子、螺丝钉等精神,恰恰是文明实践工作队伍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具备的素养。雷锋这个温暖的道德符号,获得老百姓一致认可,这种文化的认同和联结,让大家自然而然地把文明实践中心当作自己的家,主动热情地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文明实践的向心力、凝聚力倍增,工作局面很快打开。

我体会擦亮辽宁厚重的雷锋文化底色,丰富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厚的底蕴与内涵。构建辽宁具有雷锋文化特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扩展了雷锋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增添了学雷锋活动的活力,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与生活化,垫高辽宁“发祥地”“第二故乡”“起源地”的地位。

标准化主导特色化,熔铸文明实践“5链”新格局

翟元斌: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全面加强而采取的一项战略举措。

文明实践的标准化与个性化是文明实践工作中一直探索的课题。德国著名历史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它自己的土壤——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沈北文明实践在“实起来、强起来、新起来、活起来”的驅动下,描绘出别有韵律的风景和图像。

衣丽娜:

中央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规范的指导意见。沈北在坚持标准化建设前提下,将标准化与特色化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坚持需求导向,大力整合阵地资源,创新开展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机制建设,构建了沈北文明实践的组织链、阵地链、项目链、融合链和价值链“五链”运行机制。

组织链——布局4+N文明实践矩阵

“纵向连接所站点,横向联系党政群。”沈北新区自上而下创新性构建起区+街道+社区+特色实践点四级文明实践阵地,即在1 个区级文明实践中心、10个街道文明实践所、120个社区文明实践站的基础上,着力打造4+N式的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矩阵。一社区一特色,创新打造432个特色实践点,结合爱心企业、乡贤能人、文化基地、协会组织等多种形式,把实践点建到老百姓的家门口、热炕头。

阵地链——构建服务群众需求智能平台

沈北新区就推出“线上线下”双重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新时代文明实践”,建立志愿服务五维智能运行管理系统。线上,从按需点单,到实践中心(所、站)组单,志愿组织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激励五个维度,形成闭环管理;线下,组织特色志愿服务市集,“周末有约”“邻居节”活动,无缝对接群众需求。

志愿服务大数据决策指挥系统,实现所有实践中心(所、站)的志愿服务项目,均能实时跟踪、数据跟进、全程记录、结果可查可追溯。

项目链——打造精准可持续志愿服务品牌

依托大数据,对群众点击量大的需求设立专门服务,打造精品品牌。如“致富帮帮团”项目,由全区132名致富带头人牵头,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第一书记助农集市”,由第一书记志愿服务小队开展驻村公益活动,采取电商合作+媒体推广+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妈妈客厅”项目,由专业志愿团队承接,定期开展妈妈讲堂,帮妇女提升素质;“红色故事会”项目,由区委党校志愿团队承接,由老革命老干部领衔,讲述激情岁月的故事;“树荫艺术家”项目,由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主讲,培育群众艺术修养。

融合链——提高系统运作的开放程度和联动机制

沈北文明实践强化“中心-站-所-基地/点”的参与、协同与链接,既清晰文明实践活动的边界,又兼顾全区一盘棋的配合与协同,放大文明实践的效应。

价值链——引领保障文明实践方向

沈北新区在落实落细上下功夫,建立理论宣讲平台,组织“百人讲习团”“青年讲师团”“思政教师团”等基层理论宣讲志愿队伍,创新“赛制式”“互动式”“分众化”等宣讲形式,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乐意听”。

双融合实现同向发力互促共赢,放大文明实践效应

翟元斌:

各地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都遇到如何与区域各项事业发展融合的问题,您在前面谈到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放到中国之治中的乡村治理战略格局来思考融合问题,很有启发性。

衣丽娜: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中国之治乡村治理重要的一环,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只有融合建设、融合开展,才能有效开展,放大效应。

沈北探索的是双融合模式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自组织融合。以往很多单位或系统在基层都有阵地、活动、服务等资源,条块分割、互不搭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统筹组织、宣传、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力量,盘点摸清现有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家底,统筹调配政策理论宣传宣讲、科教文卫、农技手工艺、乡土文艺文化等资源,组建统一志愿服务联盟,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和阵地,服务基层群众。简单说就是整合县级部门、镇村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根据需要统一调配使用。另一种是组织外融合。这是指文明实践中心自身工作与全区各项工作的融合。比如与文明城市创建相融合,组织2.8万人次志愿者走进市场、社区、主要街路等380个点位,全面参与“清洁沈阳”“文明祭祀”“文明出行”“文明社区创建”等活动。积极与营商环境建设相融合,引导志愿者参与营商环境监督,帮助政府部门找不足、补漏洞。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融合,以文明村庄、村规民约为载体,实现群众自愿参与、自下而上制定村规民约农村社区全覆盖。与疫情防控相融合,组织志愿者参与抗疫志愿宣传和协助点位防控等工作,全区近万名党群志愿者参与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带动全社会近3万群众积极响应。文明实践工作与重点工作相融合,实现全方位叠加互动,同向发力、互促共赢,增强放大了文明实践效应。

访谈手记

走进沈北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道红色拱门构成的通道令人眼前一亮。长廊两侧悬挂着十几位“沈北好人”“道德模范”的大幅彩色图片。衣丽娜部长依次給我们讲述画像背后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柔情细语中吐露出她对人物的熟知和敬慕。

在“稻梦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衣丽娜登观景台,指点3万余亩色彩斑斓的稻田画,给我们展现另一番景象——以雷锋文化为底蕴的沈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恢弘未来。

一个柔情细语,一个豪情万丈,绘成沈北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独有韵味的风景。

沈北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列入辽宁省试点并不算早,近一年的实践彰显出沈北人开展文明实践建设的自信、自觉、自强。浓郁深厚的雷锋文化资源,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先行试点丰富的经验给了他们汲取营养的自觉,而辽宁“长子精神”,激荡起他们释放后发优势的自强。

沈北文明实践帅气地走在大路上。

猜你喜欢
雷锋新区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国家级新区西部发展新引擎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志愿小队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