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下永济市心意拳发展研究

2020-11-24 03:13贾瑾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永济市灵魂文化

贾瑾新,柳 彤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尤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指引下,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着眼于永济市心意拳文化发展的困难,理性看待文化全球化,找寻适合永济市心意拳发展的道路。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懈动力,同样文化也是永济市心意拳发展的根本基础。着眼于心意拳文化之根和魂,才能保证永济市心意拳的持久健康发展。

2 永济市心意拳概况

心意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拳种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是三大内家拳之一,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之后流传到各个国家。

永济市是心意拳的发源地。明清时期永济姬际可创立的心意拳[2],据姬氏族谱记载:1959年,尊村建立“奉先堂”,用来供奉姬际可画像与兵器;文革时期烧画像、毁兵器,“奉先堂”损毁严重;文革后,姬氏20世孙姬祥和先生秉承先人遗志,坚持练习心意拳,20世纪90年代姬祥和去世后河东地区的正宗永济心意拳失传。

2001年曹忠义在山西晚报发表《心意拳考》,在山西省产生一定的影响,再一次让永济心意拳走进大家视野;2002年在永济市尊村召开心意拳创始人诞辰400周年大会,为今后永济心意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4月19日,广大心意拳的爱好者自发组织,正式向当地政府申报并成立了永济市心意拳协会,以薛志敏为会长的心意拳协会隶属于山西省形意拳协会。至此,心意拳在发祥地有了自己的组织。2009年6月,永济市心意拳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永济市正宗的心意拳在姬祥和之后姬氏一族已无人组织,永济市心意拳传承中断过一段时间,再次兴起传承是在申请协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再次兴起以协会为中心传承,发展比较缓慢,永济当代传承人在不断的为之努力。

3 文化自信下永济市心意拳文化发展困境

3.1 文化大融合导致永济市心意拳文化缺失文化认同

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3]。”新时代下,中国对于各种文化是包容,对各种文化都可以接受,促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碰撞。永济市心意拳文化在面对多种多样的外来文化以及中国武术文化各种文化的融入,产生了对自己文化价值、生命力、地位没有信心的一种文化态度,文化自卑的现象。尤其是在面对外来文化,认为自己许多的文化不如外来文化。例如:跆拳道的传入对永济市心意拳冲击较大。永济市心意拳要在百花齐放的文化中看清自己文化的形态,与时俱进,文化没有好坏之分,文化只有多样性与差异之分。文化之间都是平等的,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结合当下深入了解,发掘永济市心意拳文化价值,增加文化认同。

3.2 生存基础的缺失导致永济市心意拳文化流失

明末清初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国外列强的入侵,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人们苦不堪言,人们为保自身安全,心意拳应运而生。心意拳的产生、发展都与当时历史背景紧紧相扣的。 但是,历史变迁过程中,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重心不断向大城市转移,外出打工等情况不断增加,现代生活方式、方法逐步相融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永济心意拳的生存、传承、发展都产生一定转变,直接导致永济心意拳文化重度流失。其次商业经济的推进,政府政策的改变导致当地大部分人选择新的生存方式,观念、理念发生巨大变化。最后外来文化宣扬竞技体育精神,对永济市心意拳文化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 这个情况下直接造成了永济市心意拳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缺失,从而导致了心意拳文化流失。

3.3 永济市心意拳消亡现象显现导致永济市心意拳文化焦虑

济市心意拳文化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丰富了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加深,社会经济由原来小农经济不断向商业经济转变,在这样背景下虽然有当地协会人员对心意拳文化进行部分保留、传承,但是仍然面临的日渐严峻形势,有些心意拳文化已经失传,比如:姬祥和去世后永济市家族传承已经消失等,也有些则处在濒危阶段;心意拳内力,心意拳在发展过程中,缺少系统的整理,直到21世纪以后才有相关人物整理。但是心意拳在当地的生存岌岌可危,出现习练年龄偏大、难度偏低等现象,发展及传承陷入窘境。

永济市心意拳人才流失严重。永济心意拳文化消亡显现现象也正表明人才缺乏的现象。不同地区、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均衡,永济市大部分青年出于生活压迫到城市务工,这也直接导致永济市心意拳传承人的缺失;其次永济市新时代年轻人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逐步淡漠当地永济心意拳文化;再者永济心意拳传承人培养上大部分继承传统的方式,传承推广面小,人才流失较严重,使作为传承主体的现代年轻人,理应成为传承的主力军,但是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放弃传承。

心意拳具有独特传统文化。心意拳文化是崇礼、平和,强调天人合一,从而导致缺乏竞争意识;注重整体效益,强调“里三合、外三合”,注重感性,这导致心意拳理论,抽象性强,古文难懂;在技术培育、实践经验方面较为丰富,但对运动的原理、理念研究的不多[4]。此外,心意拳属于内家拳,束缚了永济市心意拳的传播,彼此之间鲜少切磋交流,甚至为了保密,文字记载较少,发展缓慢。

经济社会发展处在转型阶段、人才流失严重、独特传统文化等造成永济市心意拳消亡显现,从而导致了永济市心意拳文化焦虑。

4 提升永济市心意拳文化自信的发展路径

4.1 提升永济市心意拳文化凝聚力展现文化自信

通过心意拳作为契机,对传承、发展永济市心意拳文化,增强永济市人民凝聚力、团结力,提升自信心。一是结合永济市当前的实际情况,立足十九大精神之下,在中国新时代下,展现新的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时代脚步勇于创新、优势互补,使永济市心意拳文化与党的中央方针相适应;二是推进永济市心意拳文化发展,平等看待文化差异,心意拳文化的“财富”惠及每一位永济市人民;三是要努力提升永济市心意拳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如高峰论谈会、中国武术资料挖掘整理交流大会、意拳源流研讨会等,期间也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比如:《形意拳考》《形意拳源流》《姬际可《倚山武论》的版本及价值研究》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永济市心意拳。当今比较流行做法将心意拳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增加其吸引力。

4.2 唤醒永济市心意拳文化根本与灵魂,树立文化自信

在永济市心意拳受到文化自卑、文化差异、社会变革、文化大融合等冲击下显十分无力。文化自卑的背景下,在心意拳文化的根本和精髓传承上出现偏差和自卑,使心意拳文化不断推进和发展中出现偏差;随着文化大融合,永济市心意拳在发展与解释根本与灵魂上偏离原始初衷,特别是西方体育的渗入,人们过度盲爱,也成为永济市心意拳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传统武术“门庭冷落”向竞技武术“一枝独秀”转变[5],使得传统武术在传承与发展中丢了根本和灵魂。反思永济市心意拳焦虑是“它的根与本体被抛,陷入无根与武魂状态,文化认同危机出现危机[6]。”永济市心意拳文化需要更多认同,需要给予更多鼓励,更需要文化自信。重组心意拳文化自信,需要构建和领悟心意拳文化根本与灵魂,根本就是心意拳的功法,心意拳的功法“里三合,外三合”,灵魂就是心意拳的理念。心意拳的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核心思想理念,唤醒心意拳根根本与灵魂,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的认同感。

4.3 发扬、传承与发展推动永济市心意拳文化自强

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能更长久发展文化。可以说文化是心意拳发展的基础动力。心意拳文化经历300多年历史锤炼,优秀的传统心意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和灵魂。发扬根本,传承灵魂,永济市心意拳才能更有底气稳步前行。推动永济市心意拳文化自强要:一是使永济市人民对心意拳形成认知,传承发展、广泛传播等方法增强认同感;二是心意拳文化自信源于延续传承、博大精深、功法多样、渊源传承。要实现心意拳文化自强源于心意拳文化自觉,将自身带入文化、理解文化、珍惜文化、信仰文化;三是永济市心意拳文化发展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守住功法、理念等核心要义,尊重心意拳文化发展的规律,勇于创新。着于当下、面向未来,推动永济市心意拳文化发展,培育凝聚精神、爱国精神和永济精神。

5 结论

心意拳文化不仅是永济人民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财富。聚集认同感,展现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发扬永济精神,凝聚永济力量,传播永济市心意拳文化价值,疏通永济市心意拳文化焦虑,传播文化魅力。凝聚永济市心意拳文化认同,平等看待文化差异。传承永济市文化灵魂和根本,减少文化流失。坚定永济市心意拳文化自信,冲向文化自强。

猜你喜欢
永济市灵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小跟“包”眼中的她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登鹳雀楼
文物旅游景点的开发与管理
谁远谁近?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灵魂树 等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