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案例探析

2020-11-24 08:17郭欣瑜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3期
关键词:贫困生学业困难

文/郭欣瑜

无论是对教育系统还是对其他社会系统而言,脱贫攻坚都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这项任务也对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推进学生资助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1]。今年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高校承担的对于贫困地区大学生资助任务越来越重要,一个学生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而一个贫困学生的背后是一个贫困的家庭,资助好一名学生等于帮助一个家庭实现脱贫。因此,在做好学生资助的同时,也需要做好“扶志”与“扶智”工作,这是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2]。

一、案例概述

随着国家高考招生政策的变化,笔者所在的南京工程学院2016 年以来来自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比例明显增高,这些学生普遍面临着经济与学业的双重困境,也往往因此滋生一些心理问题。其中一位来自贵州的2016 级W 同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W 同学来自贵州,早年父母离异,该生跟随母亲生活,与父亲断绝来往。入学前一年,母亲因病去世,该生独自生活,主要依靠母亲遗留的房产租金,且由姐姐提供一定的补助。家庭经历让该生很早就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也因此有强烈的责任心,相对同年龄的学生比较早熟,同时缺乏自信心,强烈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生性敏感、自卑,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容易进行负面理解。

二、案例分析

W 同学存在因经济困难而引发的学业困难和心理问题。其中,该生的经济困难随着国家助学金资助、勤工俭学等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对其在大学生活和未来就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其学业困难和心理问题,其中该生在新生心理普测中曾流露出自杀倾向。

在大一上学期发生几件具有代表性事件:

1.在新生心理普测中该生数据异常,在测试过程中流露出在母亲去世时,曾有自杀倾向,后期独自生活也较为孤独。

2.虽家庭经济困难,但是出于对自身特殊家庭情况的自卑心理,不愿被班级同学知晓,因而在开学初期并未告知班主任、辅导员家庭经济情况,更未申请任何资助。

3.大一第一学期,高等数学期中考试未能及格,且英语,近现代史等基础较差,如此下去将会影响其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甚至会影响其正常毕业。

4.常常觉得同学们不喜欢他,与自己不是真心做朋友。而了解其周围室友、同学等对其评价,获得的却是一致好评,都觉得他是值得交往的朋友。

5.对未来生活比较悲观,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又是外地生源,特别是对未来就业缺乏规划。

综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不自信、自卑感等心理困境;另一方面是要提高其学业成绩,特别是英语成绩,保证其顺利毕业,为其未来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的双重铺垫。

三、案例处理

对于学业问题的解决,需要遵循“单刀直入、设置目标、奖惩结合、三方助力”原则。“单刀直入”就是与其正面交流,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并且要言明可能会影响其将来顺利毕业的严重性。“设置目标”是要为其学业成绩制定任务、目标,利用生涯理论对其现阶段进行评分,然后设立总体目标和各阶段的分解目标[3]。与其沟通,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大学最高目标为获得一次奖学金,最低目标为各门合格,并令其顺利通过英语四级以及计算机一级,顺利毕业。“奖惩结合”就是要在达到目标时候进行一定的奖励,而未完成任务则要进行相应的惩罚。“三方助力”则是需要专业课教师在课堂和课后予以一定的关注和激励,寝室同学创造一个好的学习风气,辅导员教师给予一定的鞭策和监督。

对于自尊感低、不自信、曾有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首先在经济上缓解学生贫困状况,帮助其正常参与学校学习,采取“四多政策”,即“多鼓励、多参加、多接触、多分享”。多鼓励,首先,要对其身上的优点予以表扬,可以直接称赞,更多可以借助与其他同学进行团辅互动游戏,借他人之口给予鼓励[4];其次,对其在学业、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进步要及时鼓励;再次,在其谈论对某些事情规划或未来憧憬时,不急于否定其中的不合理性,而是先鼓励,与其一起列出清单,确认哪些是可行因素,哪些需要改进,哪些只能放弃。多参与,鼓励其积极参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扩宽眼界,扩大交际圈。对于W同学,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其担任班级副班长的机会,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组织班级活动。令该生在学院的心理健康协会中担任干事,引导其参与到学院的“一米阳光”心理情景剧的表演。多接触,创造机会让W 同学与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在课堂外进行深入交流,例如,安排其在班主任所在部门以及校图书馆承担勤工助学工作,让其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工作。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更了解W 同学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干预;另一方面,帮助教师完成任务也有助于培养其自信心,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多分享”,作为班委成员,每月开一次主题班会或者班委会,作为小组讨论的小组长进行发言总结,增强其自信心,逐步克服在众人面前表达自身意见的恐惧。

四、启示和思考

(一)谈心谈话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谈心谈话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谈心谈话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教育和管理手段,而是需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有什么内在的需求、有什么内在的矛盾与困惑,在谈心谈话的基础上,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要处理好程序公开与学生隐私保护的关系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学生群体中的关注度高。因此,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可以在评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多角度多途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如采取家访、个别访谈、大数据、信函索证等方式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在评审程序严格、评审条件公开、评审结果公开的基础上,尊重和保护学生尊严,杜绝学生(或监护人)当众诉苦、互相比困的现象。资助工作后续要加强学生信息安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落实资助信息安全责任人,严格管理各类学生资助信息的查阅、复印、流转、公示、存档等操作,严格学生资助信息的使用权限范围。

(三)建立预警机制,提前进行学业困难干预

本案例处理得比较成功,由于及早启动了学业预警机制,联合教研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班级班委等联合发力,将学业和科研辅导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帮助学习困难学生从容应对,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深挖根源分析原因,认知风险并积极行动,可以针对主要指标,如平均学分绩点、大学英语四级、计算机等级、学位授予资格等方面重点帮扶,提高育人成效。

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困境等问题不能只依靠传统的救济性资助,而是要依靠发展性资助。在充分满足贫困生保障性需要的前提下,以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生的发展性需要,促进贫困生在专业学习、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以期进一步实现高校育人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均衡性;在法理层面,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提升贫困生的责任意识;在实践层面,济困与铸志并重,达成助困与育人的结合。

(四)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资助育人机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情况可以分为学业困难、心理问题、就业困难等类别,针对不同贫困类别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学业困难的贫困生在贫困生群体中居多,家庭环境差、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差等原因都是导致其学业困难的因素。在帮扶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应主动建立贫困生学习帮扶小组,针对性建立一对一帮扶。在贫困生建档时,应形成贫困生帮扶跟踪表,掌握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周总结贫困生学业帮扶效果,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心理问题贫困生方面,高校应重视新生入学心理普查结果,对心理普查异常的贫困生要建档帮扶,定期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多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掌握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必要时转接心理咨询老师或心理医生。要针对性召开感恩诚信、励志自强等主题班会,开展心理疏导课程,加强贫困生抗挫折教育,提升贫困生适应大学和社会的能力。

猜你喜欢
贫困生学业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艰苦的学业
困难我不怕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选择困难症
35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