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研究
——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综述

2020-11-24 09:12
体育教育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全民赛事体育

宋 平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2018年11月1日至4日,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西安体育学院承办的以“科学健身,全民健康”为主题的“2018年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在西安体育学院成功举办。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686篇,经过查重检测、专家评录用468篇,录取率为68.2%,其中专题报告228篇、墙报交流240篇,专题报告录用率为33.2%,墙报交流录用率为34.9%[1]。大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任海教授分别作了《健康中国、从我做起》《基于健身环境、行为和效果维度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2017年度)》《身体素养:一个应对全球健康危机的新理念》三场主题报告,设置了“运动处方的推广与实施”“全民健身的新思路、新理论与新方法”两场专题沙龙,围绕全民健身活动与群众体育赛事发展、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理论、全民健身设施、场馆研究等八个专题内容,以研讨和墙报交流的形式进行了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当前阶段我国全民健身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1 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共设置了三场主题报告,第一场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家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王陇德院士作的《健康中国,从我做起》大会主题报告,王院士从中国慢性病流行形势严峻、当前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国际社会的保健共识、慢性病防控对策,以及保健的主要原则、方式及注意事项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慢性病之一——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劳动力人口比重,相关危险因素等;论述了肥胖产生的原因——摄入与消耗不平衡、体能消耗过少;提出了保健的五大原则。上海体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佩杰作了题为《基于健身环境、行为和效果维度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2017年度)》的报告,报告内容分为评估数据来源、主要评估结果、年度变化情况、思考与建议四个部分,对2017年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复核抽测和青少年体育健身现状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我国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达到60分以上的有17个省份,省际的极差达16.8分;静态行为时间过多、身体活动水平强度不足是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隐患。针对以上情况,陈教授提出以下建议:①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青少年体育促进机制;②学校体育需要从学校“有体育活动”向“有效体育活动”转变,提升活动时间中中高强度活动时间的比例;③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淡化“考”的应试痕迹,发挥“考”的持续导向作用;④有关部门启动对指数测评体系的支持力度,在进一步提升评估科学性的同时,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健身测评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任海教授作了题为《身体素养:一个应对全球健康危机的新理念》的主题报告,指出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展开,身体活动不足的“坐姿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人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健康威胁——慢病,“身体素养”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任海教授还对英国、加拿大、美国三个国家的身体素养分别进行阐述,最后提出推动体育融入生活——体育生活化和生活体育化。

2 专题报告

2.1 全民健身活动与群众体育赛事发展研究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12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在内的全国性体育赛事审批一律取消,全面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打破社会力量组织、承办体育赛事的制度壁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突出重点,完善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这两份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大力推动了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赛事的发展。河北体育学院张建会教授在《美国冬季运动项目发展实践及其经验》一文中指出:美国代表团竞赛成绩始终位列历届冬奥会奖牌榜前列,冬季竞技体育成功与其项目的发展基础和深厚的参与群体密不可分。美国冬季运动项目发展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运动项目协会的价值引领作用激活基层会员团体的广泛参与;第二,冰雪运动小镇秉承生态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促进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的运营理念吸引着会员群体的全年参与;第四,冬奥会遗产持续影响着人们的运动参与热情,独特的项目文化形塑着人们的认同。北京体育大学崔雨的《英国“街头田径”赛事发展模式及启示》一文采用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对英国和中国两个国家“街头田径”赛事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我国“街头田径”赛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场地利用率低,项目单一,主要集中在田赛中跳跃类项群的单个项目;②比赛组别少,只设置精英组,群众参与度低;③赛事宣传力度不足,缺乏多渠道观赛方式;④赛事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多处于“孤立”运作状态,未能形成赛事固态化和常态化,没有固定的办赛周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赛事应以全民参与为导向,增设学生组、大众组和残障人士组;②发挥竞赛杠杆作用,增加赛事举办场次、注重赛事宣传推广、建立赛事自主知识产权和竞技娱乐化,塑造中国“街头田径”品牌赛事;③赛事应积极主动寻求赛事战略合作伙伴,在赛事运营、赛事宣传、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提升赛事影响力;④增加短跑、跨栏和接力等观赏性强、竞争激烈的项目是我国“街头田径”赛事未来发展的改革方向。淮北师范大学宋平的《我国健美赛事发展研究》一文指出我国健美赛事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①赛事监督机制不健全,法律约束不足;②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主流媒体鲜有报道;③健美品牌赛事建设薄弱,缺乏赛事文化积淀;④赛事评判系统过于落后,裁判员选调集中化。提出建议如下:①上层支持:加大政府职能部门和健美协会对健美赛事的支持力度;②健全机制:出台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健美赛事发展;③扩大影响:加强健美赛事宣传推广,塑造品牌赛事;④公平公正:革新赛事评分系统,优化裁判员队伍建设。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的王皝在《全民健身视域下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马拉松赛事快速发展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个人需求、政府需求和市场需求。影响国内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赛事运营水平不足;②跑者跑步礼仪的缺失;③跑者个人诚信的缺失;④跑者缺少个人健康安全的监控。建议:第一,提高赛事的组织管理水平,以安全为第一目标;第二,建立健全跑者诚信管理办法;第三,建立跑者的健康监督机制。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3]。“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主题,全民健康是其根本目的。本次会议有部分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北京体育大学赵剑缘的《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冰雪APP产品发展与推广研究》一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对冰雪类APP的发展模式和推广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目前国内市场上存在三大主流冰雪APP,分别为一站式滑雪服务APP、滑雪社交APP、滑雪工具APP;②对现有市场中下载量最高、用户规模最大的两款APP——滑呗和GOSKI的创始团队背景、功能进行分析;③滑呗APP以照片墙为特色功能,为滑雪爱好者提供专业的滑雪摄影和摄像服务,GOSKI以滑雪赛事的举办和运营为主,以多样的滑雪赛事为主要推广方式。西安体育学院丁建岚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健身APP概念、类型与发展对策》一文中认为体育健身APP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视频应用程度高,并人性化标注视频大小,方便下载;②个性化程度高,可针对每个人进行私人锻炼模式定制;③互动和交流性强,形成健身圈,对体育健身进行互相监督;④碎片时间利用度高,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①运动数据记录不精准;②内容同质化,缺乏创新性;③盈利模式在于广告投放,付费锻炼产品方面的开发还不足;④性别偏好主要以女性为主,忽视青年人、男性、老年人这些客户群体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使用数据为产品做支撑、多元化多角度为产品寻找创新的盈利模式、提高服务水平等建议。

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北京成为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即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借助冬奥东风加之我国“北冰南展西扩”战略的推进,“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出台,“3亿人上冰雪”目标的提出,我国冰雪运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4]。冰雪运动是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内容,全民健身背景下“3亿人上冰雪”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否能圆满举办的重要评价指标。在全民健身活动与群众体育赛事发展这个专题报告中,有多位专家学者就冬季运动项目、冰雪运动等与全民健身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王志博在《我国冬季项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推广与普及研究》一文中提出促进我国冬季项目在全民健身活动推广的策略:第一,营造大众冬季运动文化氛围,以冰雪文化为依托,培养人们的冬季运动意识;第二,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发挥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再培训,打造一支全面的冬季运动指导队伍;第三,对冬季项目进行适当的挖掘和创新,开发形式多样、健康有趣的冬季运动项目;第四,运用“互联网+”促进冬季项目推广与普及,实现互联网与冬季运动的有效结合,突破地域环境限制并拓展到全国;第五,完善冬季项目的组织体系,引导和支持冬季运动各项目协会朝实体化、品牌化、制度化发展。沈阳体育学院的崔俊美、曹连众的《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大众冰雪运动的推广策略》指出我国当前大众冰雪运动在推广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①大众冰雪运动健康服务队伍建设偏低;②大众冰雪运动健康危险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③大众冰雪运动医疗体系不完善;④大众冰雪产业和其他产业没有有效融合。在健康中国战略建设背景下提出发展我国大众冰雪运动的策略:第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大众冰雪运动人力资源建设;第二,控制风险,发挥医疗保险业优势服务;第三,提供优质高效的冰雪医疗服务,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第四,积极发展冰雪运动休闲运动产业,促进冰雪产业健康发展。此外,首都体育学院朱亚奇的《新时代全民健身背景下推广冰雪运动的价值、困境及策略》、北京体育大学李屹松的《冬奥会对我国大众冰雪运动的影响研究》等也分别从不同层面对我国大众冰雪的推广进行相关的研究。

2.2 全民健身文化新理念及竞技体育协同发展

全民健身文化,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体育文化的其他类型,是以改善民族体质和健康为目的,以运动娱乐、养生、保健等活动为手段所组成的一种社会系统[5]。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采用探索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对西安民众城墙体育健身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西安市城墙历史悠久,并多次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激发了民众健身的热情,传承了城墙体育文化。哈尔滨体育学院郭洋波、王丹丹将休闲体育时代的全民健身文化分为全民健身物态文化、全民健身行为文化、全民健身心态文化、全民健身制度文化四个层面,通过健全全民健身制度、形成激励健康行为的文化氛围等多种措施来促进全民健身文化的发展。北京体育大学的侯东昉在《太极文化作为全民健身文化新理念的研究》一文中设想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太极拳的文化理念与全民健身文化新理念相结合形成一套新的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政策的开展,解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社会矛盾。成都体育学院刘洁、沈阳体育学院赵妤、首都体育学院马叶丹分别从绿色环保理念、传统养生理念、中国运动心理学视角阐释了新时代全民健身运动的新路径。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进入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着新任务、新使命、新要求、新目标[6]。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就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全民健身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与竞技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安体育学院杨浩在《陕西省体育发展演进研究》一文中将陕西省体育发展战略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普及和提高相结合阶段(1949—1960年)、缩短战线阶段(1961—1978年)、竞技体育优先发展阶段(1979—1992年)、各类体育协调发展阶段(1992—2011年)。陕西省体育发展战略是典型的“子集合战略”与“问题导向”战略,具有“非预判性”“经验性积累”“局部跨越”“赶超性”等历史特点。电子科技大学邓陈亮研究认为新时代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二者协同发展经历了“普及提高说”和“相对独立说”到“互补关系说”再到“互相取予说”的变化,在发展战略上经过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均衡协调发展”的转变。西安体育学院杨辉认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竞技体育为全民健身提供广泛的体育资源,鲜明的体育文化效益;全民健身为竞技体育提供广阔的群众基础,二者彼此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

2.3 不同人群全民健身活动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7]全民健身活动参与人群广泛,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域、健康状况的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方法和特点也各不相同。洛阳理工学院刘朝辉在《女大学生肥胖程度、负性情绪及生活方式的关系》一文中对洛阳理工学院12个学院4个年级的1 429名女大学生的身高、体重、体脂百分比等多项指标进行测量,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在运动锻炼行为与肥胖程度之间、饮食行为与肥胖程度、压力管理行为与肥胖程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0.5%、26.5%和26.6%。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张韧仁对视残中小学生参与型体育行为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将制约视残中小学生参与型体育行为的因素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个体生理制约因素;第二,个体心理制约因素;第三,场地器材制约因素;第四,技术支持制约因素;第五,社会支持因素。海南师范大学梁仁春通过PEST分析法对海口市“候鸟”老年人2012年与2018年的健身活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与科技因素是影响海口市“候鸟”老年人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建议强化人员帮扶,专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公益帮扶,以家庭消费带动“候鸟”老年人的健身消费等措施来满足海口市“候鸟”老年人健身活动需求。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推广,人民群众的健身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现在广为流行的广场舞[8]。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广场舞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籍晓蕾对中老年女性进行《走出大山》广场舞运动的能量消耗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中老年女性进行《走出大山》广场舞运动时,运动强度属于中等强度;脂肪和糖的供能比例为4∶5。②连续完成三遍《走出大山》广场舞的运动能量消耗高于独立完成三次的能力消耗。③《走出大山》广场舞的运动强度个体差异较大,将此运动用于运动处方时需要考虑个体的有氧能力。沈阳体育学院李杰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视角下我国广场舞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广场舞存在“噪音”扰民严重、“抢地盘”现象时有发生、舞蹈编排缺乏特色和创新、专业指导不到位、组织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建议通过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场地设施、发展社会体育组织等途径来解决当前我国广场舞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4 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理论

体质监测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状况,为锻炼人员开展体育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从2000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民政部等10个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总局成立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先后完成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四次国家国民体育监测工作,并完成了《中国国民体质数据库》《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有力推动了我国全民健身的科学化进程。河南科技大学魏烨通过立意调研法、滚雪球法、问卷调查法,对郑州市、洛阳市、天津市经常参与群体性音乐舞蹈活动的301名女性老年人和对照组的229名女性老年人进行调研。研究表明:参与群体性音乐舞蹈活动的女性老年人与对照组的女性老年人在灵性健康、上下肢能力层面达到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群体性音乐舞蹈活动对女性老年人的心理成效有较高正向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邹吉玲以寒地哈尔滨市及附近乡村60~69岁的城乡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国民体质监测专用器材进行体质测试。结果发现:寒地城乡老年人体质综合评分合格以上占比8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7.1%)。城市好于乡村,男性略好于女性;体重超重率12.5%和肥胖率11.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学生群体一直以来都是体质监测的重要对象,教育部每年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上报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便于了解我国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西安体育学院潘玮敏在《陕西省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与山区城镇儿童体质健康对比研究》一文中指出:山区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形态发育明显低于山区城镇儿童,但BMI值显示留守女生的超重和肥胖比例显著高于城镇女生,而城镇女生体重比例则高于留守女生;留守儿童肺活量评分高于城镇儿童;身体素质方面,山区留守儿童腹肌的力量及耐力平均水平弱于城镇儿童;山区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总评分低于城镇儿童,但大多数集中在及格水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近些年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这一领域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西安体育学院王岗认为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将大数据分析模式和分析方式引入学生体能测试中,根据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结果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质特征和承受能力进行锻炼活动的安排,将会极大地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北京体育大学王梦蝶选取某大学2014级、2015级共99名女大学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女大学生肥胖的发生率为58.59%,隐形肥胖的发生率为44.44%,其中隐形肥胖者与正常体脂者主要的区别是堆积在腹部的脂肪。

2.5 新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增强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9]。体育学术界对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对促进我国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安体育学院刘新民教授的《全民健身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控制体系的构建》指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体育大学邹新娴教授的《常州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研究》一文指出,常州市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独特之处分别是:①采取多种手段,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延伸覆盖;②推动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不断健全社团组织和队伍,规范管理形式和制度;③积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开展活动;④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提升体育社会组织队伍建设水平。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以增强国民体质。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国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全民健身事业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亳州学院龙佳怀的《新时代全民健身事业新审视及发展对策》认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办令人民满意的全民健身事业。提出新时代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对策:第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工作思想为指导,推动全民健身新发展;第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全民健身设施;第三,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第四,构建新时代体育大格局;第五,加强全民健身精准扶贫;第六,推进全民健身管放服机制改革;第七,大数据引领全民建设科技发展。西藏民族大学朱亚成的《改革开放40年全民健身的发展脉络、时代内涵及实施路径》一文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民健身划分为萌芽时期(1978—1994年)、探索时期(1995—2010年)、发展时期(2011—2015年)和成熟时期(2016年至今)四个阶段,指出全民健身的当代重构:第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第二,推进全民健身治理现代化;第三,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第四,落实相关政策,实施“六边工程”。

2.6 全民健身激励机制、方法与体育健身组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健身”,这是新时代对全民健身的最新论断。“在全面推进体育强国战略的进程中,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既是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要求,而且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激励人们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全民健身活动也走在全国前列。首都体育学院杨树东从北京市全民健身政策执行的激励机制、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以及促进北京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为全民健身服务的激励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落实不到位,实际激励手段单一、激励效果低效、激励制度不具体、认识不足,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从政策执行、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大型体育场馆用于全民健身等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制定具体激励措施,提高激励效果,促进全民健身更健康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人才基础,在全民健身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体育学院于善旭教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纳入志愿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释,并指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对接志愿服务体系的主要进路——提升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方向的发展理性;获得纳入志愿服务体系的组织协同,加强与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和专业组织的沟通与协作。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与全民健身紧密结合,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北京体育大学杨静指出,媒介融合具有以下三大特征:①媒介内容呈现为多媒体化;②媒介信息愈加技术化;③媒介世界变得更加系统化。建议:完善官方媒体,打造传播权威性,通过社交媒体、社群媒体和官方媒体等途径推动全民健身信息服务更为深入、广泛、精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优质的体育健身信息更快、更准地推向用户,使我国社会早日达成“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西安体育学院王鹏将云计算引入健身休闲产业,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健身休闲需求,加强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2.7 “体医融合”与健身损伤的预防、救治与康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11]。自“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以来,“体医结合”“体医融合”等概念被广泛提及,国内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西安体育学院袁金宝对新时代“体医结合”健康思想、方略及实践进行研究,指出体育结合的实践逻辑有两条主线:①参与体育锻炼(运动)——医疗卫生保障——更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②医疗卫生保障(疾病治疗)——体育运动康复——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习惯。“体医结合”健康方略的制定实施要充分考虑以下六个层面的主导力量:①明确“体医结合”的责任主体;②建立“体医结合”的融合机制;③倡导“体育结合”的生活方式;④加快“体医结合”的体系建设;⑤关注“体医结合”的特殊需求;⑥利用“体医结合”的传统资源。首都体育学院赵晶晶的《健康中国背景下促进北京市体医结合发展的意见与建议》一文指出促进北京市体医结合的路径有三个方面:第一,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北京2030”规范纲要》,体育部门、卫生计生等健康促进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北京市全面健身促进实施意见;第二,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写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第三,以宣传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抓手,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体育部门与卫生部门联合开展系列融合式健康促进行动。

运动损伤的预防、救治与康复也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例如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季谋芳对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产后抑郁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体育锻炼干预产后抑郁存在五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提升社会公众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认知水平;第二,为体医融合提供可推广的实践模式;第三,为“健康中国”战略配套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第四,为国家人口与生育问题保驾护航;第五,为广大孕产妇人群及家庭、社会降低风险因素。河北体育学院王海英在《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肥胖女大学生局部体成分影响的研究》一文中将26名肥胖在校女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试验,实验组进行12周HIIT运动,结果表明:12周后,对照组体重、BMI、全身瘦体重无明显变化;但是实验组体重、BMI均显著性下降(P<0.01),全身瘦体重也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大强度的运动一般用于竞技运动训练,但是实验证实的HIIT也可以用于达到减脂目的,且效果好,而且短时间变化快容易为受试者接受。

2.8 全民健身设施、场馆研究

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全民健身设施配置的数量、规模、品质以及环境等方面得到了较大提高与改善,这为我们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落实好全民健身公共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用”[12]。本次全民健身科学大会专门设立全民健身设施、场馆专题报告会场,共有19篇论文入选专题报告。其中,首都体育学院骆秉全对北京市19座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为全民健身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北京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服务中主要存在开放时间与服务内容供给不足、缺乏场馆运营评估标准,场馆运营评估检验不完善等问题。建议:第一,要研究推行北京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体制改革办法,尽快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第二,拓宽服务供给渠道,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搭建公共体育场馆网络平台,健全场馆信息化服务体系;第四,推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标准化服务,建立运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北京体育大学甄莉在《东风日产文体中心运营现状分析及措施》一文中指出东风日产问题中心在无形资产开发方面,除冠名权之外,仅有少数广告位和包厢的无形资产开发有所发展,无形资产开发潜力巨大;在收入来源方面,收入来源渠道单一,仅限于冠名和场租。建议在日后的运营中,要丰富场馆的内容,以内容为王;做好营销工作,提高场馆知名度,继续开发无形资产。

高校体育场馆也是全民健身设施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专家学者对高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地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上海体育学院陈思同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对居住在上海体育学院周边的居民进行锻炼行为模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过70%的调查对象为中低学历水平,约80%的调查对象为退休人群,近50%的调查对象为非体力劳动者,99.4%的调查对象处于良好的健康水平,92.1%的调查对象处于中低收入水平,37.5%的调查对象能够达到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76.4%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对于科学锻炼知识很了解,约60%的调查对象未接受过科学健身指导。西安体育学院周济汶对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与服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陕西省高校体育资源丰富,体育场馆数量多,但其开发与利用程度较低;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内容与形式单一,在供给内容与形式方面存在差异;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服务存在政策法规、安全保障、健身指导与宣传、对外开放的时间与模式和场馆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建议: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供给、服务、管理模式入手,引入多元化的供给模式,以实现政府、高校和社会的互动与交流,构建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服务的优化路径;搭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互联网技术信息平台,推进高校体育场馆PPP模式建设。

3 总结

通过对《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中468篇学术论文进行认真研读与梳理,认为本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 研究重点与时俱进,研究背景视角独特

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到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深入发展。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审议通过,同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大健康”理念,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全民健身科学大会的主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主题为“科学健身,全民健康”,其研究重点也从全民健身的发展逐渐向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主题展开,并将全民健身置于“健康中国”、新时代、“互联网+”、党的十九大等背景下,更加关注体育对全民健康的影响。如北京体育大学张波的《“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全民健身对接全面小康战略的价值、问题与消解路径》、首都体育学院杨子凡的《十九大期间北京市朝阳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北京市朝阳区政府视角》、首都体育学院朱亚奇的《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开展全民健身的机遇、挑战及策略》等。

3.2 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体医融合”研究增多

本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入选的论文,在关注有关全民健身政策法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一些基础与应用性研究。例如,湖北大学常凤的《不同运动老年慢性病人群跌倒风险指数分析》、安徽省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宣磊的《不同运动方式对中老年女性健身功效影响的比较研究》等从不同运动人群、方式对中老年人健身效果的影响问题。从微观层面上对某一群体的健康进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入融合。“体医融合”是建设“健康中国”重要途径,本届会议有关“体医融合”的论文也不少,众多的专家学者从新时代以及“健康中国”视角下阐述“体医融合”的价值、方略和路径,从追求人们身体健康综合全面效果等角度,探索体育与医疗结合发展的新路径,积极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

3.3 冰雪运动研究崭露头角,健身文化研究日益深入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2年在北京和河北张家口举办,我国在申办冬奥运时提出“三亿人上冰雪”这一宏伟目标,冰雪运动逐渐成为中国民众关注的焦点。本次大会众多的论文对冰雪运动发展与全民健身的推动,旱地冰壶运动、旱地冰雪运动以及大众滑雪赛事等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更好地展现了冰雪运动在全民健身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推动我国冰雪运动更好地发展。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身文化的构建对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大会的学者就以休闲时代与全民健身文化构建、城墙健身文化、太极文化、全民健身文化新理念和新思路等不同的领域和视角对全民健身文化进行了阐释。

4 研究趋向

4.1 全民健身研究范围更加广泛,主题呈现多元化发展

从2006年第一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到2018年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有关全民健身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领域更加宽阔,论文覆盖面也更加广泛。从全民健身项目人口发展与管理、体育健身基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到“体医融合”、新时代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和方法,再到全民健身文化新理念、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理论等。研究主题呈现多元化发展,体育健身运动项目发展推广研究、体育健身场馆设施研究、全民健身赛事发展与管理研究、互联网与体育健身研究等。

4.2 “体医融合”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将持续得到重视

“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后,我国正在由“体医结合”向“体医融合”转变,逐步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以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话题,“健康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战略表达。有关“体医融合”的思想、方略、实践及其具体发展路径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省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一体化运行机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公益基础性均等化等一系列研究都将成为未来全民健身科学大会研究的热点。

4.3 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未来全民健身研究的重要取向

学术研究需要不断探索新领域、创新理论和运用新方法。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全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从本次全民健身科学大会研究内容上看,涉及的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研究取向更加倾向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及全民健身文化退关不在居局限于单一体育学科的研究,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变迁等相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将成为未来全民健身研究的重要取向。

猜你喜欢
全民赛事体育
本月赛事
全民·爱·阅读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