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质”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2020-11-24 19:20
读与写 2020年5期
关键词:提质学情布置

王 笑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众兴镇大兴小学 江苏 泗阳 223700)

作业模式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其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了一个敏感的问题。如何减负增效,优化作业设计是令老师困惑的难题。下面我就结合新课标谈谈优化作业,减负增效的策略。

1.对有效作业的理解

有效作业是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取性、创造性的练习和作业。要充分了解学情,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了解的时候,作业布置起来才不难。有效的作业应该体现在“精”字上,要想有效,作业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作业分基础型、提高型、拓展型,体现多元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只要学生有进步,就是有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介绍一个字写三遍是最合适的,我想不同的孩子,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那有效作业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讲,也应该分层次来设计。要适时、适当、适量,真正发挥了巩固、强化的练习,才能体现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所以布置作业也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的,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

2.对减负提质,优化作业的疑惑

“减负提质,优化作业”,真正的含义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实效。又不让学生写作业,又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化解这一矛盾,这就需要分层优化,分层作业,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每个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减负提质”正如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矛盾的。减负不是说作业一点不涉及,也是要根据学生学情和需要,设计孩子们喜欢的,乐于做的。我们在说分层作业,出发点是好的,为孩子考虑,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会不会有点儿歧视孩子,有伤他们自尊的地方呢?这个我们作为老师也应该考虑,一二年级作业多读,学校内完成;中高年级精写,多说。要达到真正的减负,对学生的作业要有奖励,让学生争着去做,如果想肯定孩子,那么评价标准就不该一样,设计“活动式作业”,“创设情景式作业”,“开放式作业”,“合作性作业”等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列表类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设计作业可以有梯度,完成的时间可以有弹性。

3.如何解决在有效作业尝试中存在的困惑

对差生要耐心,他们最渴望赏识,我们布置的作业太单一,学生兴趣也随之丧失。给孩子们多一点选择,作业的类别多一些,让孩子有个选择学习的权利。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作业的量不一定非得要多,但是一定要养成保质保量地完成。如结合文本设计一些“查资料,学写话,讲故事“等作业,提高学生兴趣。做好保底作业的布置,对于优等生可以上不封顶,爱写的就写,爱读的就读,然后说读后心得,进行社会实践也行。减去过多的课外学习,课外作业,用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二课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乐趣。让孩子的今天和昨天进行比较,发现进步。

4.小学语文低段怎样设计作业,才能达到减负提质

低年级主要是习惯和兴趣的培养,不能因为作业扼杀了学生兴趣和习惯,那就得不偿失了。低段重点是字词。养成好的书写习惯。再就是多看些绘本、童话、寓言等。读童话故事,运用词语写话,讲述见闻,少写多读。低段以培养兴趣为主,日记可以用录音的方式,睡前能坚持一会阅读就可以了,尽量安排与大自然的接触,可以设计绘画型作业。如教学《秋天的图画》这一课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观察秋天的景物,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黄叶飘飘、花草枯萎、天高云淡的景象。布置亲子型作业。如果期待自己的孩子发展得好。培养家长比培养学生还重要,让孩子和父母共读一本书;低年级,必须有亲子作业的。比如在学习拼音和识字时,为了锻炼学生的拼读能力和识字能力,可设计“我来当小老师”,让孩子们读给爸爸妈妈听;设计一个表发给学生,让家长签名。我们也能及时检查到作业情况。

5.小学中段如何进行有效作业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尝试性地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A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C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与迁移;B类作业则介于二者之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项喜欢的作业去完成。学生能自主选择作业,肯定喜欢,布置有效的作业是减负提质核心,想方设法让作业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有效作业的终极目标。

总之,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和满足。

猜你喜欢
提质学情布置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要求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疫”起携手 共研提质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为城市提质而歌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特别号都有了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