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天使的守护者
——记陇南市武都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王慧珍

2020-11-24 20:42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小辉特教女儿

○本刊记者

“拿出手中的纸对折。”“太棒了”……王慧珍正在耐心细致地为班里的孩子们上手工课。站在教室的门口,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群特殊孩子上课的景象。不时有孩子用模糊的声音重复着王慧珍的口令,而她的眼中充满着光和爱。

王慧珍说,特教学校的孩子被上帝关了一扇窗,而自己就是为他们开启另外一扇窗的那个人。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王慧珍用爱浇灌着迟开的花朵,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为他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教育生涯扬帆起航

教育是一种情怀,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慧珍说自己的教育情怀源自父亲,他是一名兢兢业业、奋斗在教育一线的英语老师。“小时候,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所以我从小就以父亲为傲,梦想着能和父亲一样,成为放飞希望、默默守巢的那个人。”打开了话匣子,王慧珍回忆起过往,父亲所做的点点滴滴都在影响着自己。“父亲视学校为命,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好像永远不知疲惫。走上工作岗位,我才知道,心中的责任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是他永不枯竭的工作动力。”王慧珍说,虽然父亲对自己耳提面命的教导不多,但他三十多年依旧继续的教育生涯,却是自己听过最美的课,值得自己一生追随。大学毕业后,王慧珍如愿步入教师行业,成了一所乡村学校的老师。刚刚参加工作的王慧珍,为人谦虚进取,工作积极负责,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同事的赞扬、领导的认可。

2008年“5.12”大地震当天,挺着大肚子的王慧珍好像忘记了自己是个孕妇,疏散完学生,在操场上用课桌和学生一起铺好床、搭好帐篷,并坚持为学生上课。直到一个月后,在活动板房中剖腹生下女儿,王慧珍才不得不和自己的学生暂别。同事的帮助、领导的栽培、学生的配合、自己的努力,仿佛集全了天时地利人和,王慧珍很快成为教学骨干。先后两次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

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王慧珍说:“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承担教师的责任。为学生付出时间、精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王慧珍如同父亲一样,为了坚守心中的那片蓝天,不知疲倦地奔跑。她坚持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发挥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作用。“为老师代言,为自己代言。”王慧珍说,不忘教育初心,放飞学生的梦想,是父亲的理想和一生的追求。自己将踏着父亲的脚印,追随父亲一路前行。

坚守教育初心和使命

王慧珍结婚后的第二年,女儿出生。3岁时,她发现女儿的智力明显比同龄的孩子要低。从最初的难过、伤心到最后的接受,王慧珍经历了人生最难熬的日子。即便如此,王慧珍依旧坚持为学生上好课。眨眼间女儿到了入学年龄,看着同龄的孩子背上书包走进了学校,女儿眼中流露出的渴望,深深地震撼了王慧珍的心。她突然意识到,女儿虽然特殊,却不能剥夺她接受教育的权利。深思熟虑之后,王慧珍第一次将天平向自己倾斜。她离开了奋战11年的普通教育学校,申请调入武都区特殊教育学校。从这一刻开始,她便下定决心,做女儿和像女儿一样的孩子的守护者。

虽然有着11年的教龄,但王慧珍深知,在特教学校,自己必须一切从头开始。工欲善必先利其器,只有练好自己的金刚钻,才能在新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服输的性格,更促使她迎难而上。自己没课时就去听其他老师的课,深夜孩子睡着了,她便查阅各种学习资料,看网络上优秀的手工教案、视频。同时,一一了解每个孩子的脾性。这时候,女儿成了她的实验对象,她设计的手工教案,都要先给女儿教,根据女儿的各种反应,看看教案的难易程度、科学合理与否。女儿不配合的时候,各种办法招数,只要能用得上的,她几乎都尝试过。

孜孜不倦、求知若渴的王慧珍,无法满足自学的成绩。她深知,给人一杯水,自己仅有一缸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源头活水。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满足于目前已有的知识,那就如逆水行舟,早晚要被社会淘汰。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于是,王慧珍第一次丢下女儿去兰州参加为期半月的特殊教育国培计划。看着女儿无助的神情、乞求的眼神,她狠心转头,在泪目中踏上了求知之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美好的梦想在勤学奋进中得到了回报。经过几年的时间,王慧珍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编手工课程,根据单元主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她的努力,领导和同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说起王慧珍,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她先后参加了甘肃省举办的特殊青年教师技能大赛,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同时,在陇南市级特殊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用笑容和耐心引导孩子成长

如果说教育是一种修行,那么特教就是一场艰难的修行,是对教育情怀的修行。特教学生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因而,特教老师需要以一个等待的姿态倾情投入,让残疾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奇迹。王慧珍说,很多时候,孩子们在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很努力地奔跑,尽管在别人看来很缓慢,而自己要做的就是站在离他们最近的地方等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老师永远在身边等他们往前一步。王慧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特教学校,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患有多动症,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极差。他们是特教学校最难教育的一类学生,而小辉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刚刚入校的小辉,在爷爷的陪伴下走进了教室。爷爷一放手,小辉就似一匹脱缰的马,飞奔向教室里的玩具。随着一阵阵哗啦声,玩具被踢翻了,垃圾桶的垃圾被扔了一地。小辉的爷爷无奈地摇头抹眼泪,像所有送孩子来的家长一样给王慧珍讲述养育孩子的艰辛。王慧珍的眼中流露出了怜惜和心疼,她拉着小辉的手,一遍遍温柔又有耐心地教他将玩具整理整齐。看着摆放整齐的玩具,王慧珍摸了摸孩子的头,告诉他真棒。小辉用一双黑溜溜的眼睛望着他,咧嘴笑了。为了改变小辉的状况,王慧珍认真钻研多动症方面的专业书籍,制订周密而详细的教育计划。同时,她不忘向更专业的同行请教,从课堂、生活等多方面对他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如今,小辉见面知道问老师好了,课堂上也能和老师互动了,还能背很多儿歌了,能歪歪扭扭地写数字了。小辉爷爷的脸上终于流露出开心的笑容,见人就说这娃多亏了老师。“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王慧珍用自己的一片赤诚,践行了师德的高尚境界。

用爱心筑牢特教之基

大爱无言,师爱无痕。给瘫痪在床的孩子按摩的时候,给无咀嚼能力的孩子喂食的时候,给多动症孩子安抚情绪的时候,王慧珍的心揪得厉害,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每个孩子都是降临的天使,不管他们的残疾程度多么严重,他们都应享有基本的尊严和受教育的权利,都应平等地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王慧珍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培智班班主任兼生活、数学老师,用爱心浇灌着特殊之花绽放。

小霞从小患有智障,今年十五岁了,但她的自理能力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记得两年前的一次律动课上,王慧珍发现小霞的裤子脏了,而她毫无感觉,还在和同学们边跳边唱。王慧珍走过去牵起小霞的手,告诉她自己肚子疼,需要她陪老师去卫生间。然后借机帮她换上干净的裤子,并告诉她生理知识和处理方法。每天教几遍,她依旧像沉默的星星一样我行我素。随着每个月“大姨妈”的准时报到,王慧珍一遍遍教,一次次帮她处理。如今,小霞依旧没有掌握要领,但是至少会找老师寻求帮助。小霞的妈妈一次次感慨:学校就是港湾,老师就是亲人。

初心勾线,匠心施彩。王慧珍和每个“特教人”一样每天在教师、保姆、清洁工等角色中不停切换,从不厌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没有桃李满天下,没有对老师感恩的豪言壮语,有的是孩子们天天幸福满足的可爱笑脸,学到的自理能力和适应社会的技能,家长满意的微笑和感谢的话语,这些对于王慧珍来说已经足够。她将继续无私地陪护着这些折翼的天使,爱着他们,服务于他们,让他们将来能融入社会,快乐地生活。

猜你喜欢
小辉特教女儿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海的女儿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关爱和理解,让孩子喜欢上语文课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