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对孩子说谎行为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1-24 20:42兰州文理学院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谎言矫正态度

○ 兰州文理学院

说谎行为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幼儿说谎行为指幼儿有意无意说出不符合事实的言语,试图用来骗过周围群体的言行,从而满足其在某一刻的某种心理需求[1]。随着家长和教师对幼儿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幼儿的说谎行为也随之备受关注。从幼儿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来看,3岁或更小的幼儿只有自发说谎行为,而4岁以后的孩子不仅能有策略地说谎而且能掩饰自己的说谎行为[2]。幼儿说谎现象多且复杂,因时、因地、因人各不相同。在孩子已出现说谎行为时,家长所采取的态度和教育策略,对幼儿说谎行为的矫正有很大影响。那么,家长在矫正孩子这一行为时,应该如何正确地应对?基于此,笔者从幼儿家长入手,采用自编“家长应对孩子说谎行为问卷”,对家长应对孩子说谎行为的了解情况、态度以及反应进行调查。遵循方便取样原则,并结合观察法和访谈法了解了部分家长应对孩子说谎行为的实际情况。在这一调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不能正确认识孩子说谎行为。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66%的家长认为谎言分善恶,善意的谎言可以被原谅;还有23%的家长认为说谎就是不对,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谎言的善恶是很难区分的,如果家长处理得好,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处理不好,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3]。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谎的善恶不能很好地分辨或是认为说谎不做坏事就行,持无所谓的态度,都是极其不正确的。如果幼儿最初的说谎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很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习惯性说谎,这将影响幼儿的一生。另外调查中发现,10%由祖父母抚养和7%由保姆或亲戚带领的幼儿中,说谎行为总体较由父母直接抚养的幼儿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与祖父母的溺爱及保姆亲戚的放任有一定关系。

2.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或期望值过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的家长表示非常重视孩子的说谎行为,认为应当立即纠正;26%的家长认为说谎就是不对,无论善意还是恶意。访谈中也发现部分家长在应对孩子说谎时,未能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或是期望过高。在幼儿园访谈教师及观察幼儿时发现幼儿A经常说谎,比如吃过早饭后来到幼儿园,但是会因为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撒谎说自己没有吃早饭;和小朋友玩耍时喜欢打闹,每次出手伤人后说不是自己干的。教师多次与其沟通无果,在与其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家长对该孩子平时要求严格,不会有过多的奖励,孩子会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撒谎。在幼儿园说谎后,回家并不承认自己说谎了。经过一番询问后得知,幼儿因为害怕说实话后受到惩罚和责备,所以才会继续说谎。

3.管教说辞迫使孩子说谎。观察发现当孩子吵闹时,父母为了安抚孩子,会选择用善意的谎言对孩子进行教导,希望可以快速使孩子服从。特别是孩子在撒泼打滚、哭闹不止的时候,用一些常用的、温和的方法管教孩子,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这时候用谎言“吓唬”孩子却非常管用。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用所谓的善意的谎言来教育孩子。但是,家长没有考虑到的是谎言一旦被孩子发现,该怎么去弥补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哄骗教育”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在访谈中发现,某家长在孩子做错事后,要求孩子说实话,并表示说实话后就不责罚他。结果孩子说了实话后家长会立马生气并责罚孩子,这时候孩子的心理会认为家长在欺骗他,且会记住这种感受,以后可能会继续说谎,以免说实话反而被罚。

4.对于孩子说谎行为不够重视。问卷调查结果中,39%的家长对孩子的说谎行为关注不够,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以及撒谎的主要原因。第一反应不是从自身寻找问题,而是指责孩子,否定孩子,或者随意满足孩子说谎时的心理需求[4]。

经访谈发现,幼儿B经常因为喜欢别的小朋友漂亮发卡而偷偷将发卡带走,第一次被教师发现时撒谎说是小朋友让她保管,自己装在口袋里面忘记了,其实丢发卡的小朋友并没有让其进行保管。第二次被教师发现时,该幼儿谎称是自己的发卡。向家长反映情况后,家长表示孩子并没有这样的发卡。笔者在与家长交谈时发现,对于孩子的说谎行为,家长并未重视,而是买同样的物品来满足孩子,目的在于不让孩子随便拿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却忽略了对孩子说谎这一行为的管教。

5.成人的暗示性语言强化了孩子的说谎行为。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19%的家长认为孩子说谎会受到成人的暗示。笔者在对家长的访谈中了解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无意诱导孩子说谎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父母其中一方不允许孩子吃零食,而另一方在满足了孩子后,叮嘱孩子不要告诉其他人,下次还会有更好吃的等等;或者是爷爷奶奶在照看孩子的过程中由于疏忽或其他的原因造成了孩子的轻微受伤等,也会叮嘱孩子不要告诉爸爸妈妈,然后会给孩子一些物质上的补偿,这些行为都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孩子的说谎行为。

6.不能科学应对孩子的说谎行为。在针对家长对孩子说谎行为的态度及对策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尚不能科学、理性地应对孩子的说谎行为。偶尔在公众场合惩罚孩子的家长占43%,还有7%和3%的家长会在公众场合经常或一直惩罚孩子;有15%的家长会通过体罚孩子,让其认识到说谎是不正确的行为;有13%的家长会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进行批评;而帮助孩子圆谎的家长占2%;另有13%的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不科学的应对态度及行为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利于孩子说谎行为的科学矫正,甚至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二、对策

1.科学认识孩子的说谎行为。孩子说谎行为是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孩子说谎的原因有很多,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不能仅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判定孩子在说谎。如果孩子是无意说谎,家长不必过分担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认知水平会不断提高,说谎行为会自然好转;如果孩子是有意说谎,家长必须重视,不但要及时改正孩子的说谎行为,也要从自身寻找问题,改正自己的不正确行为。家长对孩子说谎行为的看法、态度及反应是影响孩子说谎行为的重要因素,家长在面对孩子说谎时,不可态度强硬,也不能视而不见。

2.当孩子说实话时,要正确应对。当孩子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时,家长首先应该就孩子勇于说出真话而进行表扬,然后再教孩子面对错误并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逼迫孩子承认错误,以质问的方法让孩子承认说谎。很多时候,孩子选择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只在一念之间,而决定孩子做出选择的关键就在于父母的语气及态度,所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思考和反省的时间,认可孩子的诚实,然后提醒规则的重要性。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家长应及时表扬,满足孩子基本的心理需求,减少孩子的说谎次数。相反,如果家长一开始就严厉地批评和惩罚,特别容易导致孩子用说谎来避免惩罚。还有,对于怀疑的事情,一定不能去套孩子的话。比如“这件事情是你做的,对不对?”这样的方式会严重伤害亲子之间的信任关系。如果孩子否认,家长会在查明真相前就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信任关系是相互的,要让孩子不说谎,前提是他对家长存在信任感。如果真实的语言能够获得理解,真实的自己能够被接纳,谁又愿意成为一个说谎的人呢?孩子在选择说谎的时候,内心是最脆弱、最无助、最不安的,也是最需要被理解、被接纳的时候。此时父母所给予的极大信任和宽容,就是孩子保持真诚的勇气的来源。因而家长应充分信任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出现说谎行为时及时帮助其解决问题,然后耐心找出原因,鼓励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3.不过分溺爱孩子,满足合理需求。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尤其是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很常见的。不论孩子合理不合理的要求,总是给予最大的满足。这样的教育方式无形中会让孩子失去对规范行为的正确认识。当孩子出现说谎行为的时候,家长的态度不坚决,一味地迁就孩子;或是家庭成员的教育意见不一致,让孩子钻了空子,更有机会说谎。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长应当在指出孩子说谎行为不对的同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减少孩子说谎的机会;如果孩子的要求不是合理的,在孩子出现说谎行为时,家长的态度要坚决、一致,坚定说不可以,并要让孩子学会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从而正确地规范行为,养成好习惯。

4.树立榜样。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是孩子生活中学习的榜样。家长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不能不经意地在孩子面前承诺做不到的事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不小心忘记了也要坦诚地和孩子说明原因,而不是想着“瞒天过海”。家长要明白,只有真诚地对待孩子,才会得到他的信任。

5.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要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应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处理孩子的说谎问题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用成人的道德标准衡量孩子。当成人评论孩子做的事情时,按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其行为,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导致孩子更严重地说谎。所以,家长更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讲究教育策略,有效矫正孩子说谎。

6.重视家园共育。矫正孩子说谎行为应该从孩子日常生活、游戏、学习中入手,需要家园共育。因此,家长要和幼儿园加强合作交流,积极寻求帮助和指导。具体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微信、家园联系册等进行密切联系,保持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以便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及时发现孩子的说谎行为,使其尽早得到矫正。如果家园合作不及时,孩子诚实的行为得不到强化,时间久了就有可能会转变为问题行为。

总之,说谎行为的科学矫正,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重要使命,不容忽视。

猜你喜欢
谎言矫正态度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态度决定一切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
揭穿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