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技能大赛探究高中物理教学改革

2020-11-24 20:42兰州第一中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摩擦力物理探究

○ 兰州第一中学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施教能力,让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落地生根,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每两年举办一届全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次大赛所选课题为人教社《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摩擦力”和第四节“力的合成和分解”两节内容。这两个课题是这一章的经典内容,重点和难点突出,实验探究意味浓厚,能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拉近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目标中更能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体现学以致用的课程目标。这样的课题很容易激发教师的创新灵感,为教师教学方法运用上的多样性提供空间,充分展现教师的物理素养和创新精神[1]。本次大赛可谓高手云集、精彩纷呈,笔者认为总体有以下四个亮点:

一是教学设计质量普遍较高。教师的教学设计科学规范,表述准确,聚焦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重视学科思想和学科观念的建立。教师能以创设情景为起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用实验方法探究验证,总结归纳出物理规律,再用理论解释现象,最终阐述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参与性、合作性、探究性和体验性,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标,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是注重新课导入的技巧。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景之中。例如,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的刘存贤老师让学生用牙刷在手背上推或拉,体验和感知摩擦力,并借助刷毛的形变方向确定摩擦力的方向;徽县第一中学胡珺老师让学生拉扯交叠在一起的书本,感知两本书之间摩擦力的大小;民乐县第一中学的武学鹏老师、临洮中学的李文渊老师让学生用处理过的“木棍”进行拔河游戏;武威一中的邱艳花老师的夹玻璃球比赛等等,都是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的作用。这些小实验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所用的道具(牙刷、书本、木棍和玻璃球等)都极其简单朴素,但实验现象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明显,且极具实效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创设物理情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更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课堂呈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当代教育新理念。新课程特别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给予”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发现、感悟,主动获取的。在“摩擦力”的教学中,静摩擦力的方向、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大多数教师都选择了从实验角度突破,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去体验、感知、分析和总结;在“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中,教师都有一个共同认知,就是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高效教学法,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由此可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实验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小组探究成为实验教学的新常态,明确了探究性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科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严谨务实的精神[2]。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是百思不得其解,“不愤不启”是说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不要启发他。“悱”是郁闷,想说说不出来,“不悱不发”是说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引导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要让学生体会“愤”“悱”的感受,进而发挥教师“启”“发”的作用,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四是教学手段多元化,课程资源整合合理有效,多媒体信息呈现恰当,课堂教学实效显著。在本次大赛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明显提高,多媒体信息呈现恰当,内容简明扼要,画面生动唯美,注重教学实效。手机、希沃白板、传感器、自制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共同使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习空间,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例如,兰化一中的王汉雄老师自拍学生实验视频,金昌一中的张好智老师节选中央电视台《加油向未来》中的摩擦力视频,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兰州二中的淮萍萍老师自制二力合成演示仪,甘南州合作一中的于建强老师用吸管自制平行四边形教具等,为学生提供了鲜明、真实、直观、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既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次参赛中年轻教师较多,他们活跃的思想、充沛的精力、富有激情的讲解、富有朝气和亲和力的教学仪态都为本次大赛增添了青春色彩与气息。但客观上说,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在教材的处理时往往忽略了实际情况和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为此,就如何讲好一堂物理课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是深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和课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全面了解教材的本身特色,完整而细致地把握教学内容,根据课标精神和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应做的必要准备,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课程设计,探索实施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灵活有效地设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基础准备之上的创新性延伸,是课堂个性生成与活力迸发的源泉[3]。

例如,“力的合成和分解”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应该有两个重点,一个是通过“力的等效性”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另一个是借助“实验探究”,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把“力的等效性”这一概念的诠释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理论的讲解,还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演示、实验的验证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是根据类似于“一个人提水桶”和“两个人提水桶”这样的例子直接给出“合力”“分力”的概念,却没有关注受力物体在前后两种情况下运动状态是否相同这一关键条件,这就造成了对于核心内容“等效性”的讲解不到位。“摩擦力”这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教师要在一课时内上好这节课,一定要把握好时间的合理分配。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考虑学生初中物理学到的知识,还要考虑学生现在的学情,该讲的一定要讲透彻,不怕花时间,重点和难点所占的时间应该不少于总时间的二分之一。

二是重视课堂实验,加强科学探究,进一步提高驾驭课堂实验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程中新增了大量探究式教学内容。这些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在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例如,在“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探究性实验突破教学难点的。但在教学设计中还明显存在很多不足,有些教师实验设计意图交代不够清晰,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没有提前明确,甚至有教师直接给出实验结果,这导致课堂结构分散、教学进度滞后,实验探究意义淡化。探究性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因此,这类教学活动的设计在策略上要坚持开放性和指导性相结合,要认真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假设、如何验证假设等教学环节的安排,在此基础上作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

三是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更需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感知、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情精心设计,制定本节课课堂实施的详细预设方案,包括所选用的课型,复习与提问环节的设计,新课导入方式的选择,教学板块、时间的安排等。同时,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确定教学中的详略,安排教学的进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例找规律、变式练习验规律、联系实际用规律。

四是课后要及时总结、认真反思。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将个性设计的教案付诸教学实践后,要及时总结发现课堂上的得失、感受,加以分析与研究,并记录在教案后面,形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应该特别注意思考教学过程中设问的拟定、教学环节的衔接、课堂实验的安排、教学中科学手段和实验方法的运用是否规范,是否兼具科学和示范作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积累对于教师今后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摩擦力物理探究
只因是物理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神奇的摩擦力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