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脑梗死患者的作用效果

2020-11-24 07:15刘芳怡宋垒垒
消费导刊 2020年37期
关键词:后处理器官溶栓

刘芳怡 宋垒垒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疾病,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增加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溶栓治疗为该病主要治疗方式,但再灌注治疗可增加器官组织及神经功能损伤。肢体缺血后处理(limb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postC)属通过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以改善神经缺损、减少相关器官组织损伤重要干预方式,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干扰AKT/GSK3β信号通路、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因此考虑将其应用至脑梗死溶栓治疗中,可能会弥补溶栓引发的神经损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水平[1]。临床研究中发现,充气式止血带等医疗器械,可实现下肢缺血后处理,具操作简便、创伤小等特点,可保证LpostC干预效果。为此,本次研究选86例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组,评价LpostC对其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8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干预办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42~80岁,平均(67.86±3.77)岁;病程2h~7d,平均(2.02±0.68)d;其中合并高血压35例、合并糖尿病16例;研究组男性29例、女性14例,年龄43~80岁,平均(68.01±4.12)岁;病程3h~7d,平均(2.11±0.49)d;其合并高血压39例、合并糖尿病19例;组间患者资料相近(P>0.05);研究符合医学伦理。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且均经影像学确诊;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后未留有后遗症及相关体征;梗死面积在3分之1以下,NIHSS评分在2-9分之间;患者年龄在40-80之间;在脑梗发作6个小时内入院,应用动脉或者静脉溶栓者,临床表现以四肢瘫痪为主。受试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病情危急、患者无法配合完成相关治疗者;发病前半年时间内重大手术史、重大疾病史;严重精神异常性疾病者;合并脑出血者;合并恶性肿瘤、肝脏疾病、心脏疾病者。

(三)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包括吸氧、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治疗等。

研究组:溶栓治疗时,实施LpostC治疗:将充气式止血带置于患者一侧股动脉,充气至压力为180mmHg,维持肢体远端短暂缺血;持续5min后放气;同时另一侧下肢实施相同操作,双下肢均放气完成为1个循环;每次共实施3个循环,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d。治疗期间若患者出现心悸、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则立即停止治疗。其它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四)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时神经功能,以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表示,共包括11项评价内容,总分42分,分数高表示神经缺损严重;(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时MMP-2(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9(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以免疫吸附法测定,其水平低表示器官组织损伤小;(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时血液相关指标,包括PAG(血小板凝聚率)、IMA(缺血修饰白蛋白),前者以比色法测定、后者以比浊法测定,其水平低表示血液凝集风险低、器官组织缺血水平低。

(五)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治疗前、治疗2周NIHSS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水平相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治疗2周患者NIHSS水平(±s,分)

表1 治疗前、治疗2周患者NIHSS水平(±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2周对照组 43 7.48±0.97 4.26±0.59研究组 43 7.51±0.48 3.74±0.91 t 0.182 3.191 P 0.856 0.008

(二)治疗前、治疗2周MMP-2、MMP-9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前MMP-2、MMP-9水平相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研究组MMP-2、MMP-9水平较对照组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治疗2周MMP-2、MMP-9水平(±s)

表2 治疗前、治疗2周MMP-2、MMP-9水平(±s)

组别 n MMP-2(ng/mL) MMP-9(pg/mL)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前 治疗2周对照组 43 17.86±1.24 16.05±2.12 1028.84±123.58 838.93±91.57研究组 43 17.91±1.38 14.87±1.20 1035.77±112.74 792.64±85.06 t 0.177 3.176 0.272 3.134 P 0.860 0.002 0.787 0.002

(三)治疗前、治疗2周PAG、IMA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前PAG、IMA水平相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研究组PAG、IM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治疗2周PAG、IMA水平(±s)

表3 治疗前、治疗2周PAG、IMA水平(±s)

组别 n PAG(%) IMA(U/mL)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前 治疗2周对照组 43 72.53±7.84 66.14±5.26 97.84±11.02 95.85±6.79研究组 43 73.19±6.73 63.18±3.29 98.13±9.73 93.01±4.20 t 0.419 3.129 0.129 2.333 P 0.676 0.009 0.897 0.022

三、讨论

早期溶栓治疗,为脑梗死公认有效治疗方式,但短时间内快速恢复血流灌注,可诱发机体再灌注损伤、增加相关神经损伤,因此如何保脑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安全性,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远距离缺血后处理,指一个器官缺血后,在远隔器官位置实施缺血后处理,帮助器官组织适应缺血耐受,进而减轻血流再灌注损伤、同时保护缺血器官、降低血栓再形成风险、改善预后。而LpostC,指在器官或组织缺血后再灌注时,立即对肢体进行一次或多处短暂缺血及再灌注处理,以减轻再灌注时造成的副作用,其操作简单、可操控,有利于在临床展开[2]。

相关研究表示,LpostC处理后,AKT/GSK3β信号通路细胞自噬能力增强,Caspase-3(半胱氨酸蛋白酶-3)水平相应下降,进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保护作用。本次研究中发现,治疗2周研究组患者NIH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MMP-2、MMP-9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考虑原因为,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属炎症介质,在人体组织中分布广泛,其水平升高提示与细胞凋亡、神经损伤、兴奋等因素相关,进而引发脑水肿血脑屏障出血性转化;而经LpostC治疗后,可影响p38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活性,抑制MMP-9表达,进而减少血脑屏障被破坏程度,并起到保护神经功能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治疗2周研究组IMA、PAG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考虑原因为,IMA为机体缺血损伤早期表达信号,PAG表示血液状态;实施LpostC治疗后,通过充气止血带加压、放气过程,有助于动脉血液缓慢、匀速灌注,使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缺血耐受,产生内源性神经保护、降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同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再次血栓形成风险,可与溶栓治疗协同改善患者血管内功能,进而可降低患者再灌注损伤、改善预后。丁文婷[3]在研究中对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对照研究中,对100例患者实施远隔缺血适应疗法,共维持治疗12个月,与不实施干预患者相比,缺血后处理可降低患者疾病危险程度、改善血脂水平,抑制血液中血栓凝集、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再次血栓形成风险,以保护患者心脑血管功能、改善预后,与本次研究观点一致。

综上,对脑梗死患者实施肢体缺血后处理,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器官组织损伤,效果显著;但目前此种治疗方式具体操作方式仍无具体标准,需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后处理器官溶栓
器官也有保护罩
类器官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人体最“没用”的器官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