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反思,求进步

2020-11-24 19:20关剑霞
读与写 2020年5期
关键词:预设曲线理念

关剑霞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 广东 佛山 528000)

多年奋斗在高三一线备考的我自从生下二宝之后就被安排到高一,从习惯了上高三复习课到现在给高一的学生上新课,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体会到角色转换中的不容易,特写此文提醒自己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能光吃老本。

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自己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而具有责任感的选择,是对自己过去经验的重新组织和建构。心理学家曾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感性经验而不进行理性思考,那么他原有的教育理念、不当的教学行为就很难改变,即使是有3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30年教学工作的简单重复;如果不从经验中进行教学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或许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教师的水准上,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反思呢?其实反思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包括教学理念反思、教学方法与技巧反思、教学心态反思等等。

1.反思教育理念

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但工作热情高,往往会“好心做坏事”。有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传统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的课堂活动围绕教师这个“圆心”作等距离运动,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被抹杀。学生只是被看作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是教师在“现代化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师的一些教学行为不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就不难理解。因此,作为一名当代的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新高考改革的前提下,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新理念,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也要宽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少一点批评与指责,多一点赞扬与欣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反思教学方法与技巧

好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比如,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教师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地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地得到提升。例如我在上《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一课时,对整堂课预设了几个问题:(1)区别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图形;(2)区分点的移动和曲线平移;(3)区分需求弹性大小的图形;(4)区分最高限价与均衡价格;(5)区分最低限价与均衡价格;(6)区分互为替代商品与互补品的需求曲线。通过预设的几个问题,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老师要讲解的内容,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开展这个高频考点的学习。对于这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要灵活地处理好教材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做到深奥的内容通俗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论的内容实际化。所以,如果自己所教的学生政治成绩不如其他班的话,那教师就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得当,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征以及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课堂上是否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的问、讲、练的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内在的动力。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需要教师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来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反思自己的教学心态

无论是来自外界还是自身,都对教师这个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教师的压力日益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激情没有耐心甚至焦虑,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等等。外界的压力并非一时所能改变,关键在于自己要学会坦然面对压力和心理困扰,缓解紧张。退一步,海阔天空,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放弃或调整某些欲望、目标,以减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差距。心态平和了,功利性减少了,就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善待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就是批评学生的方式也讲究艺术了,反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意想的结果。

“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教育反思能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探究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角色的转换。

猜你喜欢
预设曲线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未来访谈:出版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幸福曲线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梦寐以求的S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