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 心态的形成与影响

2020-11-25 02:17李海燕
人民论坛 2020年30期
关键词:佛系心态文化

李海燕

近年来,“佛系青年”“丧文化”“葛优躺”等成为网络热词,折射出 “90 后” 出现的 “低欲望” 心态。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青年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青年群体中出现的 “低欲望” 倾向,应保持高度警惕。

“90 后” 面临多重 “低欲望” 催生因素

竞争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催生妥协退让型 “低欲望”。“90 后” 经历了高等学校扩招、计划生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化加速推进等重大变革,整体素质较高,思想活跃、性格张扬,但买房买车、娶妻生子、赡养老人等现实生活压力,使他们产生担忧和焦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欲望使自己陷入无穷无尽的苦恼后,一些青年选择从思想上妥协,抱着 “既然改变不了现实就改变自己” 的心态。社会上出现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是你没有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等网络流行语,都折射出这类群体对现实妥协退让的 “低欲望” 心态。

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催生安于现状型“低欲望”。“90 后” 大多是独生子女,饱受父母宠爱,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侵蚀着 “90 后” 对物质财富的进取心。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生活日益便利,生活质量大幅提升,“90 后” 面临诸多诱惑因素,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娱乐节目等为他们营造了轻松舒适的成长环境,一些青年沉溺于其中不可自拔,对现实社会出现抵触情绪,处理复杂社会关系的能力降低,呈现出对现实生活的 “低欲望” 状态。2016 年,“葛优躺” 图片走红网络,受到 “90 后” 的狂热追捧,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的真实生活状态,多种迹象表明,消极、享乐、颓废等 “丧文化” 开始成为冲击主流文化的新兴亚文化。

多元文化的强烈碰撞,催生信念缺失型 “低欲望”。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青年接受信息多样化、碎片化、复杂化,对事物缺乏客观规律的认识,降低了青年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浩瀚的网络空间容易使青年感到迷茫。同时,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一些青年没有树立人生理想,工作生活被动应付。近年来,“佛系青年”和“低欲望群体”走红网络,《第一批90 后已经出家了》等文章刷爆 “朋友圈”,引起青年群体的广泛讨论。然而,所谓无忧无虑、随遇而安、宁静淡泊的 “佛系” 心态,多是不思进取、精神萎靡、自我放纵的代名词,一些青年以 “佛系青年” 自居,说明 “佛系” 心态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低欲望” 心态侵袭 “90 后” 的多重危害

阻碍个人事业发展。青年时期是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人生阶段,纵观历史规律,青年扮演着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角色。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唯有奋斗才不负青春华章,“低欲望” 心态使一些青年往往以畏难、抱怨、逃避的方式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坎坷,满足于自我安慰、贪图享乐的 “怪圈”,不利于个体在困难和挫折中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使青年处于精神空虚状态,从而坠入安乐享逸中难以自拔。“低欲望” 是青年精神上的贫穷,纵然能得到暂时的轻松和舒适,但并不能客观上减轻工作压力和生活负担,反而浪费大好青春。

挑战伦理道德秩序。不消费、不结婚、不生子,是日本青年普遍追捧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年龄在34 岁以内的日本青年中有40% 没有恋爱经验,离婚率居高不下,社会整体生育率长期低于正常水平,人口总量不增反减,日本 “单身文化” 延伸出 “单身经济”,“单身” 成为时尚代名词。这些 “低欲望” 延伸出的社会现象,影响了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破坏基本伦理道德架构,其危害程度不容小觑。

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充满梦想和希望,才能赢得美好未来。“低欲望” 心态引发的丧失物欲和进取心、“宅文化” 盛行、贪图个人舒适的状态,不利于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削弱国家发展潜力。日本的 “低欲望” 社会是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一个原因,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称其为 “华丽的颓废”。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国家建设的基石。当前,我国面临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产业转型、脱贫攻坚、化解风险、乡村振兴等多项艰巨任务,青年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低欲望” 心态不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青年 “低欲望” 倾向的应对之策

强化意识形态管理。“低欲望” 归根结底是青年意识形态领域出了问题。人一旦失去了理想信念,就可能随波逐流,意志消沉,迷失方向。理想信念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当前在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新青年。一方面要培养青年国家意识和使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勇担历史使命,深刻感受到所处伟大时代赋予青年的伟大使命,自觉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力量;另一方面要培养青年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使青年群体认识到自身对家庭、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责任,强化担当,严格自律,爱岗敬业,遵守公德,勇挑重担。

强化自我认知教育。外部环境是 “低欲望” 产生的诱因,而个体认知失衡才是内因。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面临严峻挑战时,正确看待形势,认清自身特点,合理规划,扬长避短,才是青年应对困难和挫折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教育引导青年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解决好 “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该怎么干” 的问题,合理规划人生道路,自觉接受人生历练。要强化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全面分析青年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尊重和保障青年个性化发展权利,提供合理化、个性化的建议。强化青年自主管理意识和挫折教育,培养兴趣特长,增强青年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支持青年进行文化创作,创新青年群体文化传播方式,丰富青年文化内涵,培养青年阳光健康心态。

强化社会公平正义。破解 “低欲望” 的密码不在于 “欲望” 本身,关键在于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鼓励引导青年在社会公平竞争中实现人生价值、释放青春光彩。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治理的目标,要坚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城乡青年获得平等的保障水平、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创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为青年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让更多青年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尊重各类劳动价值,使劳有所得、多劳多得深入人心,鼓励引导青年在不同岗位上奋勇争先。

强化网络空间治理。网络给青年营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受到利益的驱动,以黄色、暴力、伦理等为噱头的 “标题党” 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千方百计吸引人们眼球,使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青年产生了迷茫的心态。网络游戏为青年提供了一个“精神避难所”,消磨青年意志,淡化理想信念。为此,要坚持依法治理和监管,坚决抵制色诱性、误导性、欺骗性网络信息,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要把互联网作为青年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传播网络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鼓励引导青年强化政治敏锐性和是非辨别力,不断增强对垃圾信息的抵抗力。

猜你喜欢
佛系心态文化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谁远谁近?
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