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园“食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

2020-11-25 11:43王祖霞
名师在线 2020年8期
关键词:食育食材食物

王祖霞

(江苏省海门市浦瑞幼儿园,江苏海门 226103)

引 言

“食育”教学的理念源于日本,在对幼儿进行“食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课程的安排,获得与食物相关的知识,进而提高选择食物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日本“食育”理念的学者提出“食育”是由身体、智力和品德共同构成的,而食物恰恰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本文从日本的先进教育经验出发,结合当前“食育”教育在幼儿园实行的情况进行讨论,为“食育”教育在我国广泛推广做出贡献。

一、设立完善的“食育”制度

幼儿对事物的处理方式往往带有自身的情感,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有限的认知对身边事物进行探索[1]。所以教师在进行“食育”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只教幼儿食物安全和相关营养知识,也要重视幼儿对食物感情的培养。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应当制订完善的“食育”制度,让幼儿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收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给幼儿提供不重样的饮食选择,保证幼儿的饮食兴趣,同时也能够保障幼儿的饮食健康。例如,在进行晨间点心的自主用餐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大班幼儿准备旺仔小馒头、手指饼干、方形华夫饼干、圆形奥利奥双层夹心饼干以及圆形蛋糕等不同的点心,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吃10 粒小馒头、5 根手指饼干、2块华夫饼或者1块曲奇,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一袋牛奶,将数学的学习和分享的好习惯融入幼儿的日常饮食。在“食育”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日常活动时,要把课程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进行相互做客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将在其他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时需要掌握的礼仪融入饮食中,让小“爸爸”、小“妈妈”在活动中掌握与小朋友一起就餐时需要遵守的就餐礼仪,如在嘴里有东西时不可以说话,在餐桌上不许用筷子指人,中途离开时要和餐桌上的“爸爸”“妈妈”打招呼。在“食育”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和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一起参与到幼儿“食育”课程的教育中,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中的美食活动,展现自己最擅长的美食作品,并为小美食家们介绍这种美食的做法和营养价值。教师也可以通过家长对美食的制法方法介绍,促进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家园共育的效果,也让大朋友们在参与活动时,增强“食育”课程的意识。

二、知行合一的“食育”课程

教师在开展“食育”课程时,如果想让课程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寻找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把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进行结合,加入“食育”教育的相关知识[2]。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加入选择菜品、美食加工和制作的内容,同时结合多媒体或其他相关方式,让小朋友通过在“食育”课堂上的学习,从而对食物保持极大兴趣。教师可以要求家长在市场或者超市选择食材的时候,让幼儿一起参与食物的选购,可以让幼儿根据需要制作菜品购买清单,从而确定要购买的食物。例如,在制作叉烧饭时,家长可以让幼儿担任小厨师,在清单上写下需要购买的五花肉、大米、蜂蜜等食材。在选择肉类时,家长可以帮助幼儿从肉类的颜色和气味等方面判断肉质是否新鲜,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掌握挑选食材的标准。此外,教师也应该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叉烧饭,让幼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烤制肉的过程中涂抹蜂蜜等简单的活动,让“小厨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我认同感。最后,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品尝美食,把制作美食的过程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上传到幼儿园“食育”活动群中,给幼儿和小朋友之间进行成果分享创造条件。“食育”教学,能把家庭活动和园内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增加幼儿对食物的感情,促使幼儿和家长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提高幼儿在生活中的成就感,使其养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三、开展“食育”主题相关活动

(一)根据饮食习惯制定课程

教师在组织开展“食育”活动时,要以提高幼儿对食物的理解为首要目标[3]。在活动的安排上,教师可以通过两个角度进行展开,一是让幼儿建立和健康饮食相关的概念,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哪些食物属于健康食品;二是要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时,要对班级幼儿有基本了解,如幼儿所在地区的饮食习惯,北方幼儿受家庭的影响可能口味会偏咸,南方幼儿口味会偏甜或辣等。经过对幼儿口味的了解,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师还可根据日常观察发现幼儿对素菜不感兴趣,为了让幼儿养成平衡、健康合理的膳食习惯,开展“我爱吃素菜”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分享自己知道的本土特色素菜,说说这个本土特色蔬菜在哪些方面对身体有益。比如一位幼儿平时不爱吃冬瓜,因为他说冬瓜吃起来没什么味道,但在他吃完冬瓜之后,由于上火引起的眼睛干涩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他和妈妈一起向全班介绍冬瓜的做法和功效,让更多的幼儿了解冬瓜具有清热明目的功效。“食育”课堂的开展能激发幼儿对食物的感情,也能够让幼儿积累更多的食材经验。这样的上课方式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同时增加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

(二)家园结合开展种植活动

每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接触到《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教师在开展“食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食材培育的活动,以增强幼儿节约食物的意识[4]。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教师和家长可以让幼儿种一些如大蒜、大豆等生活中方便购买的种子,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生命从萌芽到成长的神秘过程。在培育种子的过程中,幼儿会理解食材的来源、生活环境、结出果实的过程及可食用的部分。通过培育食材的活动,幼儿能理解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粮食的原因,同时,也能培养其责任心和爱心,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意义。在感受食材成长的过程中,幼儿能提高对生命成长的理解和解决培育种子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在经过培育活动后,幼儿不会再因为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而感到沮丧和失望,抗压力能力和独立意识得到增强。

(三)开展家园活动,向家长介绍“食育”知识

教师应根据所掌握的“食育”相关知识和“食育”教育背景及其教育理念开展课程。“食育”课程的开展不只是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同家长联手,共同推广幼儿“食育”教育的理念,这要求教师通过设计各种家园活动的形式,在家长的思维中树立“食育”教育的概念,共同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和饮食健康。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园开展的家园活动,让专业的营养师给家长开展健康家庭餐的知识讲座;也可以定期开展公共厨房和家长与孩子们共同进餐的活动[5]。幼儿园每月的美食分享活动,为每个家庭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厨艺的平台,丰富了幼儿和家长之间的情感。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设立园内种植区,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劳动,了解食材的生长过程,加深家长对食材培育的知识,可以提高家长对健康合理饮食的认识,让幼儿的饮食营养均衡。

四、关注幼儿“食育”教学内容

通过“食育”课程的开展情况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园在幼儿就餐行为上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策略,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幼儿园并没有将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展开,只是把“食育”教育停留在吃的动作层次,没有深化教育过程。因此在展开“食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就餐行为相联系,通过前文中提到的食物分享和种植活动,让幼儿在亲身经历的情况下,了解并感受到要节约食物的意义[6]。幼儿在学习营养要素之后,可以对食材进行正确的识别和选择,在就餐过程中,会主动选择健康的食物,补充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在幼儿就餐之前,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就餐礼仪的培养。例如,在就餐开始前,值日生要协助教师一起准备餐具、摆放餐盘,然后幼儿排队自主取餐,根据自己的需要适量取餐,好吃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等大家取餐完毕幼儿应一起说:“谢谢厨师阿姨为我们准备的饭菜,大家一起享用吧!”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学会感恩食材,感谢为自己做出美味食物的人,这不仅是对教师的付出进行感谢,也是对社会中,家长、餐饮从业人员和对食物培育人员发自内心的感谢[7]。幼儿在就餐时,表达的感谢心情是基于幼儿的实际感受,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幼儿学会感恩,也能教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一个简单的活动,包含着对幼儿品德和智力的培养,这不只是对幼儿的“食育”教育,也为幼儿日后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 语

在开展幼儿“食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探索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给幼儿创造轻松干净的用餐环境。在发现幼儿就餐过程中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时,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方式帮助幼儿改正。学前阶段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要设计合理的“食育”内容,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教师要通过幼儿在课堂上掌握的健康饮食知识,联合家庭和幼儿园,双方共同努力,让“食育”课程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食育食材食物
巧用食材铺“地锦”
人与食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大师教你做藏餐《牦牛肉炒青稞》
为“食育”正名,系统推进“食育”工程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
食材变动物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