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

2020-11-25 11:43李奕军
名师在线 2020年8期
关键词:灌输个性化德育

李奕军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肇庆学校,广东肇庆 526238)

引 言

不管是德育教育还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对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关注细节要素,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相结合,明确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方向,关注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围绕德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实质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1]。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无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直接采取简单一刀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些知识的灌输,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阻碍了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

一、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如果教师直接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体,无视学生创造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发展及培养,就会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这样任何外界压力都无法转化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动力。针对这一现实条件,教师必须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新时代背景之下德育教育的新内容、新要求和新标准,尽量避免简单地说教灌输,并将情境创设小组教学和提问式的教学相结合,了解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之中的真实状态,营造一个更加健康自由且民主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领悟德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德育教育活动的重要作用。德育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相对比较复杂,教师需要将更多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元素融入其中,明确德育教育的原则及工作要求,构建高效课堂。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将创造教育、希望教育、成功教育、合作教育、爱的教育、愉快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为主体,将创造性的德育模式与学生的自主实践相联系。

二、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首先,教师需要明确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抓住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及核心发展要求,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价值目标,更好地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教育及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保证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良性成长和发展。

其次,环境的创设最为关键。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教师需要注重德育环境的有效创设,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及引导价值。在创设良好的环境之前,教师需要分析和解读环境育人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及时关注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和学习的状况。一个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更好地为德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教师需要不断丰富现有的德育资源,关注德育氛围的有效营造,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德育作用及优势,从整体上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及水平。

最后,学校需要注重榜样育人。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和反思能力相对较差,往往以他人的言行举止来调整个人的行为方向,其中榜样对小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明显。在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通过树立榜样的形式来体现德育教育活动的本质要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地实现事半功倍。同时,学校领导必须以身作则,教师也应从自身做起,严格地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做好学习的榜样。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两大环节之外,管理育人也非常关键,为了实现德育教育目标,教师需要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网络体系,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从而在一个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之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另外,有一部分小学已经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联系,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

三、组织相对自由的德育实践

德育实践和德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共同构成了整个德育教育的全部,教师需要在明确前期德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着眼于德育教育的最高形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在对小学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教师直接以简单的管理和知识灌输为主体,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参与不同的德育实践活动,这不仅无法体现德育教育的本质要求,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有效调整及优化升级,了解学生心灵深处的发展要求及个性特点,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索问题,了解个人个性化发展的实际要求。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分析学生的发展要求,与学生做朋友,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能够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和看法。教师只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以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就能让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需要注意的是,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教育背景都不相同,教师需要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尽量避免“一刀切”,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条件,将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感知融入课堂主题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高效课堂。另外,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互换角色,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简单说教和灌输,而是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教育的机会,以此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德育学习的技巧和精髓,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不同的德育学习活动之中,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

结 语

小学德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结合尤为关键,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德育教育环节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抓住德育教育的重点及核心,通过对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分析及解读来实现两大教学环节的完美结合,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之中不断地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塑造完善的人格,并以良好的素质与他人进行互动和沟通,顺利完成个人的社会化。

猜你喜欢
灌输个性化德育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必要的灌输教育
同桌宝贝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张添翼:德育应坚持“最少灌输”原则
评“灌输论”的学术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