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土壤

2020-11-25 12:05肖钢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尖子科技人才

肖钢

丹麦籍,新能源领域国家级特聘专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常务理事。2015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科技领域屡遭“卡脖子”,正是体现出科技实力在大国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尽管近年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国内引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但是人才引得进却留不住的情况时有发生。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未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追星,体现的就是资本至上、金钱至上、娱乐至上的价值观,却忽视了如今美好生活的背后是科学技术和科技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家的声音也往往得不到媒体和公众的重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科研工作者居功至伟。但是想要扭转资本至上、金钱至上的局面,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风气,仍旧需要时间。

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包容不够。国内外无数创新成功及失败的事例表明,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个研究所、一家高技术企业来说,尖子人才的水平决定了团队的国际竞争水平。因此,重大科技项目和高科技产业的成功,关键在于尖子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尖子人才往往都是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因此,必须要形成允许试错和容错的环境,但目前看来社会上还是缺乏这种包容。在很多人眼中,真正的科研工作待遇低、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似乎只有“情商不够”“人脉不广”“干不了别的”的人才干科研。

科技界难以形成合力,国际领军人才匮乏。一方面,国内科研机构条块分割问题严重,“一亩三分”地思想较普遍,甚至彼此之间利益竞争多于合作创新,难以拧成一股绳、汇聚成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既有评价机制和治学氛围不利于科研人才“冒尖”。放眼全球,领军科学家鲜有“偏科”,更多是博闻强识、多才多艺的跨界人才。相形之下,国内的一些科学家能力和视野相对狭隘,很多毕生攻于一业,主攻方向较少超越本身研究领域。一些来华外籍科学家认为,国内科研氛围保守,或选择被同化其中,或特立独行遭到排斥,难有归属感。

外籍人才缺乏发声渠道,“江湖地位低”。中国学术圈“关系”文化比较盛行,存在学术利益链与其他利益链条交织勾连的情况。与国内“专家通行”不同,很多外籍人才既“水土不服”,又缺乏公共参与和发声渠道,感到“找不到娘家人”,难以施展拳脚。某些政府部门重引进轻留用,从长远看将不利于国家引才“口碑”。很多海外人才怀着赤子之心回到祖国,乐见祖国越来越好,希望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他们认为,与其在国外“锦上添花”,不如回国建设“雪中送炭”。但一些人仍然因为遇“冷”而选择离开。

如何抓住人才这一资源

深刻认识顶尖人才的培育源于社会人才体系。人才的社会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国家和社会的巨大投入使大量受到基础教育的一般人才构成金字塔的塔基,支撑着处于塔尖位置的尖子人才。尖子人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不仅是个人才能和勤奋的产物,也是整个社会的产物,是国家科技教育巨大投入的结果,尖子人才的流失是国家和社会巨大投入的流失。所以对人才要格外珍惜。选好人才,用好人才,服务好人才,让人才学有所用,是工作重点之一。

大力引进和稳定一批世界级的顶尖人才。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可以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品,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但人才流动是无法控制的。在人才问题上,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横下心来,参与吸引人才的国际竞争,尤其要利用当前疫情控制、深化开放等有利形势,下决心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顶尖人才。此外,还要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长的环境,吸收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参与创新活动。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发展路径。特别是拓展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渠道,破解单一的人才遴选方式和晋升通道,避免少数群体操纵评价规则、形成学术“垄断”,确保“英雄不问出身”,人人机会均等,保证科研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潜心研究、发挥专长、施展才能,通过干事创业的比拼,促进庸者下、能者上。建立专门渠道,鼓励外籍专家参与部分公共事务,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抓住当前难得机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确立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科技资源的战略思想,和国外合作应该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彰显中国科学家责任担当,提升国际地位。充分利用当前有利人才引进的全球大环境、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学习先进科技成就,分享研究开发资源和管理经验。加快形成国际化研发体系,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如何促进科技创新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原始创新,就是通过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获得更高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原始创新所形成的人才、知识、能力储备,能确保我们在遭遇到“卡脖子”难题时,迅速形成关键技术、形成生产力。集成创新是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如果没有集成,单向技术很难面向市场,如何把我们自己的和引进的单向技术集成起来,形成以产品为中心的技术同样重要,它不是单纯的科技内涵,而是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内涵。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和吸收,形成属于自己的再创新能力。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够获得。我们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的开发平台,培养锻炼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

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市场是科技与经济之间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企业熟悉市场需求,有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可以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能够形成创新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特别关注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还要建立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创新过程是一个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过程,不仅包括研究开发的创新,也包括产品的设计创新、制造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模式、市场开拓创新,所有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技术创新链。在创新过程中,主要面临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多元化需求的不确定性。这两种不确定性就决定了往往有多种的创新方案。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当从事一项研究的时候,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出想要的结果,甚至根本不知道能不能做出结果。

创新科研机制,打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改革重要荣誉授予、重要学术头衔评定等人才评价制度,推动学术头衔回归“荣誉”本位,解除附加其上的政治资源、经济利益、社会关系等。统筹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等部门,解决条块分割、单兵作战等现象,减少资源浪费。破除迷信专家、迷信权威的学术现象,促进自由探索和自主创新,营造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长和“冒尖”的制度环境,使真正卓越的人才脱颖而出、引领国家科技创新。

猜你喜欢
尖子科技人才
人才云
赶牛
尖子坐抛物线及其几何性质拔高训练答案与提示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培养“尖子”造就精英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