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主动作为积极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

2020-11-25 22:44黄汉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中国外汇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外贸产业链供应链

黄汉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外贸形势十分严峻。正如上文所谈及的,当前,我国传统外贸大户——纺织服装企业、家电企业都在蓄力“过冬”;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外贸企业并没有被动坐等,而是主动求变、逆势突围。每次危机都是一次历练和成长,好的企业不会错过任何一次化危为机的机会。虽然当前疫情冲击巨大,但这种冲击是阶段性的、短期的,不会改变我国外贸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我国外贸依然有强大的发展根基。我们要抓住疫情对不同行业带来不同影响的契机,用好倒逼机制,主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外贸实现高质量发展。

疫情短期影响巨大 外贸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疫情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疫情在中国境内暴发,我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除保障基本民生行业外,绝大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外贸产业链因此基本停摆,商品产不出,货物运不走。这个阶段的影响主要在供给侧。第二阶段,海外疫情蔓延升级导致国外企业停工停产、停商停市,我国外贸大量海外订单被取消或推迟,刚刚复工复产的企业经历从“复工难”“招工难”到“无工可复”过山车,企业停产、员工减薪、放假、裁员的现象增多。这个阶段的影响主要在需求侧。

国内疫情和海外疫情不同步,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冲击,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内国外、供给需求影响相互交织共振,使近年来接连受成本上升、中美贸易战挤压的我国外贸业“雪上加霜”。不同企业受影响程度因行业不同而异,产业链越长、国际化程度越高的行业受影响越大。基于产品进出口依存度和集中度,结合全球疫情国别的分布,疫情对我国外贸业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汽车行业、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和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

尽管疫情影响广泛,但是这种影响,我们判断是阶段性的和短期的,不会改变我国外贸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一是这次疫情全球大暴发,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了影响,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且疫情在我国最先发现、最早得到控制。而随着我国的复工复产,我国比欧美日等国家也能够更快地组织生产,有利于我国外贸占得先机。

二是疫情没有对我国经济伤筋动骨,伤及我国生产力的根本。就供给侧而言虽然造成了生产活动一段时间的停摆,但多年积累的机器设备、人力资本、配套体系、上下游产业链等生产能力主要构件并没有受损。随着复工复产的快速推进,这些生产能力能够很快恢复起来。

三是我国不仅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高效便捷的物流链等硬件设施优势,也拥有庞大的熟练技术工人队伍、丰富的理工类研发创新人才等软环境优势。上文谈及多家外贸企业临时开辟口罩、电子耳温枪等防疫物资项目,这些项目启动快速,对帮助企业“过冬”发挥了关键的支撑作用,而这恰恰得益于我国拥有的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

四是我国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投入产出效益最优。产业分工和集聚是现代经济的本质特征,能够带来生产成本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集聚促进集聚、规模促进规模的效应。外贸企业寻求内外市场“多条腿”走路,就是基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和人口总量,以及潜在的超大市场需求规模而考虑的。这一点是全球其他经济体难以比拟的。

危中寻机 把握我国外贸发展新机遇

具体来说,此次疫情对产业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并非所有外贸行业都受到同等程度的影响;相反有些行业还迎来了历史发展机遇。这点也与上文描述的不同行业外贸企业在疫情下的出口情况相吻合。

一是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行业逆势增长。疫情期间,国内对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及相关药品的需求大增,推动了我国消毒、灭菌、防护等相关产品制造业的快速增长。随着全球疫情蔓延,世界各国对与防疫相关的呼吸机、额温枪、检测试剂盒、口罩、防护服等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在医用耗材、抗病毒药、免疫制剂、急救装备、中成药、检测试剂等领域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的有利地位,外需的快速增长大幅带动了国内防疫物资和药品的出口。此外,我们预计,若海外疫情导致国外临床试验长时间停滞,我国企业承接药品研发服务外包业务,也将呈现一定的增长。

二是国内高端和自主品牌产品迎来市场开拓“窗口期”。长期以来,我国重点领域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高端装备(仪器)、高端消费品等高度依赖进口,面临重大的“卡脖子”风险,如高端芯片、传感器、高端数控机床、精密零部件等。这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高端装备的研发投入,取得了一定成效,成功研发了一批高端设备,在消费品领域也出现了一些自主品牌。虽然这些设备、材料和产品在性能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差不大,但由于缺乏首次使用的机会,导致国内首套设备、材料和产品进入市场困难重重,更不用说通过使用之后改进完善了。海外疫情持续发酵,导致进口高端产品和设备运费激增、交货延迟、供货不足,由此带来的国内供求缺口,使不少企业考虑使用国产设备和产品作为替代。这给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带来了市场拓展的机会。如果身在这个领域的外贸企业能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高质量的产品占领市场,就会驶入一片蓝海。

三是疫情催生新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线上服务、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2019年,我国网上消费零售额占全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25.8%,许多服务消费也通过互联网平台得以实现。疫情期间,跨境电商迎来“小阳春”;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加快普及,许多企业采用在家办公、远程办公等方式开展业务,特别是信息技术服务,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同时外贸企业通过将线下需求转向线上,实现了“线上替代线下”“现代改变传统”“东方不亮西方亮”,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企业发展的韧性。

迎难而上 政企合力开拓新局面

在重大危机下,仅靠企业是不够的,需要政企携手,共克时艰。除了上文谈及的金融政策要及时到位、精准滴灌之外,其他的产业政策制定部门,包括财政、税务等多部门,均要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扶企业渡过难关等方面加大力度,主动作为。

一是精准施策稳定外贸基本盘。通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外贸政策工具,降低港口、检验检疫环节收费,优化营商环境和简化通关手续等一揽子支持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尤其要重视对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外贸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让它们在最艰难的时刻能够活下去。要积极推动、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让外资企业依法平等享受疫情期间各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保障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权利,降低外资企业由于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预期。

二是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相比各种救助措施,订单是企业的生命线。外贸企业要挺过外需骤降这段“至暗时刻”,需要国内市场的有力支持,即出口转内销。我国居民正处于从温饱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之中,而消费升级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外贸企业长期专注用高质量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生产满足不断升级和多样化的国内需求的产品方面,应该比内贸企业有优势。需要外贸企业改变的是,按照国内市场标准和消费者的偏好,设立专为国内市场设计的部门,调整和生产适合国内消费者的产品规格、尺寸、款式等。外贸企业在出口转内销之际,要主动适应销售模式的变革,积极采取了网红直播带货、电商铺货、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销售模式。

三是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动外贸企业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要求,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生产方式,逐步推广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的“未来工厂”模式。要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以实现从单纯的代工型、订单生产型企业向“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复合型企业转型。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外贸企业要抓住西方国家高端名牌产品生产受阻、供给下降腾出的市场空间和机遇,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培育形成自主品牌,以更加优质、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或差异化产品占领市场。

四是引导外贸企业通过苦练内功谋长远发展。推动外贸企业高质量发展,核心是人力资源素质和结构的提升。这里有两个层面: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家和管理层的培训,提高其趋势研判、战略选择、沟通交流和精细管理的能力,以管理效能提高促进企业效益提高,以管理升级带动企业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业务和技能培训,打造一批掌握精湛工艺和技术的高技能工匠,夯实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持。

五是聚焦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链“固链”“补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区等,是我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地区。确保这些地区外贸产业链的正常运行,特别是汽车、电子、机械及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链长、国际化程度高的产业,对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我们要围绕重点产业链空缺和薄弱环节,尤其是聚焦高度依赖进口的“卡脖子”技术瓶颈,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攻克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补充和拓展产业链供应链,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条,提高我国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

六是坚持扩大开放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维护全球供应链就是维护全球化,就是维护国际贸易,也是保护外贸企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际贸易,也就没有外贸企业。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要全力维护全球化。要加强国际合作,保持与主要贸易国积极的沟通交流,协商解决供应链顺畅运行面临的堵点、断点,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此同时,我们要顺应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区域化的趋势,加强多种形式的区域经贸合作。2020年以来,东盟已经取代美国、欧盟,与我国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中国进口原辅料,在越南加工组装,然后销往美国。这是企业应对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中美贸易战的自主选择,是市场行为。我们要顺势而为,抓住国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到东盟国家布局的机遇,不失时机地推动国内企业向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等产业链的两端升级,以构建“中国设计(品牌)、原辅料和设备-东盟代工”的分工协作“雁阵”模式,形成紧密的“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网络。

猜你喜欢
外贸产业链供应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山东外贸,跑出发展“加速度”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不忘初心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70年外贸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