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2020-11-25 13:03田世昌母顺碧张爱华
武术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傈僳族云南民族

田世昌 母顺碧 张爱华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生态”环境正逐渐销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作为云南傈僳族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云南傈僳族传统体育,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内涵着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认知、判断、选择和认可,其本质是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与需要满足的过程。可以说,文化认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文化需要则是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动力。一种文化之所以能为人们所认同,能得到传承与发展,就在于这种文化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为此,本研究以文化认同为切入点,结合文化需要理论,从文化需要与供给的视角,分析影响云南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为强化云南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其有效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提供借鉴。

1 云南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需求变化对其文化认同的影响

“文化在其最初时,以及伴随其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所起的根本作用,首先在于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要。”[1]文化需要是推动文化认同与发展的动力,文化认同必须建立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增进人的文化认同离不开美好文化需要的充分满足。[2]

随着云南傈僳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傈僳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文化需要也在发生变化。例如,游猎经济时代,一把“劲弩”就是傈僳族一家人的生计所系,[3]射弩在傈僳族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很高,弩弓不仅是傈僳族男子随身所携的工具,还是男子汉的配饰和身份标识。而当下的傈僳族射弩已由游猎经济时代的生产需要向丰富文化生活和满足休闲娱乐需要转变,成为傈僳族每年“阔时节”、“澡堂会”表演的内容。

云南傈僳族聚居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道路交通极为不便,迫于生存需要的傈僳族人必须具备爬山、涉水、过溜索等生存技能。随着怒江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索改桥项目建设已全面展开,随着“溜索改桥”项目的完工,依靠溜索过江已成为历史。如今,溜索在怒江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仅保留着几对发挥旅游体验用途。这些最后的溜索,成为见证大峡谷交通变迁的“活化石”。[4]

另外,随着云南傈僳族社会生活场域的变化,为适应傈僳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活动,也由最初的祈福免灾、祈求村寨平安的“祭祀娱神”活动,演变为傈僳族“阔时节”“澡堂会”等民族节日的表演活动。而参加表演所获得报酬的高低,也逐渐成为表演者的表演动力之一。通过“爬刀杆”仪式可以获得某种资本,亦是“尼扒”们积极开展“爬刀杆”仪式展演的重要内驱力。[5]

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否被本民族认同与接受,根本上取决于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否满足其本民族的文化需求。2017课题组在怒江州调研时发现,被调查对象中,有14%的傈僳族群众认为,傈僳族传统体育无法满足人们需要是影响云南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 云南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供给变化对其文化认同的影响

2.1 云南傈僳族家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供给缺位对其文化认同的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云南傈僳族聚集地区,家庭是傈僳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对傈僳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能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提升他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6]长期以来,传统山地农耕经济社会中的傈僳族个体是在家庭和社区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这是一种传统的、不分时空,渗透于傈僳族儿童日常生活之中的“自发教育”,是民族体育文化最本真的传承方式。在被调查的傈僳族群众中,有40.3%傈僳族群众认为,他们主要是通过家庭了解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傈僳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现代傈僳族家庭已缺乏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供给的动力。一方面,随着云南傈僳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傈僳族学龄儿童纷纷进入学校,接受学校教育。而2010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 号),进一步使入学儿童的年龄继续向前延伸,削弱了家庭对青少年儿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传承,瓦解了傈僳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家庭场域。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再是维持傈僳族家庭生计,满足家庭生存需要的重要手段。而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却已成为傈僳族群体获取更多生存与发展资源,改变人生命运,成为家庭幸福的重要途径。许多傈僳族家长不再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取而代之的是督促孩子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期望通过知识改变孩子人生命运,继而缺乏家庭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供给)的动力。

2.2 学校教育中云南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供给不足对其文化认同的影响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文化传承的本质既是一个文化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文化传递,学校教育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7]学校是民族传统文化走向普及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具有系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

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26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8]伴随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深入推进和各地校园文化建设热潮的出现,云南傈僳族地区各学校加大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供给,部分学校把民族健身操、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教育。2016年怒江州教育局上报州文体局的“十所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名单”中,涉及到傈僳族文化传承的学校主要有“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怒江州民族中学、怒江州实验小学、怒江州直幼儿园、泸水市民族中学、和和福贡县省定民族完小”,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主要是舞蹈操和射弩。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傈僳族地区学校缺乏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持续动力,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收效甚微。在目前的升学考试体制下,家长、社会和地方政府都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质量的核心指标,甚至成为唯一指标。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和家长,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最终无奈而理性地选择了应试教育。因而学校在国家政策规范体系中,逐渐形成“轰轰烈烈讲文化传承,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格局。

学校体育也无一例外,初中学校体育加入到“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的应试教育机制中,而高中学校体育则让位于其他学科考试,出现了理论上很重要,忙起来则不重要的尴尬局面。

3 现代体育文化供给对云南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冲击

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9]文化认同内涵着价值的判断、选择和认可,即对文化是否能满自身需要程度的认可。农耕社会中,相对封闭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环境,使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它民族体育文化间缺乏互动与交流。傈僳族只能主动选择或改造已有的本民族体育文化,或者是创造新的民族体育文化,来满足自身的民族体育文化需求,因而比较容易形成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步法的加快,以西方价值观念为主导的现代体育,借助庞大的媒介帝国和经济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深入到世界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改变着人们的体育文化认知、价值观念和需要。现代体育文化以其“更快、更高、更强[10]的”体育精神和公平竞争、拼搏进取的价值观念,和平、友谊、公正的体育理想,风格迥异的活动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到快速传播。

云南傈僳族地区的傈僳族青少年儿童进入学校,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接触更多的是现代竞技体育,而本民族传统体育却很少接触。长期的学校体育认知与体验,强化了傈僳族青少年儿童的现代体育文化认同。傈僳族青少年儿童选择现代体育文化来自满足自身的体育文化需要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傈僳族青少年儿童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要,弱化了他们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对象中,57.9%傈僳族群众认为自己了解现代体育,66.3%的傈僳族群众喜欢现代体育文化,48.1%的傈僳族群众认同本民族传统体育滞后于现代体育。在面对现代体育与傈僳族传统体育选择时,认为会选择现代体育占24.4%,在文化适应过程中采取了“同化”模式。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无文化群体中,认为了解现代体育的为36%;小学学历群体中,认为了解现代体育的为50%;初中学历群体中,认为了解现代体育的为56.9%;高中或中专学历群体中,认为了解现代体育的为66.4%;大学及以上学历群体中,认为了解现代体育的为73.8%。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越高,了解现代体育文化的人数比例也就越大。

当现代体育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在云南傈僳族地区被傈僳族群体所接受时,产生于山地农耕文化背景下的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将很难适应工业化社会背景下的傈僳族生产生活需要。在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部分傈僳族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乏自信,缺乏学习和传承本民族体育文化的意愿,对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缺乏认同感。

4 大众传媒对云南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冲击

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逻辑起点。文化认知的过程就是文化选择的过程,人们对文化的选择取决于人们对文化体验的感觉,对文化价值选择的能动性。个体对文化的认知结果会决定个体对文化的认同态度。可以说,没有对文化认知的存在,就没有所谓的认同。

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大众媒介和其传播的内容逐渐渗透到傈僳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封闭性已被打破,傈僳族正经历着不同体育文化认知与选择的过程,经历着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其他体育文化的“认异”的过程。大众传媒正改变着傈僳族群体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继而改变着傈僳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态度。

大众传媒在打破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封闭性的过程中,也为傈僳族文化需求的满足提供多元化选择。傈僳族群体可以随时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媒体、智能手机等新兴传媒选择各种电影、音乐、绘画、摄影、艺术欣赏、收藏和各种现代体育活动来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继而弱化了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

大众传媒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改变着傈僳族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正统与非正统等观念的交融碰撞中,文化认同变得越来越模糊,原有的文化价值认同正在被改变。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傈僳族正经历着传统的单一民族体育文化认同向更多依赖外来现代体育文化的多元认同发展。大众传媒在改变着傈僳族的体育文化需求偏好,也改变着傈僳族的体育文化供给与认同。

5 云南傈僳族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对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影响

行是知之成,人们对文化的选择取决于人们对文化体验的感觉。文化实践中所经历的良好情感体验,以及所获得的满足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认同的源泉。民族成员在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中亲身体验的内容越丰富,印象就越深刻,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就越广,对其价值认同度就越高。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践,离不开必要的体育场地设施。聚居在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依山负谷”傈僳族,怒江大峡谷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该地区的傈僳族群体很难有充足的场地设施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201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云南省怒江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0平方米,低于同时期云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23平方米)水平和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水平。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542名傈僳族群众中,有36.9 %的认为没有场地器材是影响其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加大场地设施的投入。

猜你喜欢
傈僳族云南民族
我们的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多元民族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一个傈僳族汉子的独龙江帮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