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咏叹调《信之歌》的艺术处理

2020-11-25 02:40钱桢颖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处理咏叹调

【摘要】咏叹调《信之歌》选自四幕歌剧《维特》,是由法国作曲家儒勒·马斯内所谱曲,并由布罗、米丽耶以及哈特曼根据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所改编而成的。该歌剧中有许多极富诗意且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其中《信之歌》是剧中女主角夏洛特的一首极具代表性和戏剧性的咏叹调。本文主要对该咏叹调的背景资料和艺术处理进行分析。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能够让演唱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精髓,从而真正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咏叹调;信之歌;艺术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十七世纪末歌剧的逐渐兴盛,作曲家开始创作旋律丰满且富有感情色彩的咏叹调。咏叹调凭借它鲜明的音乐特性,赋予演唱者以歌唱性、多样性和舒展性的特点来丰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它的伴奏织体也非常多样化,音乐结构比较规整。咏叹调非常追求音乐旋律的优美动听,更注重发挥演唱者的声乐歌唱技术,它也是整部歌剧中最能把音乐推向高潮的唱段。下面以经典咏叹调《信之歌》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咏叹调的背景资料

该咏叹调选自四幕歌剧《维特》,完成于1887年,是由作曲家儒勒·马斯内谱曲,由布罗、米丽耶以及哈特曼根据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所改编而成的一部抒情歌剧,音乐旋律优美舒缓且富有诗意。歌剧主要描写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纠结痛苦的爱情故事。

该咏叹调是夏洛特的唱段,她母亲早逝,作为长女需要担负起照顾兄妹的责任,所以她身上一直散发着母性般的成熟与温柔。夏洛特的温柔善良使得诗人维特一见倾心,认为她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给自己带来阳光和希望的人。而夏洛特心里非常纠结,虽然她会回报维特对她的感情,但她在母亲去世之前已许诺嫁于他人,从此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纠缠便拉开序幕。本首作品出自该剧的第三幕,《信之歌》顾名思义是以维特写给夏洛特的信件为主体的咏叹调。伴随夏洛特在阅读维特不间断寄来的信件中,一层层地剥开她封闭已久的内心,她对这位年轻诗人的爱的抵抗力逐渐减弱,使得她无法呼吸,更加堆积起夏洛特纠结复杂的心情。这首咏叹调的主要内容是选取了维特所写信件中的其中三封,从三封信地不同描述产生不同的情感。当时,夏洛特正坐在书桌旁,痴迷地阅读着信件,在感受这一切的过程中,沉默且充满了情感。从一封封信件的反复打开,夏洛特实在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那个名字,从而开始《信之歌》的演唱。

二、咏叹调的艺术处理

本首咏叹调的曲式结构比较复杂多变,这与夏洛特当时的内心纠结的情绪有关,与三封信带给她的不同感受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这复杂多变的结构,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这首作品中宣叙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旋律戲剧性非常强,使得整首作品并没有因为宣叙调的过多而破坏它的连贯性,环环相扣,句句扣人心弦。该咏叹调的前奏音乐开始在f小调的属音上,采用f的力度,八度音程的层层叠加和三度下行模进的方式给人一种压抑的情绪,加强了音乐的悲剧色彩,营造了一种紧张沉重的音乐氛围,也表达了夏洛特此时内心情绪的波澜与动荡不安,把夏洛特的内心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从第五小节开始,力度慢慢减弱,直至第7小节PP的力度。这样的音乐处理极其巧妙,有很强的带入感,在前奏中奠定了整首作品的情感基调。

从第7小节至第29小节为全曲演唱的第一部分,4/4拍的节奏,速度相当缓慢,从谱面上看,一开场夏洛特就呼唤了两次维特的名字,两次情绪大不相同。在演唱第一声“werther”时p的力度,气息保持住轻声唱出来。演唱第二声时情绪更为强烈,mf的力度,并且在八分音符的音上加了保持音记号,把内心抑制不住的思念之情一涌而出,所以气息要保持稳定的同时把声音推出来,要唱得饱满有力。随着伴奏的七度大跳加下行音阶的介入,也体现了此刻夏洛特内心失落、跌宕的心情。随后,唱出了夏洛特内心深处的倾诉,p的力度要侧重于诉说,作曲家也是在这句的伴奏上做出了人物内心情感的翻滚,频繁的变化音中情绪跌宕起伏,演唱时要注意音乐旋律的流动性。直到第14小节出现了同音级的不同节奏型,注意此刻的“cresc”,笔者认为应当以这个渐强的力度暗示歌词中的“厌倦”,这句话气息要充足,把第15小节的第一个音推起来后慢慢减弱,有所控制地收尾。伴随着夏洛特慢慢的倾诉和伴奏变化音的接踵而至,暗示了夏洛特沉重和疲惫的心情,她一直在尝试着抗争信件对自己的吸引力,直至第21小节a小调的导七和弦极不和谐的缓慢介入,似乎有一种惊慌失措丢魂般的感受。所以,在演唱 “这些信,我不停地阅读,它充满着魅力却又充满了悲伤,我应该毁灭他们,我不能”时,主人公失魂落魄的情绪要凸显出来。虽然这部分是以宣叙调的形式在倾诉,但是声乐旋律的戏剧性将音乐的紧张感推向了一个高潮。我们要把“我必须毁灭他们”中f力度的坚定和“我不能”中pp力度的软弱沮丧的情绪反差做到极致,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第30小节开始直至第53小节为咏叹调的第二部分,那么整个部分中分为两小部分,从第30小节至第42小节是夏洛特读信部分,从第43小节至第53小节是描述夏洛特了解维特现状后的担忧和焦虑心情。信件中写到了灰色和孤独,表达出维特的失落与孤寂的情绪,作曲家也用旋律和力度诠释着这份孤独。音乐一开始就采用ppp的力度,伴奏低声部落在a小调的主和弦上,速度采用Lent(慢)的速度,并且用6/8拍的稳定性来固定整体色彩的黯淡和沉重。声乐部分,当夏洛特读到“我一直孤独着”,力度逐渐减弱,直至pppp的力度,在处理这部分的演唱与情感表达中要注意把握住旋律的流动性,要将情绪与维特跌到谷底的心情融在一起。第43小节开始夏洛特的内心又控制不住地为维特的孤独感到痛心,一度用f的力度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此时“Ah”这声感叹要加上一丝的颤抖声,并且元音要演唱得自然,更多注意力在情绪控制上。而正由“ah”的开场,这接下去的十小节全都是用一种歇斯底里的状态在演唱,拍子由6/8拍变回4/4拍,速度也由慢变成了活跃。歌词大意是:“他独自一人,没有任何安慰和怜悯,上帝,我怎样才能凝起悲伤的勇气,来分担维特的放逐和孤独。”夏洛特自从读完第一封信后的矛盾情绪逐渐加深,力度也从读信时的pppp的力度变换为f的力度,此处的伴奏音型一直在不停地变换调性,加上歌词所描述的一样,把夏洛特的矛盾情绪做到了极致。

从第54小节至第97小节为该首咏叹调的第三部分,也是整首咏叹调中旋律最为欢快的一部分,信的主要内容是回忆维特与夏洛特所度过的幸福时光,也试问夏洛特,弟妹们是否还记得他。夏洛特边读信边回复他:“所有孩子都记得他,可是他还会回来吗?”该部分的调性由a小调变成了明朗的C大调,速度采用了Assez animé(相当活跃),拍子也由之前沉重伤感的4/4拍变成欢快活跃的2/4拍,并采用七连音的伴奏音型,好似孩子们欢快嬉戏的场景,营造出一幅幸福的画面。旋律声部以八分音符进行为主,用p的力度从第60小节一直至第68小节,控制力度的平衡和三个保持音的稳定。从第69小节开始力度开始慢慢加强,也体现了夏洛特当时的情绪是激动的,演唱者要充分演绎出此时的幸福感。

从第98小节至第150小节为咏叹调最后一部分,这是维特写的最后一封信,这封信暗示了最终维特自杀的结局。整个部分戏剧性是全曲中最为强烈的。该部分的速度自由伸缩,加强了旋律的感染力,跌宕起伏的音乐情绪凸显出人物情感的内心波动和喜怒哀乐。演唱时要将该部分的节奏和力度控制好,整个音乐节奏非常紧凑,整体考验演唱者的音乐素养。这封信使夏洛特浑身颤抖,演唱的开端,伴奏旋律落在f小调的导七和弦,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个“ah”也是采用颤抖的语调且略带着一种恐慌与失措。采用f的力度释放出来,气息要给足,到达最高音的地方随着伴奏的震音方式推动起来,注意保持音的控制。这种震音的演奏方式从第98小节一直持续至第123小节,可见这一部分夏洛特的情绪是失控的,歌词中的“颤抖、哭喊、谴责、哭泣”,到处弥漫着恐惧、紧张和沉重的色彩。但是音乐在第125小节开始出现旋律分解式伴奏,显然此时夏洛特情绪稍微缓和了下来,演唱时要注意前后情绪的反差,在伴奏过度的时候做好调整。注意这部分的演唱一定要平稳,气息控制要有力度,注意元音的把握使字句都连起来演唱。第136小节再次出现反差,回到之前的恐慌紧张的情绪中,继续使用震音伴奏方式推动情绪,把音乐的戏剧性推到最高点,并且歌词中重复三遍“你会颤抖”,也预示着后面悲剧发生的必然性。那么,在处理这部分的演唱时,要随着歌词的内容和谱面上的音乐标记变换和调整情绪和力度,所以,整首作品的演唱难点就是情绪力度的把控和声音的张弛有度。

三、结语

通过咏叹调《信之歌》的研究,对马斯内的歌剧风格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也能更好地塑造出歌剧《维特》中夏洛特的人物形象。在演唱过程中,精准地处理作品风格和音乐线条,使作品在理性到感性中升华,完满地驾驭整首作品,从而真正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邵义强.古典音乐400年——歌剧赏析[D].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周小静.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钱桢颖(1992-),女,浙江杭州,硕士,北京城市学院声乐教师,研究方向:声乐歌剧表演。

猜你喜欢
艺术处理咏叹调
舞台语言之我见
论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处理
群文活动中歌曲的艺术处理
简述施光南生平及歌剧《伤逝》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谈咏叹调《啊!人们都叫我咪咪》的人物形象与艺术处理
清唱剧《以利亚》中两首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研究
音乐之页